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放鹤亭记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鹤亭记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放鹤亭记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放鹤亭记教案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学习重点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学习难点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学习方法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要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一、导入1、欧阳修为亭子
2、取名“醉翁亭”,苏轼为亭子取名“喜雨亭”,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他们为亭子取名的依据是什么了。那么,现在,如果同学们要为自己建一座亭子,你要依据什么来取名呢?(学生自由发言)2、好,我们现在进行逆向思维,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一位姓张的隐士有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放鹤亭”,你能猜一猜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么?(学生自由发言)3、大家给出了这么多的答案,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很好。可能大家都想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别急,我们先用10秒钟的时间调整一下心态,然后进入文本“拼杀”一番,再来考虑这个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二、学生4-6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学习,步骤如下
3、:个人自学,标出不能解决的知识点。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解决各自的难点教师出示投影,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小组合作,翻译整篇课文。(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根据本课的难易程度,时间大约25分钟,教师巡视掌控全班情况,随时答疑)三、问题设置(一)实词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4、”(代词,这种情况)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二)虚词于迁于故居之东(介词,到)作亭于其上(介词,在)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介词,在)以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介词,把,后边省略“之”)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动词,“以为”连用,认为)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介词,凭借)其余以饱汝(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四、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翻译课文,教师巡视,随时解答问题。(选修课的翻译不作重点强调,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即可)五、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体会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1
5、、摹写自然,文中有诗亦有画。2、两两成对,交替行文。六、作业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二课时要点: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本文的是想内涵。一、学生速读课文,体会并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1、学生概括段意,教师小结: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招鹤二歌。2、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写作思路:写鹤写隐者写感慨二、探讨全文(一)鹤1、请同学举出一些带有“鹤”字的成语,谈一谈你所理解的“鹤”。(回答重点在于说出鹤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如“鹤立鸡群”“焚琴煮鹤”等)2、请同学找出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描述鹤的。提示:“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
6、小结: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3、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鹤与隐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二)隐者(隐士)1、提问:你如何来评价古时候的隐者?2、请看下面的文章,说说文中对隐者抱有什么态度。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
7、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文中借子路的口,表达了孔子及儒家对隐者的态度-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明显持批评的态度。3、请同学们再次速读文章,分析一下苏轼对隐者以及隐者生活所持的态度。提示:原文有“饮酒于斯亭而乐之”“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苏轼对隐者的态度欣羡。4、小结苏轼在文章中表明:同样是鹤,隐者爱鹤,有益无害,其乐无穷,而卫懿公爱好养鹤,竟然因此而亡国;同样是
8、酒,刘伶、阮籍之类的隐者,赖酒以保全自己并留名后世,而君王好酒,却要遭到告诫。因此苏轼得出结论:同是好酒好鹤,因人不同,“其为乐不可同日而语也”。(三)感慨1、阅读下面的文字。或问东坡,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公为作放鹤亭记以比古隐者,又遗以诗,有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过矣。”东坡笑曰:“装铺席耳。”河南邵氏闻见后录教师解释:“装铺席”是宋人俗语,意为“装门面”。苏轼文名极重,何用“装铺席”?苏轼诙谐的答词实际上透露了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消息:无非是借说山人来寄托自己的感慨罢了。2、那么苏轼此时有什么感慨呢?先请同学简介一下苏轼生平。教师出事投影:1037年出生1056年19岁与弟苏辙
9、中同榜进士1061年24岁通过制科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5年28岁还朝判登闻鼓院1069年32岁任监官告院,两次上书否定变法1071年34岁出任杭州通判1074年37岁改任密州通判1077年40岁改任徐州通判,期间作放鹤亭记1079年42岁改知湖州,同年“乌台诗案”发,年底贬黄州团练副使1084年47岁改贬汝州1086年49岁回朝,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52岁出朝知杭州1091年54岁知颍州1092年55岁改知扬州1094年57岁贬知英州,后贬为惠州司马1097年60岁贬为琼州别驾(海南儋州安置)1100年63岁遇赦内迁1101年64岁病逝于常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放鹤亭记人教版高三 下册 语文教案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