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工程期末复习实用文档.doc
《需求工程期末复习实用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求工程期末复习实用文档.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需求工程期末复习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第一章 :需求工程导论1. 需求工程定义: 是所有需求处理活动的和,它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整合观点、记录需求并验证其正确性,最终反映软件被应用后与其环境互动形成的期望效应。2. 需求工程的基本活动:1) 需求开发: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验证2) 需求管理3. 各个活动的目的:1) 需求获取的目的是从项目的战略规划开始建立最初的原始需求;2)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保证需求的完整性和一致性;3) 需求规格说明的目的是将完整、一致的需求与能够满足需求的软件行为以文档的方式明确地固定下来;4) 需求验证的首要目
2、的是保证需求及其文档的正确性,即需求正确的反映了用户的真实意图;另一个目标是通过检查和修正,保证需求及其文档的完整性和一致性;5) 需求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跟踪后继阶段中的需求实现与需求变更情况,确定需求得到了正确的理解并被正确的是想到了软件产品中。4.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定义:软件需求开发用来确定系统需求中应该由软件满足的部分,将其映射为软件行为,产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第二章 :需求基础5. 软件系统能够与问题域进行交互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在于,软件系统中的某些部分对问题域中的某些部分具有模拟特性.6. 需求分类:1) 功能需求: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系统需求2) 性能需求3) 质量属性4) 对外接口5
3、) 约束第三章 :(不考)第四章 :需求获取概述7. 需求工程需要获取的内容主要有三种:1) 需求2) 问题域描述3) 环境与约束8. 需求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1) 涉众2) 硬数据3) 相关产品4) 重要文档5) 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9. 获取信息的方法:1) 传统方法:问卷调查,面谈,文档分析,文档检查,需求剥离2) 集体获取方法:头脑风暴,专题讨论会,JAD,JRP3) 原型4) 模型驱动方法:基于场景,基于用例5) 认知方法:任务分析,协议分析6) 基于上下文的方法:观察,民族志,话语分析10. 常见的组织方式是依照系统特性,确定系统的边界,建立上下文图或系统用例图,然后按照遍历上下文图
4、和系统用例图的方式开展获取活动。第五章 :确定项目的前景和范围11. 前景:描述了产品的作用以及最终的功能,它将所有涉众都统一到一个方向上。12. 范围:指出了当前项目是要解决产品长远规划中的哪一个部分,范围声明它为项目规定了需求的界限.13. 对于不明确的问题,直接抛弃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涉众提出不明确问题的原因,理解不明确问题背后深藏的问题。14.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解决方案的边界不是系统的边界,一个解决方案外部的输入可能来自于同一个系统中另一个问题解决方案的输出,即系统的内部.15. 描述系统的边界,通常会用上下文图和系统用例图.第六章 :涉众分析与硬数据采
5、样16. 涉众定义:所有能够影响软件系统的实现,或者被实现后的软件系统影响的个人和团体。17. 四种常见涉众类型:1) 参与者2) 环境设定者3) 被影响者4) 观众(优先级最低):领域专家和市场力量是比较常见的观众18. 硬数据1) 定量硬数据:数据收集表格,统计报表2) 定性硬数据:整个组织的描述文档,业务指导文档,业务备忘第七章 :需求获取方法之面谈19. 面谈结构:1) 金字塔结构2) 漏斗结构3) 菱形结构20. 面谈分为三种类型:1) 结构化面谈2) 半结构化面谈3) 非结构化面谈21. 调查问卷,头脑风暴(P130)第八章 :需求获取方法之原型22. 原型:是一个系统,它内化了一
6、个更迟系统的本质特征。原型系统通常被构造为不完整的系统,以在将来进行改进、补充或者代替。23. 原型的类别1) 按照开发方法进行分类:演化式原型,抛弃式原型(探索式原型,实验式)2) 按照构建技术进行分类:水平原型,垂直原型24. 原型的需求内容:(三个)1) 外观2) 角色3) 实现第九章 :需求获取方法之观察与文档审查25. 常见的观察方法:1) 采样观察2) 民族志3) 话语分析4) 协议分析5) 任务分析26. 应用观察方法解决的问题:1) 理解复杂的协同事件2) 获取工作中的异常处理3) 获取与用户认知不一致的实际知识4) 了解用户的认知5) 获取默认知识27. 采样观察法:1) 时
7、间采样2) 事件采样28. 文档审查中文档分为三种类型:1) 相关产品的需求规格说明2) 硬数据3) 客户的需求文档29.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文档虽然来自于当前计算机或手工系统的产物,但这并不表示它就是正确的.第十章 :需求组织-需求获取中的模型驱动方法30. 模型驱动方法:是一类以定义明确的模型为理论基础,依据模型指导和组织活动开展的需求工程方法。31. 目标模型(P165)32. 场景方法的分类框架:1) 场景的形式:描述,外观2) 场景的内容3) 场景的目的:描述,探索,解释4) 场景的生命周期33. 用例描述1) 用例是静态的结构化文本描述2) 用例可以用于各种目的的应用,包括描述、
8、探索、解释34. 用例之间的关系:(三种)1) 包含2) 扩展3) 泛化35. 在需求工程中,主要产生三类重要的文档:1) 项目前景和范围文档2) 用户需求文档3) 需求规格说明36。用例文档通常被用来代替用户需求文档,起到记录、交流领域信息和用户期望的作用。在特殊的情况下,用例文档还可以用来代替需求规格说明,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并不值得提倡的方法。第十一章 :需求分析概述37. 总的来说,需求获取得到的信息和需求开发应该建立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需求分析就是用来解决这个差距的需求工程活动。38. 需求分析的根本任务:1) 建立分析模型(分析的活动主要包括识别、定义和结构化,它的
9、目的是获取某个可以转换为知识的事物的信息,这种分析活动被称为建模建立需求分析模型。)2) 创建解决方案(创造性)39. 建模常用的两种手段:1) 抽象2) 分解40. 两个世界与三种模型(P190)41. 模型语言的三要素:1) 语法2) 语义3) 语用42. 需求分析方法:1) 结构化方法2) 信息工程方法3) 面向对象方法(是目前工业界使用的主流方法)43. 前期需求阶段分析的重点是理解问题世界,因此它关注的是整个问题世界,注重于系统的环境、开发组织的业务分析背景、涉众的特征以及目标等等,软件系统只是整个背景下的一个要素;后期需求阶段分析关注的是解系统解决方案的建立,因此它以软件系统为中心
10、,注重于分析系统的内部功能以及它与环境的互动,是对系统功能的详细信息的分析。44. 需求细化:需求分析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需求细化,明确用户需求的隐含信息,展开为明确的对软件系统的行为期望,即系统需求。第十二章 :过程建模45. 过程建模定义:过程建模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典型技术。过程建模将系统看做是过程的集合,其中一些由人来执行,另一些由软件系统来执行。46. 过程建模使用的技术:1) 上下文图2) 数据流图3) 微规格说明(又称为过程规范)4) 数据字典47. 数据流图中的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是指处于待构建系统之外的人、组织、设备或者其他软件系统,它们不受系统的控制,开发者不能以任何方式操
11、纵他们。所有的外部实体联合起来构成了软件系统的外部上下文环境,他们与软件系统的交互流就是软件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接口,这些接口联合起来定义了软件系统的系统边界。48. 上下文图:是DFD最高层次的图,是系统功能的最高抽象。49. 0层图:通常被用来作为整个系统的功能概图。0层图中不应该出现太过具体的过程和数据存储。50. 微规格说明(P245):结构化英语,行为图,决策树,决策表51. 数据字典:是一个存储库,包含软件使用和产生的所有数据对象的描述,其中也包括DFD当中数据流的数据存储的定义。 第十三章 :数据建模52. 数据模型:(P265)53. 属性取值范围称为域。54. 标识符(键),主
12、键,替代键55. 关系的度数是指参与关系的实体数量,是度量关系复杂度的一个指标:1) 一元关系(递归关系)2) 二元关系3) 三元关系56. 关系的基数:1) 最大基数(键约束)2) 最小基数(参与约束)57. 被关系影响的实体:1) 弱实体2) 关联实体(常见形式:进程实体)58. ERD的创建步骤:1) 从描述信息中辨别实体2) 确定实体的标识符3) 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4) 添加详细的描述信息59. 复杂情况下的ERD创建步骤:1) 发现系统的概念域2) 建立对概念域的描述3) 展开概念域4) 合并概念域的局部数据结构60. 功能/实体矩阵(P281)第十四章 :面向对象建模61. 行为模
13、型分为三种:1) 交互图:依据交互行为进行的用例实现;2) 状态图:依据处理流程(控制流和数据流)进行的用例实现;3) 活动图:以状态机模型的方式进行的用例实现.62. 交互图概念:用于描述在特定上下文环境中一组对象的交互行为,该上下文环境就是被实现用例的某个场景。所以,交互图通常描述的是单个用例的典型场景。交互图中的每一个交互都描述了环境中的对象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消息交换。隧道工程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 隧道:以任何方式修建,最终使用于地表以下的条形建筑物,其内部净空断面在2以上的洞室称为隧道。2、 地质超前预报:在隧道勘察阶段,通过综合勘察手段,可查明重要的地质问题,确定影响较大
14、的地质构造和主要的不良地质,对隧道的施工起宏观指导作用。3、岩体:与工程结构有关的那一部分岩石。4、初始应力:对于地壳岩体来说,再未被认为扰动的天然状态下,由岩体的自重和地质构造作用和地质地温作用引起的应力称为初始应力。5、围岩:是指隧道开挖后其周围产生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体。6、围岩分级:根据长期的工程实际,工程师们认识到各种围岩的物理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依照这些联系和规律,可将围岩分为若干个等级,这既是围岩分级。7、隧道洞门:是隧道两端的外露部分,也是联系洞内衬砌与洞口外路堑的支护结构。8、机车车辆限界:是指机车车辆最外轮廓的限界尺寸。要求所有在线路上行驶的机车车辆停在平坡
15、直线上时,沿车体所有部分都必须容纳在此界限范围内。9、基本建筑限界:指线路上各种建筑物和设备均不可侵入的轮廓线。用途是保证机车车辆的安全运行和建筑物和设备不受损害。10、隧道建筑限界:是指包围“基本建筑限界”的外部轮廓线,即要比“基本建筑限界”大一些,留出少许空间,用于安装通讯信号、照明、电力设备。11、直线隧道净空:要比“隧道建筑限界大一点”,除了满足限界的要求外,考虑避让等安全空间、救援通道及技术作业控件,还考虑了在不同围压下,衬砌的合理受力变形形状以及施工方便等因素12、仰拱:是指为改善上部结构受力条件而设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结构。13、整体式衬砌:采用整体式衬砌设备进行一次全断面衬砌
16、的,以较大厚度和刚度的整体模筑混凝土作为隧道的结构。14、装配式衬砌:将衬砌分为若干构件,这些构件在现场或工厂预制,然后运到坑道内用机械将它们拼装成一环接着一环的衬砌。15、锚喷式衬砌:指锚喷结构既作为隧道的临时支护,又作为隧道永久结构的形式。16、复合式衬砌:复合式衬砌是把衬砌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可以是同一种形式、方法和材料施作的,也可是不同形式、方法、时间和材料施作的。17、明洞:隧道的一种变化形式,采用明挖法修筑。18、明挖:把岩体挖开,在露天修筑衬砌,然后回填土石的方法。19、围岩压力:指引起地下开挖空间周围岩体和支护变形或破坏的作用力。20、松动压力:由于开挖而松动或坍塌的岩体以重力
17、形式直接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称为松动压力.20、形变压力:由于围岩变形受到与之密贴的支护如锚喷支护的抑制,而使围岩与支护结构在共同变形过程中,围岩对支护结构施加的接触压力。21、膨胀压力:当岩体具有吸水、应力解除等膨胀特征时,由于围岩膨胀所引起的压力称为膨胀压力。22、冲击压力:围岩积累了大量弹性变形能后,由于隧道的开挖,围岩的约束被解除,能量突然释放所产生的压力。23、隧道施工:指修建隧道及地下洞室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总称.24、矿山法:因最早应用于采矿坑道而得名。多数情况下采用钻眼爆破进行开挖,故又称钻爆法.25、新奥法: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作为主要支护手段,通过检测控制围岩变形
18、,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的施工方法。奥地利隧道学会认为,新奥法是在围岩中形成一个以封闭岩石支撑环为主要目的的隧道施工方法。26、辅助稳定该措施:是指隧道在开挖的过程中控制和减少坑道周边收敛变形防止坍塌的措施。27、超前锚杆:指沿开挖轮廓线,以一定的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钻孔安装锚杆,形成对前方围岩的预锚固。28、管棚:指利用刚拱架沿开挖轮廓线以较小的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打入钢管构成的棚架来形成对开挖面前方围岩的预支护.29、超前注浆小导管:在开挖前,沿坑道周边,向前方围岩钻孔并安装带孔小导管,或直接打入带孔小导管,并通过小导管向围岩压注起胶结作用的浆液,待浆液硬化后,坑到周围掩体就形成了有一定厚
19、度的加固圈。30、帷幕注浆:注浆后即形成较大范围的筒状封闭加固区。31、水平旋喷预支护:实在一般初期导管注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已高压旋喷的方式压注水泥土浆,从而在隧道开挖轮廓外形成拱形预衬砌的超前支护。32、机械切槽法:利用专门的切槽机械,沿隧道外轮廓线切割一定深度的切槽.在硬质底层中,利用该切除哦啊,作为爆破振动的隔振层,主要起隔振或减振作用;在软石或砂质地层中,在切槽内填筑混凝土,形成预支护拱。33、掏槽眼:针对隧道开挖爆破只有一个临空面的特点,为提高爆破效果,宜现在开挖断面适当位置布置新的临空面。34、周边眼:沿着隧道周边布置的炮眼称为周边眼,其作用是炸出较平整的隧道断面轮廓.35、
20、辅助眼:位于掏槽眼和周边眼之间的炮眼称为辅助眼,其作用是扩大掏槽眼炸出的槽腔,为周边眼爆破创造临空面。36、光面爆破:是通过正确确定爆破参数和施工方法,在设计断面内的岩体爆破崩落后才爆周边孔,使爆破后的围岩断面轮廓整齐,最大限度地减轻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尽可能地保持原岩完整性和稳定性的爆破技术.37、预裂爆破:先起爆周边眼,在其他炮眼未爆之前沿着开挖轮廓线预裂爆破初一条反射爆破地震应力波的裂缝。由于这个预裂面的存在,对后爆的掏槽眼、辅助眼的爆轰波能起反射和缓冲作用,可以减轻爆轰波对围岩的破坏影响,保持岩体的完整性,使爆破后的开挖面整齐规则。38、超欠挖:以设计开挖轮廓线为基准,实际开挖的断
21、面在基准线以外的部分称为超挖,在基准线以内称为欠挖.39、TBM:用隧道掘进机切削破岩,开凿岩石隧道的施工方法。40、盾构:暗挖法施工中采用盾构机的一种全机械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撑四周围岩防止发生坍塌,同时在开挖面前方用切削装置进行土体开挖,通过土机搬运出洞外,靠千斤顶在后部加压推进,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填空1、隧道由主体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组成,主体建筑物由洞门、洞身组成,附属构造物由通风系统、照明系统、排水系统和安全系统组成。2、按照隧道的用途可将隧道划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和矿山隧道四种.3、按照隧道所处地质
22、环境条件分为土质隧道和石质隧道。4、按照隧道埋置深度分为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5、按照隧道所在位置分为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6、隧道的结构设计模型分为工程类比为依据的经验法、以测试为依据的使用法如收敛-约束法、作用反作用模型和连续介质模型。7、隧道的勘探工作包括可行性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8、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有地质分析法、超前水平导坑预报法、超前水平钻孔法、物理探测法(TGP12隧道地质预报系统、TSP超前预报系统、负视速度法)、水平声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水法。9、岩体的初始应力包括岩体的自重和由地质构造作用引起的应力。10、在不同岩体条件中开挖隧道后岩体所表现出的性态是不
23、同的,可归纳为充分稳定、基本稳定、暂时稳定和不稳定四种。11、围岩分级中,作为分级的基本要素为与岩性有关的要素、与地质构造有关的要素和与地下水有关的要素。12、围岩分类的方法大致有以岩石强度或岩石的物理性指标为代表的分级方法、以岩体构造、岩性特征为代表的分级方法、与地质勘测手段相联系的分级方法和组合多种因素的分级方法.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方法为采用以围岩稳定性为基础的分级方法。13、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基本分级应由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两个因素确定。14、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应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两种方法确定。15、岩石按坚硬程度划分可分为硬质岩和软质岩.16、岩体按照完整程度划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需求 工程 期末 复习 实用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