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内容重点总结(完整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管理心理学内容重点总结(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内容重点总结(完整版).doc(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管理心理学内容重点总结(完整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管理心理学内容重点总结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_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
2、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
3、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17、蔡元培于_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_”。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
4、)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范本)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_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25、学生是
5、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
6、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
7、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_注入式。37、教学的基本_形式课堂教学。38、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
8、、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_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
9、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44、德育原则。_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_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_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0、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_和培养班_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1一、应激的发生机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crh分泌增多外周效应:血管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代偿意义:1.对心血管: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2.对呼吸系统:扩张支气管,肺通气量增加;3.对代谢:促进糖原分解,脂肪动员,血糖升高;4.对其他激素影响。除抑制胰岛素外,儿茶酚胺促进其他激素分泌。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动,crh分泌增多,与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相互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增多,
11、代偿作用:1.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及糖异生,补充肝糖原;2.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3.维持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4.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5.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二、活性氧增多的机制:1.线粒体产生活性氧增加;2.血管内皮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增加;3.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的活性氧;4.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5.诱导型nos表达增加;6.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下降。三、肝性脑病的诱因:1.消化道出血。血液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因此会致血氨及其它有毒物质的增加,并且失血造成的低血压,低血氧会加重肝损伤。2.高蛋白饮食。大量的蛋白质可以经过肠道细菌的分解而产氨增多。3.碱中毒。碱中毒时可促进
12、氨的生成和吸收。4.感染:一些细菌可加重肝损伤,或使体内分解增强,产氨增多5.肾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时,排尿素减少而使得毒物在体内堆积6.镇定剂的使用:可以使得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加重肝性脑病。四、休克1.微循环缺血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机制:交感神经兴奋及其它一些收缩血管的体液因子的增加,使得全身小血管收缩,特别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显著收缩,即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血流量减少。代偿:动脉压的维持。通过减少毛细血管的血管床容量来增加回心血量即“自身输血”,血浆的流体静压增高可使_也回流到血液中,从而增加血容量,即“自身输液”,血管的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以及心排出量增加。
13、血流的重分布:外周血管的收缩使得脑,心等重要器官可维持正常的血供。临床表现:脉搏细速,脉压降低,脸色发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烦躁2.微循环淤血期“多灌少流,灌少于流”机制:扩血管物质的增加,如no,肥大细胞产生的组胺,使得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白细胞因血管粘附分子的增多而粘附在微静脉的表面,增加了血流的阻力,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渗透压增加,血液粘滞度增加而进一步加剧淤积。临床表现:血压和脉压进行性降低,脉搏细速,静脉萎缩大脑血流灌注减少,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表情淡漠肾血流不足致少尿,无尿淤血,使脱氧血红蛋白增加,皮肤出现紫绀。五、dic的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微血
14、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展过程: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出血的机制:1.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如凝血酶原,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普遍减少,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2.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液中纤溶酶增多,使血液凝固性降低3.血管壁损伤。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3.运动单位。一个_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二、简答题1.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1)肌膜产
15、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答: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
16、收缩形式。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
17、。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不能持久。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第二章呼吸一、名词解释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力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3.肺容量。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二、问答题1.简述运动时如何进行合理的呼吸。答:减小呼吸道阻力,采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方式呼吸;提高肺泡通气效率,可以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或者增加呼吸
18、深度来实现。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呼吸形式、节奏与技术动作相配合。2.试述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答: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肺的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防御性呼吸反射-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存在于劲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劲动脉体(小球)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适宜刺激po2、pco2、h+。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2毫米的区域。适宜刺激血液中co2和h+。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液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
19、量。2.氧饱和度。血液样品中的氧含量对该样品血液最大氧含量的百分比。3.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_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4.氧利用率。每升动脉血液流经_时,释放出的o2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二、简答题1.简述血液的组成。答。血液是由血浆、水、血浆蛋白、非蛋白氮和其他溶质组成。2.简述血液的理化特性。答:(1)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为1.0501.060,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数量。(2)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分子摩擦,产生阻力。3.简述血液的功能。答:血液具有的功能:运输功能缓冲作用保护和防御功能4.简述
20、氧离曲线每一段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答。上段坡度较平坦。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中段坡度较陡。维持正常时_氧供。下段坡度更陡。维持运动时_的氧供。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条件下,仍能自动产生节律_的能力。2.窦性心率。以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心率(_次/分)。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5.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6.窦性心动徐缓。以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心率慢于每分钟_次。二、问答题1.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答。脉搏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心率的测量可以
21、判断人的身体状况,也可以衡量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水平。有利于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控制运动强度。血压基础血压对训练程度和运动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运动前后血压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并区别其机能反应类型,从而对心血管机能做出恰当的判断。长期体育锻炼的血压变化可判断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是否适应。第五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一、名词解释1.需氧量。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2.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3.运动后过量氧化。运动后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摄氧水平的耗氧量。4.有氧工作。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22、。5.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体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6.乳酸阙。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个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阙。二、问答题1.详述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答。(1)体温升高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过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体温和肌肉温度与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曲线是同步的。(2)儿茶酚胺的影响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运动后恢复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内容 重点 总结 完整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