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5篇.docx
《介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介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关于介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介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1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忙,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在那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此刻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
2、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门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说到浣花溪这个充
3、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理解。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
4、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一百零一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此刻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一百零一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那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一百零一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
5、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此刻的一百零一花潭公园,此刻的一百零一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一百零一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介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2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
6、居,已成为这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仅能够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能够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诗史堂诗史堂是杜
7、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资料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水槛和柴门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
8、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以前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但是是茅屋的篱笆门,能够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这天看到的样貌。此刻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能够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那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十分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
9、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能够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情绪,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这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碑亭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
10、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那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一百零一年来一向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介绍 杜甫 草堂 导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