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滑轮和滑轮组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资料.doc





《中考物理滑轮和滑轮组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滑轮和滑轮组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资料.doc(2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物理滑轮和滑轮组知识点总结(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动滑轮 滑轮、滑轮组定滑轮: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实质: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动滑轮:F1l1F2l2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特点: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 1 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1 / 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2、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滑轮组: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 / 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n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1)n=(G物+G动) / Fl(四舍五入)(2)从定动滑轮间划线等方法找出绳子的股数,段数的确定可以采取在动、定滑轮间画一条水平直线,数绳子和直线交点的方法,由于绕过定滑轮的绳子的自由端没有连接重物,此段绳子不计在n数之内。即然后根据
3、“奇动偶定” 组装滑轮的原则。三、机械效率1有用功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W总2额外功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L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斜面:W总= fL+Gh=FL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 斜 面: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5机械效率的测量:原理: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
4、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是力学中的难点之一,针对有的同学对机械效率公式中各量意义理解有
5、困难,现将有关机械效率计算的五种不同情况总结如下,以帮助同学们区别和掌握一、斜面的机械效率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提升重物问题根据拉力F作用位置不同分为两种情况(二)水平拉动问题,也根据拉力F作用位置不同分为两种情况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 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m=
6、106um;1um=10-6m。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认识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四会 a会选:根据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选择。 b会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C会读;读书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会记:结果有数值和单位。 小资料:门高2m ;一层楼高3m ;我国铁道标准轨距1.435m 人走一步:0.6m左右 3、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制:秒S常用的还有:小时h 分min 1h=60min 1min=60S 测量时间工具:停表、时钟等 小资料:地球自转一周:2 4小时;地球
7、公转一周:一年 人体脉搏跳动1min 80次左右;1S 1次多点 人走1m 1S左右 4.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 1 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利用影子,找个小东西,例如易拉罐什么的,跟教学楼放同一水平线上,量它的高度,并在同一时间测量它影子的高度
8、和大楼影子的高度,初步想简单,就要早上,量好之后,就等比,例如:大楼的高度是X,影子长度是B,小物件的高度是a,影子长度是b,得到的算式就是X/A=B/b,可以得出大楼高度X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 减少误差的方法是: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改进测量方法;3、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机械运动 1、机械
9、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一般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也不同。 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说静止的物体是相对参照物静止的。 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会同速同向行驶。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方向。 三、速度 1、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t s v = s=vt t=s /v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越大,物
10、体运动的越快。 速度的单位是:国际制单位 米/秒 m /s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km /h 。 1m /s = 3.6km /h 1km /h=1/3.6 m /s 小资料: 人步行速度约1.1m/s; 自行车速度约5m/s; 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速度约33m/s. 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实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生活中大部分运动都是变速的。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
11、下是指平均速度。 公式:t s v = 表示该段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四、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 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鞋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V 1 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3、根据测得的S 1、 t1,利用公式: 。 V 1 ;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所用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
12、路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 程的平均速度V 。 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V1= V2= V3= 注意事项: 1、斜面的坡度很小目的:让小车滑的速度不要太快, 时间长一些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2、小车每一次都要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自由下滑。 3、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不需要测量,推导出来即可。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已产生的声音不停止,会继续向前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我们叫做声波。 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真空不
13、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现象:1、声音越来越小,到无声。2、 声音越来越大。 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即:V 固 V 液 V 气 在传播过程中声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
14、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条件:时间间隔0.1s 以上,人到声源的距离不小于17米。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vt 2 1 S 当障碍物里的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混合是原声加强, 人们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使演奏得效果更好。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及过程 条件: (1)声源振动;(2)介质传播;(3)传播到耳; (4)人耳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4)声的响度达到一定数量; (5)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 过程: 声音?声波 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二、声音的特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物理 滑轮 知识点 总结 完整版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