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三篇.doc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三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三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一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成熟我校以“教育浸润生命”为核心理念,以“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教育目标,多年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们从整体出发,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努力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培育身心健康、自主理性、具有科学素养和艺术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构建和形成了以“生命浸润”为内涵的多元立体、开放和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1.融入学校课程目标的建构教育浸润生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
2、统文化的浸润,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传统文化底蕴”的培育。我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底色,形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融入和教学变革结构。“立足本土、立足传统文化根基,放眼世界和未来,培育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是学校课程建设内涵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重要融入点开展实践探索。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实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效益。在师生共同成长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
3、内涵。2.融入学校课程内容的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部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融入学校课程形式的设计基于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类别的校本划分,我们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四种途径。(1)是融入国家课程主要是研读指导纲要和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内涵,理解和界定实施的价值目标,系统梳理各学科相关教育资源,探索相关结合点和融入方式,开展相应課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2)是融入
4、特色校本课程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求。(3)是融入融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优势,选择特定资源或特定主题开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让青少年经历和体验传统文化,自主与传统文化对话,开阔眼界,培育情感、加强理解和认同。(4)是融入校园文化隐性课程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布局修饰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都要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处处彰显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和诠释。4.融入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浸润”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校教育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课程、深入学校课堂,需要借助有效
5、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其核心的教学方法是“浸润”式教学。5.融入学校课程评价的制定课程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基于我校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及发展的多样性,并要重视定期回馈,以评价促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学科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教材内容结合点”,把握和运用好“知识精神价值”三阶梯具体到各个学科乃至各个专项,我们教师也摸索和总结了大量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
6、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有主题式、专题式、问题式、项目式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要注意整体规划、综合协调、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有效实施。我校相关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开展。一是通过校园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二是通过年级、班级或学科组专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三是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开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得到系统、有效地落实。该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涵养和培育了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新平台,实现了学校特色、内涵和可持续发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感受与精神本质的挖掘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领
7、悟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视野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不够;二是对学生的阶段性、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掌握的评价标准还未完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促进和影响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一个持久浸润、不断改进与探索的过程。今后我们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贡献微薄之力,坚定追寻教育者的生命价值与教育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二篇2022年高考,大观园宝玉题匾额、“本手、妙手、俗手”围棋之道出现在语文命题中,而联合国设立中国
8、茶文化节的素材也进入英语语篇,历史考试则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这些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考题,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成人”教育不能停留在“礼”的形式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润学生生命底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举措不断落地。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全面部署;2023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
9、教材进行了顶层设计,确定了“3+2+N”全科覆盖的学科功能安排;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更是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的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也在课程内容、教学建议中做了充分且清晰的设计与呈现。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当代著名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杨朝明表示,“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厚植于青少年的心灵,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坚韧品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润学生生命底色,突出弘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教育,要让广大青少年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他们心中牢固树立起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是主导
10、,学校是主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全方位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师道、严师德,严于律己,垂范引领。”杨朝明认为,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礼以正身,师以正礼”,学校领导和教师首先要明理正心。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是“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不讲“师道”,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理想人格。”“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能将成人教育仅仅停留在礼的形式上,要强调礼的内涵。中华民族具有久远的礼治传统,传统礼仪对我们也有诸多启发意义。如传统的冠礼就是让
11、孩子们明确人之所以为人的意识,修炼德性,有助于培养有爱心、有担当、有情怀、求进步的君子。”杨朝明表示。“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怀旧情绪,而是关乎我们的生存方式,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热,我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越需要冷静,遵循教育规律,明确教育目标,追求教育长效,不求特色,但求为学生的成长铺就民族精神的醇厚底色。”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李鸿杰告诉记者,就如济南城北的黄河水,在平原流淌,并不汹涌澎湃,似无力,亦无争,却始终不停歇,以沉潜内蕴之力,终东流至大海。学校要承担起培“根”铸“魂”的使命用“听得懂、乐于学”的方式以文化人“日和月都是圆形的,中间也都有一条横,那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呢?”在高新区雅居园
12、小学,学生们又迎来了最喜欢的甲骨文课程,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重温了日、月、左、右、上、下的书写。不仅会认会写,老师还带领孩子们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想象创造故事,用笔墨创作汉字画。记者了解到,雅居园小学的甲骨文课程,以甲骨文教学为主渠道,陆续推出字说万象甲骨与百家姓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汉字思维等特色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美术课、书法课、社团活动,通过绘画、泥塑、剪纸等美育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起源、构字原理,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课程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与途径,雅居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整合国学经典、传统四艺、乡土文化和实践体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融入 学科 教学 实践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