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同步训练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doc
《《谏逐客书》同步训练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同步训练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doc(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谏逐客书同步训练名师资料合集(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谏逐客书同步训练班级_ 姓名_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
2、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 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B惠王用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C遂散六国之从 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D昔穆公求士 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C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
4、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9、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人士对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衡之计离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从策略。C文中提到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都不是秦国人。D文中“太山不让”两句借比喻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二、多项选择题。10、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
5、于( )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1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 A、秦缨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1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 藉寇兵而责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13、李斯在 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
6、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归纳 三、简析题。14、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美于宛,迎寒叔于宋,来玉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 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鞋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 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拨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 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郁、邱,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胰 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堆, 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 四君者,皆
7、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答:_ (2)概要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答:_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答:_15、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责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答:_(2)这段话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答:_(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答:_
8、(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_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_16、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 答:_(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答:_(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答:_四、翻译。17、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译文:_18、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译文:_1
9、9、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译文:_20、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译文:_2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译文:_2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译文:_谏逐客书同步训练答案1、D 2、D 3、D 4、C 5、C(“六国之从”应为合纵政策,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6、B 7、A 8、C9、B(张仪不是为秦孝公定计的,而是为秦惠王。)10、ABDE 11、ABDE 12、
10、BCD 13、ACD 14、(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3)、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15、(1)、这个段落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
11、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3)、前半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4)、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方法。(5)、前后两部分各自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方法。 16、 (1)、最后一段总收全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
12、、收结文章第三自然段;第二,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收结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几句,照应第四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论述中心;第四,求国不危,不可得也这最后两句,不仅收束,而且发展了全文的主旨,即进一步点明了驱逐客卿的要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2)、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3)、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 1722: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逐客书 逐客 同步 训练 名师 资料 完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