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与疗法(常用版).doc
《人格障碍与疗法(常用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障碍与疗法(常用版).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格障碍与疗法(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等,是指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常从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期,进入中老年期以后其明显程度有所减弱。 1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严重偏离正常,危害社会。对自身人格障碍缺乏自知力,常致本人痛苦。 智能正常,认识能力完整。 人格障碍从儿童期或青春期之前开始逐渐形成,但其发生没有明显的起病日期,在临床诊断上区分人格障碍和患病是很重要的,关键在于确定行为异常的病程。 人格障碍形成之后,一般比较恒定而不易改变,直到中年或进入晚年后或由于饱经沧桑或由于年老力弱和精力不支,而
2、程度明显减弱。 2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 生物学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3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又叫妄想型人格) 地狱的第十九层男主人公分裂型人格障碍 一个头两个大中的查理与阿庆、绿茶中赵薇扮演角色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称为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型人格障碍) 控制中利伟攻击型人格障碍(又称冲动型或暴发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又称戏剧型或表演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逃避型或焦虑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4人格障碍的防治 由于人格障碍是从幼年就开始形成的,因而强调早期教育对于预防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已患人格障碍者,应着力于
3、重建他们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心理治疗比较困难,可以试用。药物治疗对人格障碍的某些症状有一定疗效。精神分析疗法一、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 (Freud ,18561939)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主要内容有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心理发展学说。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是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 (preconsciousness)是当前没有感知到、但经过回忆便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sub
4、consciousness)是指被压抑的、感知不到的心理活动(本能、欲望和经验)。所谓压抑是个体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本能、欲望和经验等推入潜意识,使其不为自己所觉知,以解除自己心理上的负担和紧张。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漂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人所觉察到的意识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潜藏在水面下的那一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虽然不被自己所觉知,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却起着巨大的作用,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大部分的日常行为也是受潜意识驱动的。 例如: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曹操折兵损将,接连失利,后退至斜谷界口,被蜀将马超挡住。曹操欲进不能,欲罢不忍,心中犹豫不决,适逢
5、厨师送鸡汤而至,曹操见碗中鸡肋,不禁有感于怀。正呻吟间,夏侯惇禀问夜间军中口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军中主簿杨修听说曹操以“鸡肋”为口令,立即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里,曹操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他连续多天在思考着“进”“退”两种方案的得失。吃着鸡肋他感受到了对一种东西食之不能、弃之可惜的心理苦楚,于是他的潜意识将长久思考的汉中问题与鸡肋等同了起来,加深了对鸡肋的感触,使他的心绪滞留于鸡肋而无法摆脱。在回答夏侯惇的口令时,他的潜意识仍保持着对鸡肋的感触。口令原本是随即编制的一种暗号,于是曹操不加思索地说出 “鸡肋”,以作为全军的口令。杨修听到口令后对夏侯惇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
6、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应该说杨修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对曹操的潜意识状况进行了解剖,提出了正确的结论,夏侯惇当即对杨修赞同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曹操得知这些情况后,以惑乱军心罪将杨修斩首,这是因为,曹操的思考被凝化成“鸡肋口令”,完全是潜意识中进行的,尚未进入意识领域,曹操在意识中并没有接受这种凝化,因而他不承认杨修的分析。加之杨修“退恐人笑”的解释是对曹操自尊心的伤害,因而一怒之下杀了杨修。第二天曹操进兵时被魏延射伤,在他下令班师前突然想起了杨修的话,大概这时他感到了杨修关于退兵分析的正确性,觉得有屈杨修,遂下令将其尸体收回厚葬,以此作为对杨修
7、处罚的情感赔偿。 人们说,人类的自尊受到过来自科学的 3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来自于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宣称地球不是人们原以为的宇宙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第二次重大打击来自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指出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第三次重大打击就来自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他认为人不是什么理性动物,人的行为主要由潜意识所驱使。 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因此,弗洛伊德认为 , 心理障碍的原因不是来自意识, 而是来自潜意识的矛盾冲突。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
8、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 (id)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代表人的生物本能,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 (ego) 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人格结构部分,代表人的理性,在人与现实环境交往中起着调节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 (superego)是从自我中发展出来的人格结构部分,代表人的道德理想,是社会化的产物,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原动力,超我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满足本我的需要,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冲动欲望,从而维持人格结构的平衡。如
9、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3.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生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是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性本能是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背后有一种驱力叫力比多(Libido), 力比多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满足 , 弗洛伊德把各种快感都归之为性,也就是说“性”是身体的快感,这样性的概念就被扩大了,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性,它包括了与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有关的广泛内
10、容 (泛性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弗洛伊德把性心理的发展划分为 5个阶段,即: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发展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生活是否正常,5岁以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性欲在前3个阶段得不到满足,人格的发育就会受阻而停滞在这些阶段。因为这些阶段性欲的对象是错误的,所以影响了他的人格发展,成年以后成为性倒错者。 神经症就是由于性力固定在最初的性欲水平所引起的。例如婴儿从出生到一周岁为口唇期,此期个体的快感主要来自口唇的活动如吮吸、进食。如果婴儿口唇的欲求
11、因某种外部因素而遭受挫折(如断乳过早等),可能会产生滞留现象( fixation),长大以后仍可能停留在以口唇活动(如咬手指、过食、吸烟)的方式来减轻焦虑,这被称为口唇期人格。 二、治疗方法 因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所以精神分析疗法致力于挖掘病人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幼年创伤性经验,带入到意识之中,启发病人重新认识这些经验,使潜意识的矛盾冲突获得解决,从而消除病人的症状。这就好比,屋里的异味如果是由地毯下发霉的垃圾散发的,要想彻底消除异味,只在地毯上打扫是不行的,必须把地毯下发霉的垃圾清除掉。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精神分析心理疗法主要采用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 1.自由联
12、想 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精神分析学说认为,通过自由联想,病人潜意识的大门不知不觉地打开了,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可以被带入到意识领域,医生从中找出病人潜意识之中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分析促进病人领悟心理障碍的“症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手段。 例如,一位女大学生,患有人际恐怖症,极度害羞,不敢见人。通过自由联想,回忆起童年时遭受的一起精神创伤,当时大约 45岁,出于好奇拉了一个小男孩的“小鸡”,正好被她爸爸看
13、见,遭到爸爸的怒骂并打了一顿,造成精神创伤。这正是她长大后患人际恐怖症的“症结”。这种发生在很久以前曾引起过情感强烈波动的生活事件,表面上似乎遗忘了,实际上并未消失,只不过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了,与这些事件相伴随的被压抑的情感,可影响个体的行为,成为疾病的原因。让病人通过自由联想,回忆过去遭到精神创伤时的情景,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景,使潜意识中被压抑的痛苦“发泄”(abreaction)出来,“症结”得以化解,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 2.阻抗 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
14、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病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因此,医生的任务就是不断辨认并帮助病人克服各种形式的阻抗,将压抑在潜意识的情感发泄出来。克服阻抗往往需要很多时间。 3.移情 移情是病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有正移情和负移情,正移情是病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病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15、阻抗和移情是精神分析治疗最显著的特征。 4.释梦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中冲突或欲望的象征”,“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梦是愿望的满足。人们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愿望,平时受着意识的控制,而在人睡眠时,意识进入休眠状态,对潜意识的控制松弛,于是埋藏于潜意识的愿望便冲破阻力,以曲折的形式在头脑中表现出来,它结合对现实情景的记忆碎片,形成梦的内容。也就是说,梦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趁睡眠时意识控制作用低弱而出来活动的心理现象,因此,我们发掘潜意识中心理症结的另一技术就是分析病人所做的梦。弗洛伊德还认为,人醒来以后所记得的梦是显梦,它虽然生动离
16、奇但不代表真意,而梦的背后所隐藏的潜意识即隐梦才是真意。释梦就是通过梦的联想来求其隐意。 例如:曹操临终前有一段时间非常焦虑,向贾诩说“孤昨夜复梦三马同槽”。分析:显梦三匹马在同一槽上吃草;隐梦三匹马代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 3人,反映了曹操对司马懿父子的重视和担心,此即曹操焦虑的症结。进一步分析曹操梦见三马同槽而食,有两层隐意:其一,曹操佩服司马懿父子三人的才干,希望他们能顺服地为主子所利用,于是梦中三匹马驯服地站在槽边而没有乱踢乱咬的行为;其二,曹操喜欢用“供食”来表达自己对谋士的养育之情,比如他和谋士荀彧闹矛盾后,给荀彧送去一盒饮食,荀彧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他以此表示不白养活
17、人,荀彧会意自杀。对于司马懿父子,曹操希望他们怀着知恩报恩的态度来接受他的供养,于是在梦中三匹马在槽边吃食。 再如:一女病人叙述她梦见一个蒙面的陌生男子闯入她二楼的卧室,偷走了放在抽屉中她所心爱的首饰匣,被她发觉大喊一声“谁”,那蒙面男子冲出阳台仓皇逃走,她追到阳台往下一看,发现他已跌死在楼下,因而被吓醒。医生通过交谈了解了她的家庭生活后就清楚这一显梦的象征意义,原来她的丈夫对她不忠实,隐瞒了有外遇的事实(蒙面的陌生男子),欺骗了她的感情(偷走了首饰匣),她很气愤,诅咒他没有好下场(他跌死在楼下)。通过对隐梦的分析使病人清楚了自己焦虑的根源。 5.解释 解释是医生在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
18、一些心理实质问题,如他所说的话的潜意识含义进行解释、引导或劝阻,帮助他克服阻抗。通过解释帮助病人逐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内容不断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适应症和评价 精神分析疗法的适应症为各种神经症 (主要有癔病、强迫症和恐怖症)以及心身疾病的某些症状。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第一次不用躯体治疗而仅以心理疗法治愈了一些顽固病症,因此被公认为心理治疗历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但精神分析理论始终未能得到科学验证,而且缺乏评判标准,结果难以重复,时间太长,费用太高,少则半年,长则 24年,能把一个大富翁治成穷光蛋。 行为治疗行为疗法 (beh
19、avior therapy)是一类主要根据行为学习理论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病人适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行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为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的行为指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行为学习理论用的是广义的行为。行为学习理论( learning theories of behavior )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一、理论基础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主要包括
20、巴甫洛夫 (Pavlov) 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 Skinner BF,1904-1990 )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班杜拉( A.Bandura )的模仿学习理论。 1. 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如玲声)反复与非条件刺激(如食物)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铃声),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食物)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示意如下: 由于这里的条件反射过程不能被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属于反应性的行为,而且为了区别于后来发展起来的操作条件作用,此处的现象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classical conditioning ) . 经典
21、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 S 对行为反应 R 的影响(即 S R 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的观点,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获得。例如,儿童对打针( UCS )可引起疼痛、害怕等反应( UCR )。如果经常生病打针,某些本来与此无关的环境刺激,例如护士的出现( CS ),也可引起其害怕反应( CR ),这就是一种条件作用症状。 某些疾病的发生可以是因为“错误的习得性行为”的结果。例如华生曾做过一个实验,使一小孩对原来喜欢的白鼠产生害怕。开始时,每当他伸手玩弄他所喜爱的白鼠时,就在他背后敲击响器发出巨大声响,使之受到恐吓,这样经过反复强化后,每当白鼠一出现,就惊吓而产生恐惧,
22、再经过泛化后,孩子对白色有毛的物体如白兔、白胡子老头等也产生恐惧反应。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许多恐惧症就是由于这类学习过程而形成的。 2. 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是根据斯金纳等人的实验而建立起来的。 斯金纳设计一个动物实验装置称为斯金纳箱,箱内安装一个杠杆,按压一次杠杆有一粒食物滚进。把实验动物大白鼠放进箱中,起初大白鼠在箱中盲目乱跳 , 偶尔碰到杠杆时大白鼠得到一粒食物,再次碰到杠杆再得到一粒食物,若干次以后大白鼠就形成了按压杠杆取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于这种反射有操作行为并产生一定的结果,所以斯金纳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斯金纳还详细讨论了奖励和惩罚
23、对操作性行为的影响,指出奖励可以强化操作性行为(按压杠杆食物增加按压杠杆的行为);惩罚可以消退操作性行为(按压杠杆电击减少按压杠杆的行为);此外, 回避惩罚也能强化操作性行为(例如训练小猴骑车子,给食物,打它,杀鸡给猴看)。 这种当行为反应 R (如压杠杆行为)出现时总能获得某种刺激结果 S (如食物刺激),则个体可以逐渐学会对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即 R S 的关系。任何与个人需要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种行为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产生影响。 人类很多行为包括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都可以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例如,一个
24、小女孩由于进食少而得到平时不关心她的父母的关怀,于是少食行为被强化而固定下来,形成神经性厌食症。再如,小孩为要玩具而哭闹满足要求,久而久之养成耍赖的性格。来客人时儿童调皮被关注,久而久之养成“人来疯”。不愉快时喝酒放松,久而久之养成酒瘾。 3. 模仿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反应方式。 班杜拉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把 66 名儿童随即分成三组,看成年人攻击塑料玩具人的录像。第一组儿童所看的录像中,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受到赞扬;第二组儿童看的录像中,攻击行为受到指责;第三组儿童看的录像中,攻击行为出现后就结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格 障碍 疗法 常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