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doc(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盐 城 市 抗 旱 预 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盐城市地处淮河下游海陆结合部和南北气候过度带,地势低平,易涝易旱。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长水位以下的河网调蓄水源能力弱,引江引淮处于尾部,距离远,水量不足,时间滞后,潮卤侵袭及水污染等因素致干旱和阶段性缺水频繁发生。为全面提升抗旱能力,保证抗旱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最大程度减少干旱缺水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1.2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抗旱,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
2、不断提高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1.2.2抗旱工作按照灌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2.3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城乡生活供水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1.3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以及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江苏省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江苏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和盐城市
3、水旱灾害应急预案盐城市防汛防旱手册盐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制定本预案。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盐城市境内发生的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处置。2 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情况地理位置:盐城市地处苏北沿海中部,长三角辐射区的北缘,淮河流域尾闾,黄海之滨。南与南通、泰州毗邻,西与扬州、淮安相连,北与连云港隔灌河相望。地理位置为: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最大纵距213km,最大横距143km,海岸线长582km。地形地貌:盐城市古为渲泄淮水的浅海湾,历经一两千年淮河、黄河、长江上游来水入海挟带的泥沙在海洋的动力因素作用下沉积、淤展,逐渐由沧海变桑田,形成地势低洼,河道交错的
4、地貌特征。全境均为平原地貌,是苏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根据成陆条件差异,分为黄淮、里下河和滨海三个平原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属黄淮平原,是在古淮河三角洲的基础上由黄河泥沙堆积扩大而成,地势从废黄河两岸向东北、东南倾斜。北侧为灌河水系,南侧原为射阳河水系,现经翻身河、三条八滩渠和入海水道北泓等河道排水入黄海。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通榆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是江淮平原的一部分,系长江、淮河及黄河泥沙长期堆积而成,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水网密布、湖荡众多,地表水汇入四大港东流入黄海。总渠以南、通榆河以东属滨海平原,在江淮平原东侧的岸外沙堤形成以后逐渐淤涨而成。受南北两股潮流的影响,成陆地势从东南
5、向西北缓缓倾斜,较为平坦。其间水系发达,主要河流呈东西向,有序排列,独流入黄海。盐城市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地面高程(废黄河零点,下同)大部分为2.02.5m,2.5m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南部通榆河以东地区地势较高,在4.05.5m左右。西北部苏北灌溉总渠两岸局部高地为4.05.5m,废黄河两岸高堆滩地面高程8.012.0m,最高的阜宁县童营废黄河堆高达12.7m。里下河腹部地势较低,一般为1.62.3m,沿湖沿荡洼地仅0.81.0m,最低处在阜宁县吴滩只有0.6m左右。国土资源:盐城市土地面积总面积16973km2,现有耕地1163.52万亩,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3
6、%。盐城还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滩涂资源,海岸线长582公里,占全省的61%,滩涂面积680万亩,占全国的1/7,而且每年以5万亩左右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是江苏省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地。盐城的地矿资源主要有石油、油气、高硅土、地下水和地热等(统计年鉴2005年底数据)。土壤植被:盐城市农业土壤主要有四类,里下河湖荡滩地为沼泽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0.77%;里下河平原和射阳河沿岸为水稻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34.16%;黄海公路以西的滨海平原和黄淮平原为潮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46.70%;海堤内黄海公路以东为盐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18.37%。海堤内地表绝大部分为人工栽培植被,农作物植被覆盖率60%,
7、林果植被覆盖率约4%。滩涂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含盐量有关,位置最低处的盐蒿群落为盐渍裸地上的先锋植被,其上为碱蒿群落,再上为獐毛群落,近海堤处为白茅群落,标志已熟化可垦。潮间带浅水海区有盐水生藻类植物分布。河流湖泊:盐城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四通八达。灌河、废黄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通榆河、串场河等贯穿全境。经过五十多年的治理,目前已形成了以区域骨干河道为支撑的沂南地区、废黄河地区、渠北地区、里下河腹部地区、沿海垦区等五大区域。沂南地区,为废黄河以北的响水县和黄海农场地域,属沂南区水系,是海洲圩独立排区,以黄响河、张响河、坎响河、唐豫河、南
8、潮河、民生河为骨干河道,排水入灌河;废黄河地区,包括废黄河高堆、淤黄河故道及翻身河地区,属废黄河区水系,以废黄河(中山河)、翻身河、淤黄河为骨干河道,排水入黄海;渠北地区,为废黄河南至苏北灌溉总渠北狭长地带,属渠北区水系,以入海水道及三条八滩渠为骨干河道,排水向东入黄海;里下河腹部地区,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汛鲍河小洋河海河廖家沟通榆河一线以西的区域,属里下河水系,以“四港”(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为骨干排水河道,排水入黄海;沿海垦区,为通榆河廖家沟海河小洋河汛鲍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至东台海安县界之间的区域,排水分六个独立小区域,自成系统,单独入黄海,以夸套河、八丈河、运粮河、运棉
9、河、利民河、西潮河(南直河)、大丰干河、四卯酉河、王港河、江界河、川东港、东台河、梁垛河、三仓河、安弶河、方塘河、红星河等为主要骨干排水河道。盐城市涉及的主要湖泊为大纵湖、射阳湖,现状总面积86.2km2,其中我市境内射阳湖面积为39km2、大纵湖面积为18.2km2。现存自然湖荡面积27.31km2,其中射阳湖为18.49km2、大纵湖为8.82km2。气象:本市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季风气候明显,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雨水亦较丰沛。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16.2121.0kcal/cm2,一年当中以七、八、九月最多,一、二、十二月最少。全年累计平均日照时
10、数为21992362h,其中春季占25%,夏季占29%,秋季占24%,冬季占22%。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3.714.6,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零下17.3。多年平均无霜期215天,最长年262天,最短年164天。全市各地全年水面蒸发量都在1300mm以上,北部与沿海大于西部水网地区。58月连续4个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50%左右。2.2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盐城市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下辖东台市、大丰市、射阳县、建湖县、阜宁县、滨海县、响水县、盐都区、亭湖区9个县(市、区)及盐城经济开发区,现有14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437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99万人,其中农业
11、人口513万人。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004.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3%。实现财政收入86.9亿元。土地总面积1697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165万亩,其中水田566万亩、旱地599万亩。总播种面积204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169万亩、经济作物531万亩、其它农作物345万亩。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如下:小麦322万亩,112.34万吨;大麦156万亩,53.53万吨;稻谷469万亩,253.39万吨;棉花270万亩,17.19万吨;油菜耔223万亩,39.16万吨;蔬菜、瓜果类308万亩,735.83万吨(2005年底统计数)。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盐城
12、市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呈南多北少趋势,南部六县(市、区)10001060mm,北三县900990mm。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连续4个月雨量较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7月份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4%。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年降水量1463mm(1965年),最小年降水量498.5mm(1978年)。据统计,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16.6mm,折算总量152.3亿m3,地表径流深为288.1mm。全市浅层水矿化度2g/L的水资源量为6.3390亿m3,全市深层地下水可开采量1.33亿m3。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7.89亿m3。我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50.7亿m3,其中
13、里下河区入境水量111.6亿m3,渠北区入境水量为35.86亿m3,沂南区入境水量为15.58亿m3。全市各类水工程供水总量48.46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7.317亿m3,占总供水量的97.64%,地下水源供水量1.143亿m3,占供水总量的2.36%。2005年全市总用水量48.46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29.52亿m3,占总用水量的60.9%;林牧渔用水5.27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9%;工业用水9.81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2%;城镇生活用水1.31亿m3,占总用水量的2.7%;农村生活用水1.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3.3%。全市中等干旱年年需水量96亿m3,外部
14、水工程可供水84亿m3,其中引淮6.3亿 m3,总渠引江14.2亿m3,里下河引江63.5亿m3,缺水总量12亿m3。大旱年年需水量110亿m3,外部可供水65亿m3,其中引淮3亿 m3,总渠引江11亿m3,里下河引江51亿m3,缺水总量45亿m3。2.4 旱灾概况盐城市一马平川,水网密布,降雨也算丰沛(多年平均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年过境入海水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按理说不应该缺水;然而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无可调蓄的水库两大因素影响,几乎年年都发生阶段性缺水,“水乡闹水荒”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备注:2001年2006年暂未作出评价),共发生全局性大旱5年(53、78、94
15、、97、2000年),局地性大旱4年(55、66、77、95年),另有8个偏旱年份(61、67、68、73、76、77、81、88年)。1953年56月,连续47天不下雨,大部分沟河干涸,串场河航运中断,可涉足过河,卤水倒灌至阜宁永兴和盐城天妃闸下,全区150万亩农田受旱成灾;1978年,春旱、夏旱连秋旱,梅期无梅,汛期无汛,3月11日至6月20日100天内,全市平均降雨61.2毫米,全年雨量不足常年二分之一,射阳河阜宁最低水位-0.07米;1994年,严重伏旱,6月8日至8月13日,67天中雨日仅8-12天,水源奇缺,禾苗枯焦,射阳河阜宁水位8月15日降至-0.28米,全市776万亩农作物受
16、旱,340万亩受重灾,水质严重污染,红眼病和肠道传染病暴发,阜宁县红眼病患者达18万人;1997年,6月4日-6月29日,处于大秧栽插用水高峰的关键时刻,连续25天无雨,河水位猛跌,6月29日,射阳河阜宁水位降至-0.85米,新洋港盐城水位降至-0.55米,创建国以来最低记录,农、林、牧、副、渔、工业、交通、航运及人畜饮用水全面陷入困境,787万亩农田受灾,362万亩受重灾,21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17.3亿元;2000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春旱,2月下旬至5月8日近80天中,全市降雨8-33毫米,不足常年同期20%,是建国以来同期雨量最少的一年。大秧栽插期,洪泽湖枯竭,淮水供应完全
17、断绝。全市夏粮普遍减产2-3成,北部地区大秧栽插受严重影响,响水、滨海部分地区至7月中旬才栽插完毕。新栽树苗成活率降低30%以上,局部地区几乎全军覆没。综上所述,造成我市旱灾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一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6月大秧栽插用水高峰期和8月高温期降雨往往偏少,在地域分布上又呈南多北少趋势,北部地区发生旱灾的频率较南部为高;二是调蓄水源的能力较弱。滨、阜、响废黄河两侧沙土坡地涵养水源能力极差,里下河水网区,看起来水网密布,但正常水位以下的调蓄能力很弱,可利用蓄水不足6亿方。全市没有一座水库,丰水季节几十亿乃至百亿方余水白白流入大海,枯水时往往无水可用;三是我市的干旱往往与淮河流域干旱同步。
18、我市干旱时,上游有限的淮水要北济徐、淮、连,我市看到用不到;四是我市处于引江尾闾部,调水线路长,沿途损失大,水量不足,时间滞后;五是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性干旱时有发生;六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海上苏东的开发,我市水经作物和水产养殖急剧增加,淡水需水量比原来增加一倍,大秧栽插用水高峰期的6月份,全市需水量达18亿方,而可供水量往往只有8亿方左右,水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干旱正成为我市又一心腹大患。2.5 抗旱能力2.5.1抗旱工程措施。我市共分为三大灌区:总渠灌区、废黄河灌区、里下河提水灌区。(一) 总渠灌区主要分布在苏北灌溉总渠两侧,南至射阳河,北至废黄河(滨海境内通榆河东侧
19、北至北八滩渠)。形成于1953年,1952年苏北灌溉总渠开挖后,在总渠两侧陆续建造了25座灌溉引水涵洞,设计流量472.5秒立米。随着入海水道的开挖,报废了沙浦洞,改建了芦杨地涵、窑湾地涵、陈涛地涵、通济地涵,设计流量也有所变化(窑湾地涵由100秒立米改为66秒立米;陈涛地涵由23秒立米变成25秒立米;通济地涵由23秒立米变成15秒立米),但总体格局没有变化。灌区现存24座引水涵洞,总设计流量417.5秒立米;辖干渠28条,总长444.7公里;灌区内有国有补水站(又称砍尾巴站)18座,装机190台,14485万千瓦,设计流量132.1秒立米。另有集体补水站1552台30454千瓦,流动机泵48
20、36台46057千瓦。(二)废黄河灌区(又称中山河灌区)位于我市北部废黄河两侧地区,包括响水全境、滨海北八滩渠以北、阜宁渠北周门站引河以西地区。1960年,废黄河滨海闸建成,废黄河水位得到了控制,沿线建有17座穿堤引水涵闸,大力发展自流灌溉,引水设计流量达411.8秒立米。辖干渠17条,总长317公里。七十年代开始,淮水北调徐、淮、连,我市淮水水源被大幅削减。78年大旱后,建成“引射济黄”工程,由北坍站抽提射阳河水源50秒立米入总渠,再由大套一站翻入废黄河,解决废黄河灌区水源不足问题。97年11月,在渠北建成大套二站,6台/4260千瓦,可从通榆河直接翻水60秒立米入废黄河灌区。渠北坎岗河挖成
21、后,原大套一站亦可直接抽提通榆河水源50秒立米入废黄河灌区。2004年,我市自筹资金对大套一站灌排闸进行改造,可以使废黄河与通榆河实现双向调节流量50秒立米。(三)里下河提水灌区指我市里下河地区除去总渠自流灌区外的的纯提水灌区,包括东台、大丰、盐都、亭湖、建湖、市开发区全境及射阳、阜宁部分地区(注:滨海县渠南地区全部纳入总渠灌区,里下河提水灌区不再包含滨海县)。主要灌溉工程为河道和提水泵站,一般无正规渠系。全灌区有固定灌溉泵站2000余座,流动机泵1.4万台,总装机约20万千瓦。固定站多为小型泵站,斗农渠两级到田,惟东台市通榆河东地区属高亢地区,和里下河腹部地区实行两级水位,该市在通榆河沿线建
22、安丰、富安、东台3座中型泵站,总装机3100千瓦,设计翻水流量80米3/秒。大丰市也曾为垦区建草堰等多座翻水站,由于该市垦区和里下河腹部地区没有实行两级水位,故这些翻水站基本没有发挥作用。2.5.2抗旱非工程措施。省、市制定了抗旱水源调度方案,实行定额控制、计划用水,科学进行水情调度;县及各灌区建立了灌区相关用水制度,确保按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目前我市还建有“抗旱排涝队”的为阜宁、建湖、响水三个县,其中阜宁、响水被定为国家抗旱服务示范县。阜宁抗排队实力强一点,有500台14吋抢排泵,70多台套295柴油机泵。响水县抗旱服务队有机泵40台套,与打井队合办。建湖县抗排队(原省第二抗排队)有机泵68
23、台,总流量16.7秒立米。其中座机50台,流量11.9秒立米;船机18台,流量4.8秒立米。各抗旱组织在每年6月份用水高峰期及旱情严重的年份,通过架设临时机泵,进行多级翻水,有效缓解了旱情,降低了灾害损失。全市目前现有各类水文站网135处,水文观测项目:水(潮)位47处,流量23处,降雨量49处,蒸发量8处,浅层地下水53处,水质21处。全市有水情测报站点29处,其中为省防指服务的站点19处(含向中央防总报汛6处),为地方服务站点10处。上述水文设施基本能掌握全市水雨情的动态变化,满足抗旱需要。3 指挥体系及职责3.1 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组织机构全市的抗旱工作,由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
24、)负责,其日常办事机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防办)设在市水利局。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由市政府市长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盐城军分区副司令员、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水利局局长及分管局长任副指挥,市发改委、经贸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局、供销社、农机局、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气象局、供电公司、石油公司和盐城军分区、武警支队为指挥部成员单位。3.2 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职责负责领导、组织全市的抗旱工作,制订市抗旱工作制度和跨地区的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市旱情、灾情、工情并组织实施抗旱救灾工作,统一调度全市重要抗旱工程的运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盐城市 抗旱 预案 完整版 实用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