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鹊见蔡桓公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扁鹊见蔡桓公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扁鹊见蔡桓公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35
2、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六、延伸“突破口”: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七、小结: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八、布置作业: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一、说教材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
3、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对本文易于理解。二、说教学目标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2、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3、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是: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三、说教法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如下:1、情境设置
4、法:故事导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层深入。3、点拨法:适当点拨,拓展思路。四、说学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学中升华。学法具体如下: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5、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五、说教学手段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六、说教学过程为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五个环节:1、故事导入,感知课文。2、自主合作,理解课文。3、讨论探究,研读课文。4、拓展延伸,感悟课文。5、发散思维,深究课文。扁鹊见蔡桓公教学反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
6、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从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一堂课下来,有成功的地方,当然不足也有很多,具体是:优点:1、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2、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3、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
7、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初三一班同学对此特感兴趣,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魏帅也积极的参与到表演中来,我相信他对这本文理解定是不错。4、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环节流畅自然。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设计新意,自主合作较充分。读悟表演结合得好。最主要的是本文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高。缺点:1、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由于本节课上有表演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在表演时,不能很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使课堂有一些混乱。2、在课堂流程和重点环节还需要进行锤炼。由于备
8、课还不够充分,在课堂流程上不够流畅,老师的语言不够锤炼,环节过度还欠自然。3、做好课前预习。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上表演环节时,学生不能很好的脱离书本,影响了表演的质量。4、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第二篇:我在本周教研活动中,讲了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文章通过叙述桓公因讳疾忌医而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
9、绝批评帮助。本文以时间先后的顺序,时间线索清清楚楚。在复习第八部分我设计了两道小题,第1题是文学常识,第2题写作顺序在教学中等等紧紧抓住这条线,及时板书以第一次拜见为起点画了一条射线,分别标出三个居十日和一个居五日。而后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次拜见扁鹊和桓侯的表现并画出病情不治后果及桓侯反应等等,并从刚刚的起点中画出另一条线段及时标出腠理这一病情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后,很快就可把板书不上分别在相应位置上标出肌肤、肠胃、骨髓,之后共同学习第二层,学生就会在相应位置上写上汤熨、针石、火齐、无可救药等词语。在次整体观看板书会发现我其实画了一个锐角,从第一次见时桓侯的小疾到最后一次“望而还走”开口越来越大,最后以桓侯的死,留给人们的教训是“讳疾忌医”。在课上我还设计了小练笔替桓公写遗言,学生们很有兴趣,写后及时交流学生们有的给桓公的子女写,有的给大臣写,还有的给世人写,写出了桓公临死前的悔悟,交流时有声有色兴趣盎然。但是细想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在此堂课上重视了分析、讨论,练笔和交流环节对文章的朗读背诵方面重视不够。今后教学中还要加以重视并改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