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技术标准优质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技术标准优质资料.doc(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技术标准优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技术标准(试行)1范围本标准对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建设原则、核心内容及建设过程作出规定。本标准适用于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建设,其他行业可参照执行。2术语与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2.1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是指在全面辨识反映企业安全生产状态的指标的基础上,通过隐患排查、风险管理及仪器仪表监控等安全方法及工具,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影响安全生产状态、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信息,定量化表示企业生产安全状态,及时发布安全生产预警信息,提醒企
2、业负责人及全体员工注意,使企业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及后果严重程度,从而形成具有预警能力的安全生产系统。2.2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安全生产预警指数是指将反映企业生产及事故特征影响指标,通过数据统计、建模、计算、分析,定量化表示生产安全状态,反映企业某一时间生产安全状态的数值。3基本要求3.1概述3.1.1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参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并运行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3.1.2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应包括:预警指标选择;预警指标量化;预警指标权重确定;预警模型建立;预警指数图生成;预警报告发布;预警信息系统建立。3.2建立原则企业应结合安全生产标准
3、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对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企业应发动全员参与安全生产预警工作,将安全预警工作与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企业每年应至少对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总结一次,对预警指标的选取以及预警指数模型进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的生产安全状态;当企业预警系统与安全生产实际运行情况出现偏差时,应及时调整预警系统相关指标,并重新调整预警指数模型。4预警系统建立4.1预警指标选取原则企业应建立适应于本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预警指标体系,并满足: 预警指标应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段时间企业生产安全各个方面的状况及变化趋势,由动态和静态指标相结合;应具有科学性、系
4、统性、动态性、可量化、独立性及可对比性等原则。4.2预警指标确定及量化4.2.1企业应选取符合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特点的预警指标:从人、物、环境、管理、事故等5个因素进行预警指标初筛;选取的预警指标应至少包含:事故隐患、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及生产安全事故等4项预警指标;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适应生产安全特点的其他预警指标。预警指标数据在系统中使用,应进行指标数据量化。量化结果应与最终预警结果趋势相同,指标量化结果和预警结果数值越大,表示危险程度越高,即安全程度越低;数值越小,表示危险程度越低,即安全程度越高。各预警数据采集、数值确定应与预警周期保持一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周或月为预警周
5、期。4.2.2事故隐患指标应至少包含事故隐患评估(即事故隐患信息量化)、隐患等级、隐患整改情况等3项指标。4.2.2.1事故隐患评估事故隐患评估是对事故隐患信息定量化的表示,对事故隐患一旦失控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不同后果的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对应分值()1死亡12重伤0.53轻伤0.1隐患数量影响事故隐患评估指标计算结果。明确企业基本隐患数量,即规定时间内发现的隐患平均数,通过基本隐患数量与实际隐患发现数量的比值来消除隐患数量多少对系统的影响。得出:其中:事故隐患评估指标的计算结果;后果可能造成死亡、重伤、轻伤的隐患分别对应的数量,;后果可能造成死亡、重伤、轻
6、伤的隐患分别对应的分值,; 预警周期内基本隐患数量(可根据企业历史平均值确定)。4.2.2.2隐患等级。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不同等级的隐患的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隐患等级()对应分值()1重大隐患12一般隐患0.1得出:其中:隐患等级的计算结果;重大、一般隐患分别对应数量,;重大、一般隐患分别对应分值,;并且,。4.2.2.3隐患整改情况。隐患整改率不同,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隐患整改率(重大隐患、一般隐患)对应分值()1等于100%02大于或等于80%,且小于100%5%3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80% 10%4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50%20%5小于30%30%得出:其中
7、: 隐患整改率的计算结果;重大隐患整改率对应的分值,;一般隐患整改率对应的分值,。4.2.3安全教育培训指标应至少包含教育培训等级、培训时间比等两个指标项。4.2.3.1教育培训等级。不同的教育培训等级的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教育培训等级()对应分值()1公司级12车间(部门、分厂)级0.53班组级0.1得出:其中:教育培训等级的计算结果;公司级、车间(部门、分厂)级、班组级教育培训分别对应的次数,;公司级、车间(部门、分厂)级、班组级教育培训分别对应的分值,。4.2.3.2教育培训时间比即新员工培训、转岗、复岗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再教育等实际培训时间与法定培训时间或企业计划培训时间的比值。
8、不同的教育培训时间比的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教育培训时间比(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对应分值()1大于或等于100%50%2大于或等于80%,小于100%30%3大于或等于50%,小于80%20%4大于或等于30%,小于50%10%5小于30%5%得出:其中:教育培训时间比的计算结果;公司级教育培训时间比对应的分值,;车间(部门、分厂)级教育培训时间比对应的分值,;班组级教育培训时间比对应的分值,。4.2.4应急演练指标应急演练指标应至少包含应急演练级别及应急演练影响等两项指标项。4.2.4.1应急演练级别。不同应急演练级别的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应急演练级别()对应分值()1公司
9、级12车间(部门、分厂)级0.53班组级0.1得出:其中:应急演练级别的计算结果;公司级、车间(部门、分厂)级、班组级应急演练分别对应的次数,;公司级、车间(部门、分厂)级、班组级应急演练分别对应的分值,。4.2.4.2应急演练影响应考虑应急演练对其一段时间内安全生产状况的影响,考虑应急演练发生后三周产生的影响。应急演练后不同时间段的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应急演练后时间(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对应分值()1一周80%2两周50%3三周30%得出:其中:应急演练影响的计算结果;公司级应急演练完成后相应时间内所对应的分值,;车间(部门、分厂)级应急演练完成后相应时间内所对应的分值,;班组级
10、应急演练完成后相应时间内所对应的分值,。4.2.5生产安全事故指标生产安全事故指标应至少包含死亡、重伤、轻伤等人身伤害事故、生产设备事故及险肇(未遂)事故等若干指标项。不同事故类型的对应分值如下表所示。序号()事故类型()对应分值()1死亡12重伤0.53轻伤0.14生产设备事故0.055险肇(未遂)事故0.01得出:其中:生产安全事故的计算结果;当期死亡、重伤、轻伤事故分别对应的人数,;当期生产设备事故起数;当期险肇(未遂)事故起数;死亡、重伤、轻伤、生产设备事故及险肇(未遂)事故分别对应的分值,。以上指标量化方式均为推荐数值。各企业应根据各预警指标与事故发生情况的关联影响程度、重复出现概率
11、等因素,进行量化。4.2.6其他指标企业可自行增加其他预警指标,如:人的因素可包括职业技能等级、工龄、劳动强度等指标项;物的因素可包括设备功能完好率、设备检维修计划完成率、非计划检维修数量、设备超负荷运行等指标项;管理因素可包括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占比、外用工流动率、外用工数量等指标项。4.3指标权重确定企业可根据历史安全数据、事故情况等进行分析,也可运用数学方法,对各指标在整体预警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在预警系统中的权重赋值。4.4预警模型建立4.4.1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值通过预警指标量化值及其指标权重,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值,表征当前安全生产状态的数值。安全生产预
12、警指标对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的生成,根据其指标对安全生产状况的影响,产生正向和负向的系数影响。即有利于事故预防、安全管理的指标项在公式中属于负向的系数,不利于事故预防、安全管理的指标项公式中属于正向的系数。得出:其中: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值(Safety Precaution Index);各指标所对应的权重,。4.4.2企业安全生产预测值企业可采用指数预警法、统计预警法、模型预警法等适当的数学方法,通过对历史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值的运算,建立预测数学模型,计算出未来时间点生产安全数值,对未来生产安全状态进行预测。预测模型应进行有效性验证,确保预警模型与其所反映的趋势保持一致,确保预警系统的有效性。4
13、.5预警系统调整企业应定期对预警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其对安全生产状况判断的准确性。当准确性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时,应及时调整预警指标、指标权重等内容。5预警信息发布5.1预警指数图5.1.1预警阈值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状态应划分为安全、注意、警告、危险等4个等级,预警阈值为各等级之间的界定数值。预警阈值的确定可根据企业历史预警指数值与企业事故发生状况或风险可接受程度来确定。预警阈值可用3个数值来表示,记为,。预警等级安全注意警告危险预警值5.1.2预警指数图预警信息发布时,应以横轴表示时间,设定周、月作为预警周期,纵轴表示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值。通过预警阈值划分区域,将4个预警等级设定明显的预警色,
14、安全等级为绿色、注意等级为橙色、警告等级为黄色、危险等级为红色。根据系统不同时刻的预警指数值,绘出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图,对超过警戒的预警点,在预警指数图进行报警;同时在预警指数图区域内,将企业安全生产预测值曲线在图形上用其他颜色进行绘制,表征未来时间安全生产状态。5.2预警报告生成企业至少每个月应生成一次安全生产预警报告,预警报告可分为企业级和车间(分厂)级。预警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各指标数据组成,各指标数据分析,预警指数与上周期预警指数值比较分析,本期预警指数分析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6信息系统建设6.1系统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建设中的作
15、用,建立并使用安全生产预警信息系统,辅助安全生产预警工作在企业的顺利开展。预警信息系统应至少包含预警指标管理、预警数据采集、预警信息发布、问题整改等必要功能模块,实现预警系统闭环管理,具有使用人性化、数据采集便捷、支持安全决策等特点;提供可配置不同用户使用权限的功能;各功能模块应具备综合查询、录入、修改、删除、数据导出等功能。6.2数据采集企业应建立贯穿班组、车间(分厂)、各部门、企业的数据采集和上报系统,系统中明确各指标项所需录入的数据内容、频次和数据质量要求。数据采集内容应根据各预警指标制定。各有关部门应指定专人及时录入所需的安全生产预警信息数据。企业如有条件,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16、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线监控等系统与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数据自动对接,实现自动、实时的数据采集,减少人工录入量和提高信息准确程度。6.3预警信息发布根据不同部门及不同管理层级,系统应能自动生成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图和安全生产预警报告,发布给安全管理机构及各相关部门,辅助企业管理层及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决策工作。可通过安全生产预警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邮件和短信等多种方式将预警信息发送到领导层、安全预警机构及各相关部门人员。安全生产预警指数图应采用曲线图的方式呈现,直观表征安全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图形可通过信号灯或显著颜色等及时报警。系统应自动生成安全生产预警报告部分内容
17、,应包含预警指数图、专项数据统计表、统计图形、指标构成、分析描述等,同时对报告分析描述提供人工录入的功能。6.4问题整改企业各部门应在收到预警指数图和预警报告后,及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完成问题整改,并在系统中及时上报,保证预警系统的闭环管理。现场施工区安全技术标准1. 一般规定现场施工区安全技术标准除满足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2. 平面布置2.1 施工组织设计要有安全、消防措施及施工现场总平面布局,并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如有)报消防部门审批或备案。2.2 施工现场应实行区域管理,临时办公、生活、生产、物料存贮区应相对独立布置,防火间距
18、满足要求。2.3 临时用房、临时设施的布置应满足现场防火、灭火及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2.4 施工现场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并宜布置在不同方向,其数量不宜少于2个。当确有困难只能设置1个出入口时,须在施工现场内设置满足消防车通行的环形道路。2.5 施工现场应设置临时消防车道。施工现场周边道路满足消防车通行及灭火救援要求时,施工现场内可不设置临时消防车道。2.5.1 临时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m。临时消防车道与在建工程、临时用房、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的距离,不宜小于5m,且不宜大于 40m。因条件所限,施工现场只能设置1个出入口时,须在施工现场内设置满足消防车通行的
19、环形道路;2.5.2 临时消防车道路基、路面及其下部设施应能承受消防车通行压力及工作荷载;2.5.3 如设置环形车道确有困难,应在消防车道尽端设置尺寸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并在工程装饰装修阶段设置临时消防救援场地。救援场地应设置在在建工程的长边一侧,宽度应满足消防车正常操作要求且不应小于6m,与在建工程外脚手架的净距不宜小于2m,且不宜超过6m;2.5.4 临时消防车道应保证畅通,禁止在临时消防车道上堆物、堆料或挤占临时消防车道。3. 临时用房3.1 建议改为正式工程内不准作为易燃易爆、可燃材料仓库使用,更不准住人。3.2 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必须使用不燃材料搭设,应远离明火作业区、人员密
20、集区和建筑物相对集中区。3.3 可燃材料库房单个房间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30m2,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单个房间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m2。3.4 施工现场库房、加工场及其他临时建筑应采用不燃材料搭设。3.5 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不应布置在架空电力线下。3.6 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5m,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固定动火作业场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m,其它临时用房、临时设施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3.7 施工材料的存放场地、使用应符合防火要求。3.8 可燃材料库房不应使用高热灯具,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内应使用防爆灯具。4. 临时消防设
21、施4.1 施工现场应设置灭火器、临时消防给水系统和临时消防应急照明等临时消防设施,做到布局合理。4.2 临时消防设施应与在建工程的施工同步设置,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进度差距不应超过3层。4.3 施工现场在建工程可利用已具备使用条件的永久性消防设施作为临时消防设施。当永久性消防设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时,应增设临时消防设施。4.4 临时消防给水系统的贮水池、消火栓泵、室内消防竖管及水泵接合器等,应设有醒目标识。4.5 施工现场灭火器类型应与配备场所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相匹配,最低配置标准应符合相关要求。灭火器要有明显的标志,并经常检查、维护、保养,保证灭火器材灵敏有效。4.6 施工现场大门口、临时办公区
22、、生活区应配置不少于一套集中消防架。消防架中灭火器、消防斧、消防桶、消防锹、消防钩应按照5件/套配置。4.7 施工现场或其附近应设置稳定、可靠的水源,并应能满足施工现场临时消防用水的需要。消防水源可采用市政给水管网或天然水源。当采用天然水源时,应采取措施确保冰冻季节、枯水期最低水位时顺利取水,并满足临时消防用水量的要求。4.8 如现场没有正式市政水源,则临时消防水池有效容积不应小于施工现场火灾延续时间内一次灭火的全部消防用水量,且不小于72m3。4.9 施工现场临时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宜布置成环状,消火栓应布局合理,两个相邻消火栓间距不大于60m。消防给水干管的管径应依据施工现场临时消防用水量和干
23、管内水流计算速度进行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DN100。消火栓处昼夜要设有明显标志,配备足够的水龙带,周围3米内不准存放物品。地下消火栓必须符合防火规范。4.10 高度超过24米或单体体积超过30000m3的在建工程,应设置临时室内消防给水系统。消防竖管的设置位置应便于消防人员操作,其数量不应少于2根,当结构封顶时 , 应将消防竖管设置成环状;临时用房建筑面积之和大于1000m2或在建工程单体体积大于10000m3时,应设置临时室外消防给水系统。4.11 消防竖管的管径应根据在建工程临时消防用水量、竖管内水流计算速度进行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 DN100。4.12 设置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在建工程,应
24、设消防水泵接合器。消防水泵接合器应设置在室外便于消防车取水的部位,与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取水口的距离宜为1540m。4.13 设置临时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在建工程,各结构层均应在位置明显且易于操作的部位设置室内消火栓接口及消防软管接口,消火栓接口的前端应设置截止阀;消火栓接口或软管接口的间距,多层建筑不大于50m,高层建筑不大于30m。4.14 在建工程结构施工完毕的每层楼梯处,应设置消防水枪、水带及软管,且每个设置点不少于2套。4.15 高度超过100m的在建工程,应在适当楼层增设临时中转水池及加压水泵。中转水池的有效容积不应少于10m3,上下两个中转水池的高差不宜超过100m。4.16 消防
25、供水要保证足够的水源和水压。临时消防给水系统的给水压力应满足消防水枪充实水柱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给水压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消火栓泵,消火栓泵不应少于2台,且应互为备用;消火栓泵宜设置自动启动装置。4.17 施工现场临时消防给水系统可与施工现场生产、生活给水系统合并设置,但应设置将生产、生活用水转为消防用水的应急阀门。应急阀门不应超过 2 个,且应设置在易于操作的场所,并设置明显标识。4.18 消防泵房应使用非燃材料建造,位置设置合理,便于操作,并设专人管理,保证消防供水。4.19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现场临时消防给水系统,应采取防冻措施。4.20 施工现场的消火栓泵应采用专用消防配电线路。
26、专用消防配电线路应自施工现场总配电箱的总断路器上端接入,且应保持不间断供电。5. 现场用火管理5.1 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许可证;动火许可证的签发人收到动火申请后,应前往现场查验并确认动火作业的防火措施落实后,方可签发动火许可证。5.2 动火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应资格。5.3 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的可燃物进行清理;对于作业现场及其附近无法移走的可燃物,应采用不燃材料对其覆盖或隔离。5.4 施工作业安排时,宜将动火作业安排在使用可燃建筑材料的施工作业前进行。确需在使用可燃建筑材料的施工作业之后进行动火作业,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5.5 裸露的可燃材料上严禁直接进行动火作业。
27、5.6 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应配备灭火器材和接火设施,并设动火监护人进行现场监护,每个动火作业点均应设置一个监护人。5.7 五级(含五级)以上风力时,应停止焊接、切割等室外动火作业,否则应采取可靠的挡风措施。5.8 动火作业后,应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无火灾危险后,动火操作人员方可离开。5.9 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严禁明火。5.10 施工现场不应采用明火取暖。5.11 施工现场严禁吸烟。现场可设置吸烟区,吸烟区应远离可燃物。吸烟区内应配备足够灭火器材,对于不按要求随意在现场吸烟的工人,必须按管理制度进行处理。6. 可燃物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6.1 用于在建工程的保温、防水、装饰
28、及防腐等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6.2 可燃材料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应按计划限量进场。进场后,可燃材料宜存放于库房内,如露天存放时,应分类成垛堆放,垛高不应超过2m,单垛体积不应超过50m3, 垛与垛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m,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易燃易爆危险品应分类专库储存,库房内通风良好,并设置严禁明火标志。6.3 室内使用油漆及其有机溶剂、乙二胺、冷底子油或其他可燃、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物资作业时,应保持良好通风,作业场所严禁明火,并应避免产生静电。6.4 施工产生的可燃、易燃建筑垃圾或余料,应及时清理。6.5 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网、密目式安全网、密目式防尘网、保温材料,必须符
29、合消防安全规定,不得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使用前由监理进行审核,凡是不符合规定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使用。7. 高处作业7.1 登高作业架子工,必须经专业安全技术培训,持证上岗。7.2 登高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严格遵章作业。8. 脚手架工程8.1 必须有专项施工方案、计算书,并经有关单位审批,方案必须具体有指导性。8.2 超过一定规模的脚手架工程、爬架工程必须组织专家论证。8.3 脚手架搭设前、爬架组装及提升前必须有技术交底。8.4 脚手架搭设完成后必须经验收合格后使用。8.5 爬架每次提升前、提升后必须有检查记录,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8.6 爬架公司必须具有生产和使用许可证,有当
30、地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的准用证。8.7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9. 卸料平台9.1 必须有施工方案、计算书,并经审批。9.2 搭设前必须有技术交底。9.3 搭设完成及每次移动后必须有验收手续。9.4 平台上必须挂限重标牌和验收牌。10. 临边、洞口10.1 临边、洞口、作业面等部位必须防护到位。10.2 所有通道楼梯必须设置两道防护栏杆,防护栏杆牢固稳定,电梯口应设置防护门,电梯井内每隔10米设水平防护网或防护板。10.3 所有预留洞口根据其尺寸大小,做好安全防护,防护设施不得任意拆除。10.4 所有通道口及临边侧面应设两道高度不低于1.2m防护栏杆。10.5 行人
31、通道上部应有两层硬质防护,防护棚应牢固,材质符合要求。11. 施工用电11.1 总体要求11.1.1 施工现场供用电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的要求;11.1.2 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有关部门审批;所有分包单位的临时用电方案必须经总包单位审核,并报项目公司备案;11.1.3 施工现场内临时用电的施工和维修必须由经过培训后取得上岗证书的专业电工完成;11.1.4 施工用电必须采用TN-S系统,按规定做好接零接地保护和二级漏电保护装置;11.1.5 严格贯彻“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临时用电制度;11.1.6 施工现场
32、应定期对电气设备和线路的运行及维护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电气系统和保护设施完好;11.1.7 电气设备禁止超负荷运行或带故障使用;11.1.8 禁止私自改装现场供用电设施,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由专业电工操作;11.1.9 电气设备与可燃、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11.2 施工现场的电气线路11.2.1 电气线路应具有相应的绝缘强度和机械强度,严禁使用绝缘老化或失去绝缘性能的电气线路,严禁在电气线路上悬挂物品;11.2.2 电缆线路应采用穿管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现场中所有架空线路导线必须采用绝缘铜线或绝缘铝线。11.3 配电箱及开关箱11.3.1 配电系统应设置室内总
33、配电屏和室外分配电箱或设置室外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实行分级配电;11.3.2 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宜分别设置,如合置在同一配电箱内,动力和照明线路应分路设置,照明线路接线宜接在动力开关的上侧;11.3.3 开关箱应由末级分配电箱配电。开关箱内应一机一闸,每台用电设备应有自己的开关箱,严禁用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两台及以上的用电设备;11.3.4 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地方,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3m;11.3.5 配电箱、开关箱周围应有足够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其周围不得堆放任何有碍操
34、作、维修的物品;11.3.6 配电箱、开关箱安装要端正、牢固,移动式的箱体应装设在坚固的支架上。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下皮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大于1.3m,小于1.5m。移动式分配电箱、开关箱的下皮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0.61.5m。配电箱、开关箱采用铁板或优质绝缘材料制作,铁板的厚度应大于1.5mm;11.3.7 配电箱、开关箱中导线的进线口和出线口应设在箱体下底面,严禁设在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11.3.8 总配电箱和开关箱须至少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而且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合理配合,具有分级保护功能;11.3.9 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
35、,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安装漏电保护器;11.3.10 配电箱内盘面上应标明各回路的名称、用途、同时要作出分路标记;11.3.11 总、分配电箱门须配锁,配电箱和开关箱应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停止作业1h以上时,应将动力开关箱上锁;11.3.12 各种电气箱内不允许放置任何杂物,并须保持清洁。箱内不得挂接其他临时用电设备。12. 施工机具12.1 一般规定12.1.1 定期对所有的施工机具进行安全检查,禁止设备带故障操作;12.1.2 操作人员必须按机具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并在现场醒目位置悬挂安全操作规程。12.1.3 垂直运输机械1) 垂直运输机械出厂时应有产品合格证,并附检验报告、生产许可
36、证副本及随机资料;2) 安装、拆卸前应有经过审批的技术方案,安装、拆卸人员应经过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作业时应遵守高处作业规范;3) 所有安装、拆卸及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合格,取得上岗证书,并接受过进场安全教育;4) 安装完毕必须经过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5) 使用单位应制订操作规程,建立管理制度及检修制度。13. 安全文明施工13.1 施工现场物料必须堆放有序、整齐,并有明显的标志,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必须采取围挡、覆盖措施。13.2 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必须集中堆放,垃圾堆放点必须具备遮挡措施。13.3 对基础开挖部分应当覆盖密目网或洒水保持土质表面湿润。13.4 施工现场的道路和场地必须硬化处理
37、。应保持道路、通道的经常湿润,清扫道路、场地时,必须做到先洒水后清扫。13.5 室内、楼层内施工时要采取控制扬尘的措施,建筑垃圾必须袋装清运,严禁将垃圾从楼层上向下倾倒。13.6 施工现场的出入口,必须设置车辆清洗设施,泥浆排放必须做到级沉淀、级排放的要求,并对排水设施定期清淤。13.7 在建工程作业场所临时疏散通道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 导 书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工作组二七年八月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领导小组组 长:史光前 尚全民副组长:王 威 王井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技术工作组组 长:胡维忠 王井泉副组长:杨 昆 郭 良
38、 肖坤桃 王顺长成 员:黄先龙 丁洪亮 张平仓 韩友平 叶秋萍 陈桂亚 郭铁女 袁雅鸣 张国学 汪新宇 任洪玉 黄 为 龚 雯目 录引言1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原则及总体结构21.1 设计原则21.2 总体结构32 水雨情监测系统设计122.1 设计原则122.2 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132.3 监测站网布设要求142.4 监测设备设施设计要求162.5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202.6 测站设备设施配置及投资控制303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设计403.1 设计原则403.2 平台组成与功能要求403.3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413.4 数据库系统设计433. 5 平台设备配置与投资控制454
39、 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474.1 设计原则474.2 信息汇集子系统设计484.3 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494.4 子系统建设投资控制535 预报决策子系统设计545.1 设计原则545.2 系统组成555.3 水雨情分析预测模块555.4 预警信息生成模块575.5 系统维护和管理模块595.6 子系统软件开发投资控制616 预警子系统设计626.1 设计原则626.2 预警子系统的组成636.3 预警流程646.4 预警信息的发布656.5 预警信息传输通信网676.6 投资控制717 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737.1 组织指挥机构737.2 分工与职责758 宣传、培训及演练818.1
40、 宣传818.2 培训828.3 演练83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山洪灾害的防治需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力争到2021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及时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
41、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是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以及抢险救灾的保障,在山洪灾害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指导、规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的编制,保障有效开展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特编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本指导书主要针对防御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的监测预警,同时考虑防御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要求,预留了接收气象、国土等部门信息的接口。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原则及总体结构1.1 设计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山丘区暴雨的发生常具突发性,因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
42、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报、警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防灾设施、工作基础等也有差别,应根据各地山洪灾害的特点,针对目前防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切合实际地设计和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3)坚持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则。考虑本地区的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经济状况、人员分布、
43、交通及通信条件等实际状况,制定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既要利用遥测、通讯、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又要充分考虑山丘区的实际条件,可以采用人工观测简易雨量筒、手摇报警器、无线广播、敲锣打鼓等适合当地条件的监测预警方式方法,扩大系统覆盖面,达到既能有效解决监测、通信及预警问题,又能节约投资的目的。同时要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经久耐用,尽可能地降低使用运行成本。(4)遵循相关规程、规范。系统设计要以现行的相关水文监测、通信系统组网、软件开发、数据库构建等方面的规程、规范为依据;各种构件优选符合国家标准的型材和通用件,以利于施工的质量控制和系统运行的维护管理。(5)充分利用现有气象、水文及地
44、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系统建设要与相关行业的规划、建设相协调。目前气象预报站网已基本布设到县级,水情预报站网按流域设置,地质灾害监测站在重点地区也设到县级。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雨量站网建设要与气象发展规划协调,山洪监测预警要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相结合。(6)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并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相衔接。分析确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制定监测预警方案等,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成果及积累的经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补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相统一,技术标准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标准相衔接。1.2
45、总体结构1.2.1系统组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系统结构见图1.2-1)。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乡(镇)、村自身预警的监测设施,一般以简易的为主;县级以上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山洪灾害特点,布置有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汇入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水雨情监测信息以县级以上的自动遥测信息为主,群测群防水雨情监测信息以乡(镇)、村简易观测信息为主。根据我国山洪灾害范围广、成因复杂的特点,要加密现有水文图1.2-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结构示意图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汇入平台的水雨情监测信息水雨情监测信息水雨情监测系统群测群防水雨情监测信息信息汇集子系统、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预警子系统群测群防预警预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气象部门的监测站网,以控制水雨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