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完整版)资料.doc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完整版)资料.doc(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答 案第一、二章 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
2、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3、。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
4、与寒极生热同义。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5、。25、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29、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30、五官:即目、舌、口、鼻、耳五种与五脏相连的感受器。“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31、五体:即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肝在体合筋,心在体合脉,脾在体合肉,肺在体合皮,肾在体合骨。32、五液:即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
6、、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33、相生:是指五行相生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34、相克:是指五行相克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35、相乘:乘,是指以强凌弱。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36、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37、制化: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38、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等。39、子病犯母:是
7、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等。40、子盗母气:即子病犯母。41、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42、实则泻其子: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43、滋水涵木: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44、益火补土: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45、培土生金: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
8、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46、金水相生:是滋养肺肾的方法。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47、抑木扶土: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48、培土制水: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聚为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救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之证。49、佐金平木: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
9、50、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隶之证。问答题(一)简答题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答:主要两个方面:(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答: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全过程。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
10、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答: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孽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则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答:基本内容有四个:(1)阴阳对立制约。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着相
11、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2)阴阳互根互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为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所谓“消长平衡”,即指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相对的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前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
12、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答:其意是指阴阳相互依存。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张景岳说:“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答:“阳病治阴”的阳,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执证;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阴病治阳”中的阴病,是指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答:因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每事物中的阴或阳
13、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故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五腑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五脏属阴,是与六腑属阳相对而言,心肺居上属阳,是以脾、肝、肾位于下部属阴相对而言。8、简述五行的特性。 答: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引伸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特性。引伸为具有湿热、升腾作用。土爱“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伸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水曰润下。“润下”是指
14、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如何?答:五行生克乘侮,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个方面: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的资生作用。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乘,即以强凌弱。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顺序与相克同。相侮:侮,有这里是“反侮”,亦称“反克”。是指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顺序是相克关系的反向。相生和相克属自然或人体生理正常的现象,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
15、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答:(1)用于诊断方面:由于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异常变化,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所以,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2)用于治疗方面:一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关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控制疾病的传变。二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二)
16、论述题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正气(人体的抗病机能)与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病邪有阴邪和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当邪气侵袭人体,邪正抗争而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相应的病证。例如阳邪致病,则是致阳偏盛的实热证。阳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说“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邪致病,则导致阴偏盛的寒实证。阴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阴胜阳寒”“阴胜则阳病”。又如阴阳偏衰的病证,人体的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
17、,所以说“阳虚则寒”。若人体的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出现阳相对偏亢的热象,所以说:“阴虚则热”。在阴阳偏衰的病者中,还会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证。此外,还有阴阳的转化,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尽管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病理总纲。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两方的相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衡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1)确定治疗原则: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
18、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对阴偏胜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湿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挟阳之法。因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的实证,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对阴偏衰的治疗,由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有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对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
19、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阴或阳的偏衰,即阴虚或阳虚,为正气阴或阳的虚损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为“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此外,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还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也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来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性:寒凉为阴,温热为阳。五味:辛、甘、淡药为阳;酸、苦、咸药为阴。升降浮沉;升浮药为阳;沉降药为阴。总之,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因疾病所致的阴阳失调状态
20、,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答: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配五行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之精能化血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阳热能温运脾阳助运化;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金)清肃下输水津于肾,以助肾水。这就是以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肺(金)气清肃下行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
21、亢烈;心(火)的温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以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答:五行学说不仅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互相联系,而且也可用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可以传至本脏,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是母病及子,若肝病及肾,是子病犯母。(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相侮是相克的反向
22、而致病,又称反侮。以金、木、土为例,肝火盛(木气有余)不仅可以对脾(土)克制太过,即木(肝)乘土(脾),又可影响及肺(金,称木侮金。五行学说认为五脏病变时的相互传变,均可用五行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明。第三章 藏象答案名词解释1、藏象: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脏和奇恒之腑三类。4、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5、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的合称。6、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7、神:
23、神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神,是指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狭义的神,即心所主的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8、血府:即血脉,简称为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9、汗血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10、津血同源:由于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之说。11、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12、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和调节。指肺主呼吸,有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肺的宣发与肃降,有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作用。1
24、3、肺主行水:人体水液代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的关系。肺的肃降作用,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小便通利。所以说“肺主行水”。14、肺为水之上源:由于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而肺居上焦高位,肺气肃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15、气门:即汗孔。因为汗孔除有排泄汗液作用外,还有宣肺气的作用,故中医把汗孔称作“气门”。16、肺为娇脏,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娇脏”。17、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18、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问答题 完整版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