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素材:端粒和端粒酶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docx
《备课素材:端粒和端粒酶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素材:端粒和端粒酶 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端粒和端粒酶先看一道试题:端粒是染色体两端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DNA序列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会受到损伤,导致细胞衰老。端粒酶以其携带的RNA为模板(含短重复序列5-UAACCC-3)使端粒DNA序列延伸,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端粒酶向右移动完成C链的延伸B.端粒酶中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C.端粒酶延伸端粒DNA的短重复序列为5-GGGTTA-3D.端粒酶的检测及激活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解析:A项是端粒酶向右移动完成G链的延伸,再利用G链合成C链。可根据DNA子链延伸方向只能从53来判断先合成
2、G链。B项端粒酶中RNA并非mRNA,不具有密码子功能。C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可得出此项正确。D项端粒酶激活后细胞会不断分裂难以衰老,不利于癌细胞死亡和治疗。答案:C这道题以端粒与端粒酶为情景考查DNA的复制、表达、细胞衰老和癌变。2019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只是在必修一简单介绍了端粒:那么,端粒酶是如何修复端粒的?最早观察染色体末端的科学家始于19世纪末期,Rabl在1885年注意到染色体上所有的末端都处于细胞核的一侧。20世纪30年代,两个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B和Muller HJ 发现了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Mu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
3、这是由希腊词根“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30多年前,Hayflick首次提出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有限复制力”作为细胞衰老的表征。在此过程中,细胞群中的大部分细胞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分裂后便停止了,但它们并没有死亡,仍保持着代谢活性,只是在基因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改变。于是Hayflick猜测细胞内有一个限制细胞分裂次数的“钟”,后来通过细胞核移植实验发现,这种“钟”在细胞核的染色体末端端粒。但端粒究竟是怎样的复杂结构呢?Blackburn和Gall于1978年首次阐明了四膜虫rDNA分子的末端结构,他们发现这种rDNA每条链的末端均含有大量的重复片段,并且这些
4、大量重复的片段多是由富含G、C的脱氧核苷酸形成的简单序列串联而成。在1985年,CWGreider和EHBlackburn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后,端粒的长度延长了,这就说明了确实有这样的一种酶存在,并将它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之后,耶鲁大学Morin于1989年在人宫颈癌细胞中也发现了人端粒酶。近年来,随着人体端粒酶的发现和端粒学说的提出,已经知道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就是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它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衰老机理及假说很多人错误的认为,退休是一个人进入生理老年的开端。而老年则是衰老的标志,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人体的所有器官和
5、组织都由细胞组成,但组成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干细胞和非干细胞。人体衰老正是由细胞特别是干细胞衰老引起的。医学家认为,如果人类若能避免一些疾患和意外事故,人类寿命的上限应当是130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和进行之中,对长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就有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与发现。总的归纳起来便是: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DNA损伤(包括单链和双链的断裂)、DNA的甲基化和细胞的氧化损害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寿命的长短。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边缘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衰老的机理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有许多学说如遗传程序学
6、说、DNA分子修复能力下降假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差错灾难学说和交联学说等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端粒学说刚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端粒缩短可引起衰老,而维持端粒长短的重要活性物质便是端粒酶。生物学家早就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实:就是每一种细胞的寿命都有一定限度,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接近这个限度时,哪怕用最好的培养方法都拯救不了既定的命运。像人体的成纤维细胞,据试验,最多只能繁殖50代,到那时必然趋于死亡。其他像老鼠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18代,龟的成纤维细胞分裂110代,如此等等。那么人为什么会衰老,以至走向死亡呢?有研究者对导致人体细胞衰老的原因提出了“程序假说”和“错误积累假说”。人类的细胞并不能无限制地
7、重复分裂,在分裂5060次后便会停止。细胞不再继续分裂的机体组织,便呈现出衰老和机能低下的状态。随着细胞重复分裂使端粒缩短到一定的长度,从而使细胞停止了分裂。这就是“程序假说”。细胞分裂的时候,DNA被复制,但是由于X射线、紫外线、活性氧、有害物质的损害,DNA会发生异常变化,于是DNA在复制过程中就会产生错误。随着错误的积累,生成了异常蛋白质,细胞机能变得低下,于是细胞便不能继续分裂,呈现出了衰老迹象。这就是所谓“错误积累假说”。因此,人不像机器那样容易磨损和坏掉,而是能自我成长和修复,但这只能算是衰老的伴生现象。对衰老机理的研究就是为了有效地指导抗衰老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是,人类衰老的原因
8、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端粒和端粒酶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断,经常被比做鞋带两端防止磨损的塑料套,由富含G/C的核酸重复序列和许多蛋白质组成,包括Ku70、Ku80、依赖DNA的蛋白激酶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等。不同个体的端粒初始长度差异很大,在人中大约为15 kb,在大鼠中可长达150 kb,在小鼠中一般在580 kb之间变化,而在尖毛虫中却只有20 bp。在所有的有机体中,端粒DNA的长度总是随着外界环境而波动变化的。酵母的端粒DNA在200400 bp间随遗传或营养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四膜虫和锥虫等有机体的端粒长度在对数期会持续增加。相反,在人
9、体中,随着细胞的持续分裂,端粒会缓慢缩短。细胞培养研究表明,当端粒再也无法保护染色体免受伤害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或者变得不稳定。其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免遭融合、重组和降解。染色体复制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时钟”。在哺乳动物细胞(以及许多其他后生动物细胞)中,端粒由重复的六核苷酸序列组成,其中一条链(富含G)上为5-TTAGGG-3, 互补链上(富含C)为 5-CCCTAA-3。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DNA由数千个重复的六核苷酸序列组成,在染色体末端形成5-10kb 长的序列重复片段。端粒DNA通常为5-10kb
10、长。在功能性端粒DNA(中间)与非端粒染色体DNA(最左侧)之间还存在着亚端粒DNA区域。亚端粒DNA区域里含有TTAGGG类似片段,但并没有染色体末端保护功能。然而,由于亚端粒DNA含有端粒类似序列,它通常也是端粒限制性片段(TRF)的组成部分。但是只有单纯的端粒重复片段能够保护染色体DNA末端:当单纯串联重复片段的重复次数减少到12次以下时就会丧失末端保护功能。因此,即使仍然有数kb长度的TRF存在,但端粒已经丧失了阻止染色体DNA末端融合的能力。端粒DNA的结构特殊的是,富G链多出一百至数百个核苷酸,导致该链3单链端外悬。这种凸出的链会形成一种最不寻常的分子构型t环。当时通过电子显微镜分
11、析端粒DNA时发现了一种环形结构,实质上是套索结构。这种构型的形成依赖于三链DNA复合体的形成 。有可能所有端粒DNA的末端均含有 t 环,但是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保存和观察此结构的技术上的限制,只有一部分端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t 环。t 环有助于保护线性DNA分子未端,因为单链末端的外悬区被巧妙地塞进双链区域,以保护其免受损伤。下图为 t 环的示意图,显示了 3端凸出的富G链(粉色)与富C链(蓝色)的小段区域退火形成置换(D环)(粉色链)。图中箭头方向为 53。t 环结构下图再次显示了t环,3端伸入染色体形成双链螺旋,在图中用粗线标明(粉色)。 t 环结构相对较长的双链端粒DNA和相对
12、较短的外悬单链末端都与特定蛋白质相结合。这些蛋白质中含有能够特异识别并结合该六核苷酸序列的结构域,能够与端粒DNA的双链和单链区结合。端粒结合蛋白、尚未被发现的相关蛋白及端粒DNA一起构成的核蛋白复合体就称为端粒。构成端粒复合物的一些端粒相关蛋白能保护端粒免于降解。其中,TRF1和TRF2能够结合端粒的双链DNA部分,而第三个蛋白POT1既能结合富G链的 3端外悬单链,又能与置换环(D环)的单链DNA结合。端粒复合物每个端粒中会出现多个端粒复合物,它们负责t环的结构维持。如下图所示,POT1通过和D环结合能够维持其结构稳定性并维持 t 环结构完整性。端粒复合物在细胞周期的S期,复制机制能高效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精品资料 新高考生物精品专题 高中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学案 新人教版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试卷 高考生物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