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8-2019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pdf(1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2019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 练(后附答案及解析)抽 选 经 典 试 题,有 针 对 性 的 考 点 中 的 难 点、重 点、考 点 进 行 强 化 训 练,力口强记忆。第1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 成59题。(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二)嗟 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3、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下列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虽有槁暴 君子生非异也 声非加疾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涂有饿孳而不知发 赢粮而景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B、C、D、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 能 水 也(游水)其下军人也远矣(低于)B、而 闻 者 彰(清楚)士 大 夫 之 族(类)C、而 耻 学 于 师(以为耻)而 绝 江 河(横渡)D、吾尝践而望矣(提起脚后跟)今 之 众 人(许多人)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欲人之
4、无惑也难矣小学而大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耻学于师8、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9、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B、韩 愈 认 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 者“大”。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 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D、荀
5、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 2 1 3题。(7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象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1 2 .解释句中加点字(4分)(1)窃()入学舍(2)曷()不听其所为(3)听已,辄()墨记(4)恬()若不见1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3分)安阳韩
6、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 2 1 5题陶潜,字渊明,潺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7、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日:“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 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攀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沼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涪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
8、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选 自 宋 本 陶潜集,有删改)1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颖脱不群 群:合群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聊:悠闲C.于半道栗里要之 要:邀请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1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9、(3分)A.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D.即便就酌,醉而归火尚足以明也家祭无忘告乃翁于人为可讥扣舷而歌曰1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 的 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 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
10、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1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5 分)(2)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4分)第 4 题:古文阅读(3 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一7 题。(1 9 分)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
11、寺为僧。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
12、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蹙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蹙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
13、一项是()A.太祖其季也 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B.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克:能够。C.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惮:害怕D.子兴奇其状貌,奇:奇怪的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太祖亦甲而拥盾B.焉用亡郑以陪邻C.夫晋,何厌之有?D.汉军至,无以渡夜缱而出箕踞以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得毋当举大事乎?日俘良民以邀赏。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A.B.C.D.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5
14、分)(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5分)第5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6分)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行衍之术迂大而闵辩;爽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爽,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壹更置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 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禳祥,鄙僦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坯,序列著数互宣而卒。因葬兰陵。10、对下列句子中加
15、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B荀卿乃适C楚春申君死而荀卿废D序列著数互直而卒属:一类人适:到去废:残废序:按次序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B齐尚脩列大夫之缺师不必贤于弟子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着C春申君死而荀卿废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D因家兰陵 因利乘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齐国祭酒。B荀子因人毁谤,不得以离开齐国,到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C他认为齐国昏乱的君主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
16、,败坏了风俗。D他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文章便辞世了。13、翻译句子(9分)(1)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3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分)(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第6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旦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7、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鸳,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下列划线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完璧归赵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 .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引车避匿夫以秦王
18、之威,而相如廷叱之A.B.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宁许以复秦曲D.毕礼而归之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蔺相如固止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D.正确的一项是()A.在“将相和”中,舍人的一番话从侧面烘托了蔺相如能忍能让的性格,突出了他心胸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C.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心理。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
19、深地打动了廉颇。第 7 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8 2 2 题(共 1 7 分)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
20、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瞰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日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己乎!”歌阕而罢。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注: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1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21、项是()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1 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惟杉能遂其性 其皆出于此乎?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D.而行不失于直 不拘于时2 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唐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 名 为“直节堂”。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
22、可以。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纤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2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客 醉 而 歌 曰 吾 欲 为 曲 为 曲 必 屈 曲 可 为 乎 吾 欲 为 直 为 直 必 折 直 可为 乎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君见而怜之,作 堂 而 以“直节”命焉。(2分)(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第8题:第9题:阅读下面文化经典,按要求答题
23、。(6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 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 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节 选 自 论 语 季 氏)【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君送鲤鱼为礼,故名鲤,字伯鱼。此句的主语是孔子。远:不亲近,不偏爱。(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子亦有异闻乎?(2 分)不学礼,无以立!(2 分)(2)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如何对待儿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第 1
24、 0题:文 言 文 阅 读(1 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 4 7题。张益州画像记苏洵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日: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
25、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繁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2019 福州 第三中学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