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扁鹊见蔡桓公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鹊见蔡桓公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扁鹊见蔡桓公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2、了解本文运用对话发展情节,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情态的特点。3、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二、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
2、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二、解题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2、出示幻灯片,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
3、过来。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4、通假字:还(xun)走“还”同“旋”。汤“汤”同“烫”火齐(j)“齐”同“剂”。4、翻译全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5、教师订正并小结。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三、课后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
4、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二、学生讨论(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预设: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
5、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预设: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3)、“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预设:“还(xu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
6、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三、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1、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桓公不
7、听扁鹊的忠告。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桓公病死。学生回答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第三层,居五日结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2、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
8、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预设: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3、学生试背课文,指导背诵课文。四、总结、扩展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预设:“讳疾忌医”,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
9、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扁鹊 见蔡桓公鲁教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