文言文工作总结(范文六篇).docx
《文言文工作总结(范文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工作总结(范文六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工作总结(范文六篇)第一篇:最新中考工作总结范文1.积累及运用: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点多、面广,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第一大题基础知识满分值为14分,平均得分8.64分,难度系数为0.62第二大题默写鉴赏,满分值为18分,平均得分11.58分,难度系数为0.64.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还不扎实。2.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文智力技能。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能全面检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灯下漫笔分值为10分,平均得分为6.5分,得分率分别为0.65五人墓碑记分值为14分,平均
2、得分为8.82分,得分率分别为0.63痛哭和珍分值为14分,平均分为8.05分,得分率为0.58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课内阅读得分高于课外阅读得分。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朗读训练及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对重点、难点的讲析透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较好。但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机会太少,缺少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同时对阅读能力弱的同学进行能力迁移的训练少,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弱。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简练、不规范、等问题,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3.写作
3、满分为40分,样卷中最高分为38分,最低分为15分,平均分26.8,得分率为0.67.学生作文基本上都达到了写作的要求,在抽样试卷中的作文虽有题材新颖独到、构思巧妙、表达流畅的优秀作文,但不乏存在构思、选材平淡、内容空洞,不能表现学生的个性、书信格式错误、错别字多、标点不规范的毛病,说明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重视作文技法训练和模式化训练多,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学反思及措施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
4、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所以决不可舍本求末。另一方面,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语文能力,我们应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抓好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实例,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研究课题。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有效地培养能力,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和本质所在。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螺旋式地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能力必须靠平时课堂的教学积累,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立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2.强化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_,足以长才”,可见,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尢其重要。有效地培养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从喜欢阅读到会阅读,能读懂。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很多,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适当进行阅读强化
6、训练,尢其应针对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提高性的练习,使学生学用结合,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视野,课内课外相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识同一事物,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要培养学生关注、观察、评价事物,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素养质的提高,为语文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第二篇:文言文总结文言文总结文言文的讲解顺序1、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预习
7、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正音、正形、断句)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知识储存卡)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文言意识)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
8、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读可分为:1、分小组阅读2、分角色朗读3、带感情的读4、默读5、自由朗读6、同桌互读7、带着问题读2、译重要的翻译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高考题)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
9、战)例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2、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及死之日,天下
10、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高考题)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3、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11、,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例: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4、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日饮食得无衰手!(触龙说赵太后)师劳力竭,远主
12、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例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
13、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掌握的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译的方法:1工具书翻译讨论2老师明确,自己找。(知识储存卡)3讨论,自主合作探究4逐字逐句.5小组竞争提问6作业,三步译3、品(1)记叙文A、梳理情节(起因、经过、结果)B、分析人物形象a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b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品质c语言特色(游说方法)C、思想情感,意义,内涵(2)散文A、景a景的特点b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
14、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B、情a明显的情感=明确景的特点,学生自己找b隐晦=结合背景C、艺术手法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
15、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
16、,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象征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赋:铺陈叙事。比:借一物而喻它物。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
17、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
18、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
19、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3)议论文A抓中心论点B明确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总分总分总
20、总分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摆事实):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事实要写得概括简明,根据阐明观点的需要,往往只要突出事实的某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道理论证也叫引用论证(讲道理):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用导师、先贤和名人的有关论述,一定要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可有错漏,更不能断章取义。对比论证(作比较)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比喻论证(打比方)用人们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工作总结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