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文章结构最新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文章结构最新文档.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文章结构最新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最新文档,欢迎下载)表达方式一、基本概念表达方式(表达上)是指作者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抒发情感、阐述道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共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记叙对事件的原委和始末所做的直接介绍和交代。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为下文写( )作铺垫补叙:在文末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另一个结局(1-2-3-0),作用是交代最终结局,照(呼)应前文,使情节更完整。若有续写或补写题,注意和前文内容和逻辑保持一致,尤其要注意呼应前文的伏笔。2详略选材与观点的关系;详写的是重点(中心、主旨);3人称第一人称: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它更便于作者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局限性在于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第二人称: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抒情效果强烈,便于作者直接抒情;其局限性在于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
3、并不不常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作者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三、描写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常见的其它描写方法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概括描写(白描)与细节描写。1描写的角度: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描
4、写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先总体后局部、移步换景2人物正面(直接)描写分为: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肖像描写:注意相貌、体态、衣着、姿势中的细节。 神态和动作描写a.注意人物异于常人的动词或形容词;b.作用:形象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性格。 语言描写a.注意语气的变化和标点(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的使用;b.作用: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描写a.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最重要、最直接的描写手段,往往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相结合,包括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交代、说明(第三人称的角度),人物的自言自语(内心独白,第一人称角度),人物梦境(幻觉)的描写(第一
5、、三人称均可);b.作用: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3细节描写a.包括正面和侧面,是对人物或环境的某个细节加以放大,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个特定方面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b.作用如下: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暗示影射社会风气;营造典型的环境。 4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次要人物的描写或渲染环境来侧面烘托(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5环境描写 环境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称。 社会环境是指作品的背景,如社会背景、历史背
6、景、时代背景,人文背景等,具体为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故事发生的年代时间,当时的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代故事背景,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征,为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出现在在文章开头;b渲染特殊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c侧面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正(反)面表现人物心理(品质),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d推动情节发展,往往有前后照应或递进的逻辑关系;e点题(深化作品主题),揭示作品的典型或普遍意义,通常出现在
7、在文章高潮或结尾;f象征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或写作意图,通常出现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a. 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b.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c.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答题格式:作者笔下的环境,带有(阴森、恐怖、热烈、美好)的特点,渲染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精神);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暗示(寄托)了的感情】,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往的方向发展。四、抒情1 抒情都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委婉(一般包含在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古今中外对比中
8、)。五、议论1 论证方法(4种):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类比)论证。例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引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权威性;如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增加可信度,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从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对比论证作用: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
9、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比喻(类比)论证作用:用比喻或类比的手法将抽象道理形象化,化繁为简,深奥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 论证结构总分(分总)、并列、层进、对照考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关联词;六、说明1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用典故、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从而唤起读者的
10、想 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打比方:可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引用(名言、资料等):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
11、.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表现手法一、基本概念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中心主旨或感情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全文的表达基础,必须立足全文整体归纳,最小的范围是段落,和单独的句子、词语无关(句子或词语和修辞相关)。二、常见的表现手法(记叙类和抒情类的通用,视写作对象定):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借古讽今、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1、
12、刻画形象类象征、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2、抒情说理类的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以小见大、对比、类比、借古讽今、讽刺3、情节结构类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虚实相间、点面结合4、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5、 对比、类
13、比、比较、反衬、烘托、衬托: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或以他体从正面或反面陪衬本体。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6、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7、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8、 伏笔、铺垫、照应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
14、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 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默。(5) 象征手法
15、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答题模式: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6)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7)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8) 欲扬先抑先
16、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9)借景抒情以写景文章为主,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突出,且通过联想、想像给予景物以生命或象征意义,表达某种爱憎感情。(10)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1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
17、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12)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1)设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注意:中间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15)渲染: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时间、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主要作用: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感情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性、连贯性,增强表现力感染力。赏析方法;该书渲染内容,指出渲染目的,分析渲染的作用好处。解答表达方式题型的基本方法是:
18、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答题模式: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写作手法范围广,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把握结构特点很多,常见的有:开篇点题,层次井然,倒叙插叙,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设置悬念,主次详略开头在文章中通常起着点题、提纲契领、激发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结尾有时与开头或前文呼应,深化或升化主题。文章常见结构基本上分“纵式”和“横式”两种,划分段落层次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
19、分、并列、递进、主次)等方面进行。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修辞类的考点常常是分析修辞手法的类别和作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一、开头结尾的作用开头通常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在完成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揭示或提示主旨的句子。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有时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或升华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二、段落作用、层次及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段意及行文思路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解答
20、此类题目,常采用1、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2、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3、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概括记叙文中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呈现具体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结构上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1、、中心突出。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1)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
22、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2)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
23、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雨后池上刘攽(全国卷)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
24、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鉴赏: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4)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25、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
26、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
27、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
28、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9、(5)白描手法: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醇酒,回味无穷.(二)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以景结情)。借景(借物)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
30、规律不可抗拒。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烛泪如人泪,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托物言志(感物伤怀):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如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李商隐的蝉。情景相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而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不尽尽之. 寓情于景(或物):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
31、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
32、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鉴赏: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导】“怎样融情于景”,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滤出其中的“景”“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再体悟其中的情。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蕴含的“友情”自不必说;末句借宫前流水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则需认真体味。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005年高考全国卷(2)古诗鉴赏题,材料是白居易的诗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
33、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鉴赏: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关于第问,考生一般能够感知作者羁旅思家的孤寂之情,却未必能看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和衬托笔法;第问,考生答出“语言通俗质朴”的特点也不难,而用说家里人想念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在质朴平直之中增添了几分曲折,却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够解读得出来的. 再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古诗鉴赏题,材料是陶渊明的诗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
34、不吾欺。鉴赏: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陶渊明表现田园生活之乐的诗歌很多,陶渊明的诗,有的表现弃官归隐的山水自然之趣,有的表现邀人共饮的率真旷达之趣,有的表现山野采菊的悠然闲适之趣,有的表现稼穑劳作的愉快满足之趣,等等。那么,这首诗表现的是哪方面的乐趣呢?仔细分析“过门更相呼以下六句可以看出,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就是本诗所表达的内蕴。如果笼而统之地回答表现了归隐田园之后的悠闲愉悦之类,就还没有真正懂得这首诗的内涵。至于第二问,我们都知道,陶诗多用白描手法,平平地叙述,淡淡地描写,明白
35、如话,很少奇突警句和华丽词藻,却显得精炼省净而富于形象性,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诗正是通过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写出“白描才算理解了本诗的艺术特色,才符合题目的要求.(三)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四)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用典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
36、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37、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背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五)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六)艺术风格:包括雄
38、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表现手法对应举例一、修辞类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歌巧妙地以“沉舟”“病树”作比,将自己多年的遭遇寄寓其中。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比喻的分类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
39、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
40、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41、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宝镜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仙籁仙境的声音。籁,天空中的声音。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按:豺狼喻指金朝治统治者。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
42、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2.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为君持酒劝斜阳,
43、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岸上飞扬的落花在送别旅客,樯畔呢喃的燕语在挽留行人。 按:诗人离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
44、“岸花”和“樯燕”。诗人说花知“送客”,燕解“留人”,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以“送客”“留人”分别写花、燕之殷勤,反衬世情之淡漠,从而渲染了悲凉凄寂之气氛,蕴涵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思及对流徙飘荡生涯之感喟。3.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45、卫风。河广)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4.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