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探究实验1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目的要求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
2、天。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 2mm 0.1mm 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 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 ,摇匀后用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3、。 四、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型增长变化。 五、实验评价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_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2、本
4、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二、探究创新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_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 2、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 )A. 高压使细菌DNA 变性 B. 高压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 C. 高温汤死细菌 D. 高温使细菌DNA 变性 3、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从开始便向发酵罐内通氧气,其结果是( ) A. 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产 B. 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产量不变 C.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D.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4、一种
5、新的物种进入菜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先呈“S ”型增长,后呈“J ”型增长 B. 先呈“J ”型增长,后呈“S ”型增长 C. 种群数量达到K 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 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 ”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 ”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个种群数量的食物的关系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6、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二、填空题 7、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 培养
6、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 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大草履虫所处的实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增长不可能按照_曲线增长。(2)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_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_,死亡率_,从而使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率_。(3)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_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探究实验1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方案设计二、猜想假设S实验过程二、方法步骤和记录2、高压蒸汽 3、血球计数板 4、25 三、现象观察(根据实际实险数据作答) 四、
7、实验结论1、(根据实际实验数据作出曲线) 2、S 五、实验评价相似但不重合。各实验小组在用血球计数板抽样检测时,由于酵母菌不均匀分布在各小方格中,计数小方格的酵母菌密度与培养液中的密度不一致,而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与培养液密度较接近,所以小组曲线不能与各组平均值曲线重合。误区警示2、竞争,振荡 3、同侧相邻问题探究1、摇匀试管取1ml 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 2.5104”,即为1ml 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个数。2、不需要。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求得准确即可。 二、探究创新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
8、增长有影响 实验设计:1、取两支相同试管分别加入5ml 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 ,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做好记录。4、将两试管分别送进 4的冰箱冷藏箱和 25的恒温箱,培养 7 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球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 察 7 天。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B 二、填空题 7(1) “J”型 (3)375; “S”型 (2)种群;种内;降低;增高;下降 2、B 3、D 4、A 5、B 6、B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定势思维能力的培养苏州市吴中区横泾
9、中学 顾燕 学校性质:江苏省示范初中 邮政编码:215103在人们大谈素质教育的同时,本人决定老调重谈,“万丈高楼平地起”对定势思维这一基础教育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对思维能力的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进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一、 何谓定势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种固定模式是已知的、事先准备好的. 思维中的定势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定向、定法、定序.(一)定向,即定方向. 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或者说是解题思路),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束手无策. 中学数学面广量大,老师在教学中应按
10、照知识的分类去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在解方程这类问题中,基本思路:高次方程二次方程或一次方程;多元方程二次方程或一次方程;分式方程整式方程;无理方程有理方程.这种向学生强调解题的基本思路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以后解方程先确定好方向,同时也说明了解题思路的定向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二)定法,即定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 定法是进行解题时的思维活动的核心.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消元的基本方向确定以后,就需具体落实如何消元,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是十分必要的.(三)定序,即定顺序. 解题的思想明确了,方法也找到了,但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 问题
11、的最终解决是看能否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将已经掌握的思路和方法用数学语言一步一步的合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解题步骤. 例如,在进行因式分解时,一般应遵循下列步骤:一提、二套、三交叉、四分组.二、 定势思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必要弄清定势思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表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如能将已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运用合理的类比、想象和推理,正确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则定势思维在这时所发挥的影响是积极的;反之,它的影响就是消极的. 在思维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定势思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而应该正确地看到它的二重性的协调作用,否则就容易造成思
12、维的缺陷或畸型发展. 就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定势思维二重性中,其积极作用应是主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定势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都是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利用原有的经验,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正是完成“三基”教学任务的需要. 无论学习哪一方面的知识、解决哪一类型的问题,都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的方法.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介绍了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 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说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这个“框框”之中,但用这些方法确实能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这种定势具有积极意义的,是削
13、弱和缺少不得的. 在中学教材中像这样按照题型定法的思维模式到处可见. 因此,只有首先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具有一般性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第二,定势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定势思维的发展,没有牢固的定势,就不会有灵活的发散. 例如,老师常说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最高境界,就是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解题,何谓恰当,即是在熟练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基本方法后,能快速准确的选择出最佳解法来,这可以说是发散思维. 显然,这种发散思维是定势思维为基础的. 再如,对于解 - 2- 15 = 0这样的高次方程,学生能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因式分解法,这无
14、疑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发散思维,但此种发散思维仍是以定势思维为基础的. 三,定势思维与发散思维是辨证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每次转化,都能使二者进入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反复几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以提高、发展. 例如,把求三个未知数需要三个方程看作一种思维定势,那么要求方程:2a+1+ = 0中三个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发散思维.进而可以得出:利用a+1 0, 0, 0,只有a+1= 0,= 0,= 0才满足条件,则得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完全平方的和等于零的方程的结论,这又转化为新的定势. 对于方程x + y = 2x + y ,用上述得出的结论无法求解,转而考虑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就能得出
15、答案,这就是再发散. 当学生掌握了这种用利定义域,求出一个方程中的两个或三个未知数的方法时,新的定势思维便随之而生,如此反复,可以将发散思维推到一个更高层次. 定势思维与发散思维这种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变异性、深刻性、灵活性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发散性思维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尽管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只有当发散性思维达到了“独创性”这一要求时,才能称为创造性思维.以上说明的是定势思维在人们分析、解决问题时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定势思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很多学生喜欢机械模仿
16、,被动记忆,表现出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和懒惰性,这时学生的思维培养,必然起着消极的影响,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再提高,因此,必须重视纠正和克服这种消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知识点负迁移.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容易用简单的想象代替理性的思考,容易把事物的表面现象当作其内在实质. 从而导致负迁移现象频频发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干扰. 容易形成负迁移的知识很多,现择要列出几处,并提出对他的矫治策略,以供参考.(一)关于数的性质符号. 由于学生在小学里所接触的数都是非负数,根本无须考虑它们的性质符号. 在他们的头脑中,所谓“+”和“-”
17、,就是用来作加减运算的. 引入负数以后,由于受非负数定势思维的影响,对有理数的性质符号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特别对于一个用不带符号的字母表示的数,更想当然地把它当成一个正数,以致诸如= a, 2a a, a= a等类型的错误,便频频出现,屡教不改. 防止这种定势思维负面影响的措施是:一、要学生认真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二、要彻底弄清楚数的绝对值和它的性质符号这两层含义;三、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特别要注意用反例来加深对数的性质符号的认识.(二)关于对方程解的检验.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由于每一步都是作同解变换,故只要保证每一步运算无误,一般不需要检验. 学生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在解分式方程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液 酵母菌 种群 数量 变化 完整版 实用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