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范文(精选16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范文(精选1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范文(精选16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范文(精选16篇)【篇1】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在庚子鼠年到来之际,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各地。在这场战“疫”中,有一位73岁的老人毅然决然地奔向抗“疫”一线,她脸上的“天使痕”照片广为流传,让不少人为之触动;她频频地登上热搜,成为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当她每次在镜头面前,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激励人心的消息。她,就是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从一个赤脚医生,到闻名中外的工程院院士。从一个贫寒女,到中国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她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是她继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抗争。作为国家
2、级专家,她率先提出了必须严格地“封城”,她还建议将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在各类采访中,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她一再的和记者们说:“不用提我今年73岁了还进ICU,这没什么,(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本分。”她将自己置身于国家大义之后。除夕,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是李兰娟院士仅仅只吃了一盒饺子,就继续工作了。她对工作的热忱值得我们敬佩。2003年非典肆虐时,李兰娟院士带领攻关小组检获了患者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在这次新冠病毒猖獗时,是她们团队一共分离出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株,其中两棵还十分适合于研究疫苗。李兰娟对于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分离出病毒
3、特别说明:“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李兰娟是巾帼英雄,她明知武汉情况的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逆行在这场战“疫”中。李兰娟院士说:“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这是她认为的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我觉得这也是她毕生的信念。在这场疫情抗击战中,有着无数的逆行者奔向战场,有着无数的勇士奉献力量。面对肺炎疫情,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需要每一个人的同心抗疫。这场抗疫战,我们一定可以打赢!【篇2】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鸟,它栖息于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題记庚子年初
4、,华夏惊闻荊楚大疫,传染至极,闻所未闻,感染者数以万计。正在此刻,年至耄耋,被称为全民偶像的钟南山院士,在距离非典十七年后再次出山。他坐在驶往武汉列车上的餐车一角,仍全神贯注地做疫情相关的研究报告;巾帼英雄李兰娟,她年逾古稀,奋战在抗疫一线;中年的王院士,他见疫情如此严重,义无反顾地命令道:“建立方舱医院!”青年志愿者王煜说:“我这一辈子别的事都平平无奇,可以不提,唯独我为抗疫英雄保驾护航,是我最为之自豪的事啊!”你们可能不知道夏思思这个名字,她是一位刚刚结婚不久的新娘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夏思思的女儿才两岁不到,也许此刻正在家里哭丧着脸,口齿不清地问父亲:“爸爸,妈妈在哪儿?”一个是被父母
5、捧在掌心,娇生惯养长大的明珠;一个是被年幼的女儿奉若神明,看作似天地一般重要的母亲。她是新娘,一束鲜花,一枚钻戒宠爱着的新娘啊!但在此刻,夏思思剃掉头发,穿着防护服,两眼全是血丝却不肯停下的医护人员!你可能没听到过王国辉的名字,他是一名卡车司机。他每天往返于家乡与武汉之间,在半个月之内往返千次有余,他召集村民,一字一句、坚定不移地为大家诉说这次疫情的严峻,呼吁大家为分担人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募捐物资。他一趟又一趟地为武汉运送口罩、果蔬等紧缺物资。何止他们,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医务工作人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抗击疫情,保我华夏安然无恙!他们是患者的天使,是人民的希望,面对这些勇敢无畏的抗疫战士,
6、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未见天使下尘凡,乃是凡间英雄出。【篇3】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树兰医疗集团品宣
7、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
8、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
9、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篇4】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幸好有他们在,不仅有力的促进了武汉封城举措的实施,还及时引起国人对戴口罩和酒精消毒的重视。经过大家几个月的共同努力,国内新冠疫情在进入3月后持续好转。武汉也迎来了即将解封的好消息。对此,李兰娟院士说还有两大问题不能放松:一是社区的防控还要非常的小心,绝对不能放松。二是每个医院的发热门诊都要更加规范的检测,所有发热病人都要去发热门诊接受检测。在这场阻击疫情的战役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其实李兰娟一开始并不是院士,而是一位赤脚医生。【篇5】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今年这个春节,让我终生难忘。新冠疫情
10、爆发,武汉告急。在这危急时刻,有许多英雄挺身而出,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最美逆行者”。84岁的钟南山爷爷,73岁的李兰娟奶奶,以及那些英勇无畏的白衣天使们,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冲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除了这些前线的先锋,还有一部分人,背负着更大的责任,砥砺前行。今天的主人公疫苗研发团队的陈薇少将,就是其中一位。陈薇毕业于清华大学,1998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她在医学上为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就是陈薇少将带领着他的团队研发出来的。陈薇少将,认识了您,我便有了目标。长大后,我想成为您
11、,成为像您一样无私奉献的人,成为和您一样舍己为人,不怕困难的人,成为和您一样勤奋刻苦的人。你说过,成功的人往往目标不变,方法在变,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情,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一样都会成功。这位战胜SARS和埃博拉的女英雄,这位战狼中的英雄少将,向你致敬!长大后,我想成为您。一个认准目标,就是一辈子的人。您是智慧的,您是坚强的,任何困难都击不垮您。就在前几天,我从新闻上得知,您已经研发出了新冠疫苗,却在第一时间把实验对象对准了自己。这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由衷的佩服。陈薇阿姨,您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您是我心中最闪耀的星,
12、我要向您学习。长大后,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人,我也会为此而努力。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制定好目标,用知识武装自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成为让你们欣慰,自豪的接班人。【篇6】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疫
13、情爆发之初,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的一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道:“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此次疫情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14、。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篇7】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春节,却打响了一场战“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击战
15、。暴发于湖北武汉的疫情,成了全国都在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要打赢这场阻击战,肯定少不了默默辛勤付出的人们。这里,我要致敬的人,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他们中,有再次“为民出征”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和73岁的李兰娟奶奶,还有许多不知道姓名的好医生。医生是一份职业,但在这场战“疫”中,更是一种使命。我想说:“你们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24小时都在工作。有的连喝一口水的时间也没有,因为那时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的。可能因为你喝水的那几秒,一个生命就从世界上消失了。所以,你们必须像长江、黄河那样一直不停地奔流,才有可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这说明,你们是一群在跟时间赛跑的人!”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的
16、李兰娟奶奶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所以,我更想说:“你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而选择了做一个好医生,选择去靠近病人,更是选择了帮助祖国。你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为你们自豪!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篇8】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位70多岁的老
17、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不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
18、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在抗疫第一线,70多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心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默默地为这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她的团队致敬。【篇9】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自从武汉发生疫情以来,有一位73岁的老人,频繁地登
19、上热搜,又遍又一遍地刷新了我们的朋友圈。她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每一次面对镜头,她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这特别的时期里,她带给我们的除了兴奋,就是满满的正能量。她,就是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从一个赤脚医生,到闻名中外的工程院院士。从一个贫寒女,到中国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她的传奇,足以媲美钟南山院士。建议“封城”第一人。1月18日,李兰娟院士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的委托,奉命奔赴武汉,对疫情进行研判。到达武汉之后她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听取当地医生的汇报,展开周密的调查研究。看着每天都在不断攀升地感染数据,她心急如焚。她想:武汉病毒的快速蔓延,将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0、。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我们只有马上采取果断的措施。堵水先断源,当务之急,防控的第一步必须先断传染源。于是,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对武汉必须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她的建议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月23日,武汉接到了“封城”的命令。武汉暂停了所有的交通,实行前所未有的严格管控。目的只有一个,防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李兰娟院士是建议“封城”的第一人,她接受了央视媒体的采访。面对董倩“咄咄逼人”的问题,李兰娟并没有生气,保持着院士惯有的谦逊和温和。她耐心地做了解释,虽然普通话不太标准,但是她的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楚。到现在,“封城”的效果已经完全地突显出来了。很多人都佩服她提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雄 李兰娟 事迹 范文 精选 1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