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doc(2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基础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指分子中各个原子和基团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和分布。 2. 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如果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条件下蛋白质可恢复天然构象和生物学活性。 3. 氨基酸的等电点:在一定的PH条件下,氨基酸分子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相同,即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4. 肽平面:多肽链中从一个C,到相邻C,之间的结构。 5. DNA的变
2、性与复性:DNA在一定外界条件(变性因素)作用下,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形成单链的无规卷曲,这一现象称为变性;缓慢恢复原始条件,变性DNA重新配对恢复正常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6.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当核苷酸单链重新缔合形成双螺旋结构时,其A260降低,称减色效应。 7. 熔解温度: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增色效应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熔解温度(Tm)或熔点。 8.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等不同的一组酶。 9. 多酶体系:由几个功能相关的酶嵌合而成的复
3、合物,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10. 全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的小分子有机物或金属离子组成的有催化活性的酶。 11.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区域。 12. 亲核催化:酶分子的亲核基团攻击底物的亲电基团而进行的催化作用。 13. 诱导契合学说:酶的活性中心在结构上具柔性,底物接近活性中心时,可诱导酶蛋白构象发生变化,这样就使使酶活性中心有关基团正确排列和定向,使之与底物成互补形状有机的结合而催化反应进行。 14. 糖异生作用:以非糖物质 (如丙酮酸、甘油、乳酸和绝大多数氨基酸、脂肪酸等)为前体合成为葡萄糖的作用。 15. 回补反应:由于中间产物的
4、离开,引起中间产物浓度的下降,从而引起循环反应的运转,因此必须不断补充中间产物才能维持循环正常进行,这种补充称为回补反应 16. 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化合物将高能磷酰基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 17. :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被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产生的过程。 糖酵解18.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而后经过一系1 列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 19. 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是指代谢物上脱下的氢(质子和电子)经一系列递氢体或电子传递体依次传递,最后传给氧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 20. P/O:指每消耗1mol 氧原
5、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 21. :伴随电子从底物沿呼吸链到O2的传递,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偶联反应。 22. 解偶联: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没有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即氧化与磷酸化过程解偶联。 23. 脂肪酸氧化: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羧基端的-C原子发生氧化,碳链在 -C原子与-C原子间发生断裂,每次生成一个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单位的脂酰CoA,这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脂肪酸氧化过程就叫氧化。 24. 乙醛酸循环:是油料作物体内一条由脂肪酸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途径,它将2分子乙酰COA转变为1分子琥珀酸的过程。 25. :生物体内所有膜的总称,包括细胞质膜和各种细
6、胞器的膜。 生物膜26.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原则,按照RNA的核苷酸顺序(RNA中的U用T替换)合成DNA 27. 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于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形成的,这种复制方式就称为半保留复制。 28. 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复制叉上的一条新链是连续合成的(前导链),而另一条链是以一系列不连续的冈崎片段方式合成的,最后连接成一条完整的DNA新链(随从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29. 不对称转录:在生物体内,DNA的两条链中仅有一条链(或某一区段)可作为转录的模板。 30. 反义链(或模板链)与有义链(编码链):基因的DNA双链
7、中作为模板指导转录的那条单链称为反义链或模板链;与反义链互补的那条DNA 单链被称为有义链(编码链)。 31. 复制叉:在DNA的复制原点,双股螺旋解开,成单链状态,在起点处形成一个“眼”状结构,在“眼”的两端,则出现两个叉子状的生长点,称为复制叉。 32. 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内部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酸的酶。 33. :指固氮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过程。 生物固氮34. 密码子:mRNA分子上由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子,代表某种氨基酸或肽链合成的起始或终止信号。 35. tRNA:携带相同氨基酸而反密码子不同的一组tRNA称为同工受体同工受体t
8、RNA。 2 36. 诱导酶:在正常代谢条件下不存在,当有诱导物(底物)存在时才合成的酶,常与分解代谢有关。 37. 操纵子:是DNA分子上一个结构连锁、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协同单位,它包括启动基因(P)、操纵基因(O)与结构基因(S)。 38. :代谢过程中后面的产物对其前某一调节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反馈抑制39. 级联放大系统:在连锁反应中,一个酶被共价修饰后,连续地发生其它酶被激活,导致原始调节信号放大的反应体系。 二、问答题 1. 简述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特点,并指出维系各级结构稳定的作用力。 主要作用力 名称 结构特点 (化学键) 51个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一级结构 两条肽链;
9、 二硫键,肽键 (以胰岛素为例) 三对二硫键 1.右手单螺旋 2.,螺旋每圈包含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 ,螺旋 3.相邻两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的轴心距为氢键 0.15nm 蛋白质 4.侧链,基团伸出螺旋 二级结构 5.链内氢键平行于长轴 1.两条或多条肽链伸展呈锯齿状 2.,侧链交替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 折叠 氢键 3.链间氢键垂直于长轴 4.有平行和反平行片层结构 1.一条多肽链构成,有153个氨基酸残基和主要是次级键(如一个血红素辅基 蛋白质三级结构 氢键,离子键,巯2.球状蛋白 (以肌红蛋白为例) 水键,范德华力); 3.极性氨基酸残基在分子表面; 也包括二硫键 非极性氨基
10、酸残基在分子内部 1.共有574个氨基酸残基 蛋白质四级结构 2.由四条亚基(2条,链和2条链)组成 次级键 (以血红蛋白为例) 3.四亚基各有一个血红素辅基 4.亚基的三级结构与肌红蛋白相似 3 2. 组成蛋白质氨基酸结构通式如何,按照,基极性不同,20种氨基酸可被分为哪四类,写出各类包含的氨基酸及其相应的三字符缩写。 AA通式: 1.非极性,基团2.极性不带电荷3.,基团带负电4.,基团带正电荷氨基酸 ,基团氨基酸 荷的氨基酸 的氨基酸 丙氨酸 Ala 甘氨酸 Gly 天冬氨酸 Asp 赖氨酸 Lys 缬氨酸 Val 丝氨酸 Ser 谷氨酸 Glu 精氨酸 Arg 按,基极亮氨酸 Leu
11、苏氨酸 Thr 组氨酸 His 性不同,将AA分异亮氨酸 Ile 半胱氨酸 Cys 为: 脯氨酸 Pro 酪氨酸 Tyr 苯丙氨酸 Phe 天冬酰胺 Asn 色氨酸 Trp 谷氨酰胺 Gln 甲硫氨酸 Met 3.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有何特点 ?空间构象破坏。维系蛋白质空间结构稳定的作用力遭到破坏,故构象改变。 ?蛋白质原有的功能丧失。如酶的催化活性丧失,肌红蛋白的转运功能丧失等。 ?蛋白质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易被蛋白质酶水解 4. 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一级结构,当一级结构改变时,蛋白质的功能就
12、会发生改变,例如镰刀状细胞贫血病就是一种因血红蛋白一级结构改变而产生的分子病。正常人血红蛋白的链N端第六位AA为Glu,而患者血红蛋白的链第六位则为Val,结果引起血红蛋白分子表面极性下降,因而聚集成镰刀状。 ,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都有特定的构象,而这种构象是与他们各自的功能相适应,一旦空间结构改变,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也随之丧失。例如把天然的核糖核酸酶用变性剂处理后,分子内部的二硫键断裂,肽链失去空间构象呈线形状态时,核糖核酸酶失去催化功能,当除去变性剂后,核糖核酸酶可逐渐恢复原有空间构象,则其催化RNA水解的功能可随之恢复。 5. 简述DNA分子二级结构的主要特点 ?两条核苷
13、酸链平行,走向相反,且绕同一中心轴向右盘旋形成栓螺旋结构。 ?两条由磷酸核脱氧核糖形成的主链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A=T,G?C碱基互补原则。 ?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螺旋的螺距为0.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4 旋包含10个碱基对。 ?螺旋结构中围绕中心轴形成两个凹槽即大沟与小沟。 6. 比较DNA,RNA在化学组成,细胞定位及生物功能上的区别 核酸 DNA RNA 戊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化学组成 碱基 A、G、C、T A、G、C、U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少量分细胞定
14、位 大部分在细胞质中 布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生物学功能 遗传信息的载体 催化作用; 遗传信息的载体(RNA病毒) 7. 简述tRNA二级,三级结构的特点 tRNA分子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型,即四臂四环,其中四臂包括氨基酸接受臂,二氢尿嘧啶臂,反密码子臂,TC臂,四环包括:D环,反密码子环,TC环,额外环。 tRNA的三级结构呈倒L型。 7. 何为米氏方程,其中Km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米氏方程是利用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的一个表示底物浓度S与酶促反应速度V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v=VmaxS/(Km+S)。 当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即v=
15、Vmax/2时,Km=S ;Km是酶的特征常数,其大小反映了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8. 简述酶的概念及酶作用的特点。 酶是由生物体活细胞产生,具有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通常是蛋白质。 酶作用的特点:1.高效性,即酶催化反应速度极高;2.高度专一性,即酶对底物及其催化的反应有严格的选择性;3.易变性,酶催化的反应条件温和一般要求在常温、常压、中性酸碱度等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在高温、强酸、强碱及重金属盐等环境中容易失去活性;4.可调控性,包括酶原激活、共价修饰调节、反馈调节、激素调节等;5.常常需要辅因子。 9. 试述诱导契合学说的主要内容, 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构原来并非和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但酶的
16、活性中心是柔软的而非刚性的。当底物与酶相遇时,可诱导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有关的各个基因达到正确的排列和定向,因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并引起底物发生反应。 5 10.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反应速度, (1)底物浓度S 对酶反应速度(V)的影响(见下图):用S对V作图,得到一矩形双曲线,当S很低时,V 随S呈直线上升,表现为一级反应。当S增加到足够大时, V 几乎恒定,趋向于极限,表现为零级反应。曲线表明,当S增加到一定数值后,酶作用出现了饱和状态,此时若要增加 V ,则应增加酶浓度。 (2)酶浓度与反应速度:在底物浓度足够大的条件下,酶浓度与酶促反
17、应速度成正比(见上图); (3)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使酶促反应速度下降,只有在最适温度下酶促反应速度才最高; (4)pH:pH影响酶蛋白质中各基团的解离状态,过高或过低pH均使酶促反应速度下降,在最适pH下酶促反应速度才最高; (5)抑制剂:作用于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引起酶活性下降或丧失,分为可逆抑制和不可逆抑制两种; (6)激活剂:提高酶活性,加快酶促反应速度的物质,包括无机离子、有机小分子或其他具有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 11.简述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及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物学意义 (1)糖酵解: A为生物细胞活动提供能量;B是糖类有氧氧化的前过程;C提供糖异生作用的主要途径 D为其他代谢提
18、供原料;E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桥梁 (2)三羧酸循环: A氧化获能的最有效方式;B为其他生物合成代谢提供原料;C是沟通物质代谢的枢纽 )磷酸戊糖途径: (3+A.PPP途径为细胞内的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NADPH+H;B.与光合作用联系;C.PPP途径为细胞内核酸等物质合成提供原料;D.与植物的抗病力相关; E.与有氧、无氧分解相联系; F. 必要时供应能量 12.丙酮酸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简要写出五个不同的以丙酮酸为底物的酶促反应 乳酸脱氢酶+,(1)丙酮酸,NADH+H 乳酸+ NAD P166 丙酮酸脱氢酶系+,(2)丙酮酸+NAD+HSCoA 乙酰CoA+NADH+H+CO
19、26 丙酮酸羧化酶,(3)丙酮酸,CO,ATP,HO草酰乙酸,ADP+Pi P172 22苹果酸酶+,(4)丙酮酸+NADPH+H+CO 苹果酸,NADP P173 2丙酮酸脱羧酶,(5)丙酮酸乙醛+CO P166 213. 简要写出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磷酸甘油酸激酶(1)1,3-二磷酸甘油酸+ADP ,3-磷酸甘油酸+ATP 丙酮酸激酶,(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丙酮酸+ATP 琥珀酰CoA合成酶,(3)琥珀酰CoA + GDP+Pi 琥珀酸+ GTP + CoA-SH 14. 简要写出八个氧化脱氢反应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1)3-磷酸甘油醛+Pi+ NAD 1,3-二磷酸甘油
20、酸+NADH+H 异柠檬酸脱氢酶+(2)异柠檬酸+ NAD,-酮戊二酸 +CO+NADH+H 2+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3)-酮戊二酸 + HSCoA+ NAD+琥珀酰CoA + CO + NADH+ H ,2琥珀酸脱氢酶(4)琥珀酸 + FAD延胡索酸 +FADH ,2+苹果酸脱氢酶(5)苹果酸+ NAD草酰乙酸+ NADH+H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NADP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NADPH+ H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 NADP 5-磷酸核酮糖+NADPH+ H +CO ,2丙酮酸脱氢酶系,(,)丙酮酸+NAD+HSCoA 乙酰CoA+N
21、ADH+H+CO2 15. 简述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大分子降解成其基本结构单位。单糖,甘油与脂肪酸,氨基酸,该阶段几乎不释放化学能。 第二阶段: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和氨基酸等大分子基本结构单位,经糖酵解,脂肪酸氧化,氨基酸脱氨基氧化等降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或乙酰CoA等少数几种共同的中间代谢物,该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 第三阶段:丙酮酸、乙酰CoA等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水,释放大量的能量。氧化脱下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释放出大量能量,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合成。 16. 简述化学渗透学说关于氧化磷酸化机理的主要内容 化学渗透假说是
22、由英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首先提出来的,该假说的内容要点如下: ?呼吸链中递氢体和递电子体体交替排列,有序的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定向进行。 ?电子传递链的复合体中的递氢体有质子泵的作用。它可以将H +从线粒体内膜的内侧泵至外侧。 7 ?线粒体内膜本身具有选择透过性,不能让泵出的H+返回膜内,产生电化学梯度。 ?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复合体能使质子回流。电化学梯度消失,并且释放能量。 ?质子则从膜间空间通过ATP合成酶复合物上的质子通道进入基质,同时驱动ATP合成酶合成ATP。 + oo17. 计算:已知NAD/NADH+H的E= -0.32V,O/HO的E= +0.82V,ATP水
23、解的22ooG=-30.54kJ/mol,F=96.5kJ/v.mol,请计算NADH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的G。 +解:反应的总反应式为:NADH +H +1/2O?NAD+HO 22+ oNAD/NADH+H的E= -0.32V oO/HO的E= +0.82V 22oE= +0.82V,(-0.32V)=1.14 V o -1答:NADH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的G为,220KJ(V*mol)。 18. 比较脂肪酸,-氧化和从头合成的区别,完成下表。 区别要点 软脂酸从头合成 软脂酸-氧化 细胞中进行部位 细胞质 线粒体 酰基载体 ACP CoA 二碳单位参与或断裂形式 丙二酸单酰CoA 乙酰C
24、oA 电子供体或受体 NADPH FAD,NAD 羧化、启动、缩合、还原、 活化、脱氢、水合、反应过程 脱水、再还原 再脱氢、硫解 反应方向 CH?COOH COOH?CH 33羟脂酰基中间体立体异构物 D型 L型 -对HCO和柠檬酸的需求 要求 不要求 3酶系 7种酶、蛋白组成复合体 4种酶 能量变化 消耗7个ATP、14个NADPH 产生106个ATP 19. 简述乙醛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答:1.是油料作物体内把脂肪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途径 2.补充TCA循环中的四碳化合物 20. 简述乙酰CoA的来源和去路 答:乙酰CoA的主要来源:丙酮酸氧化脱羧;脂肪酸-氧化;氨基酸氧化分解 乙酰CoA
25、的代谢去路:可彻底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可从头合成为脂肪酸;可转化成酮体;可合成胆固醇。 21.计算1分子月桂酸(12个C)经过生物氧化作用彻底分解为CO和HO时生成ATP的22分子数(写出总反应式并列出计算过程)。 +答:月桂酸 + ATP + 5NAD +6CoASH + 5FAD + 7HO?6乙酰CoA + 5FADH + 5NADH + 22+5H +AMP +PPi 注:此反应式可以不用写,但要说明1分子月桂酸彻底氧化经过5次氧化循环, 产生6乙+酰CoA , 5FADH 和 5NADH + 5H 2, 1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共生成10分子ATP,因此6分子
26、乙酰CoA生成610=60ATP。 8 , 5FADH:51.5=7.5ATP 2+, 5NADH + 5H:52.5=12.5ATP 共计产生60+7.5+12.5=80ATP, 另外活化消耗了2ATP,因此一共净产生78ATP。 22.试述脂代谢与糖代谢的相互关系 图示之后,还应辅以文字叙述,以进一步解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23.简述参与DNA复制的酶系及其作用。 主要参与成分 主要作用 1、DNApol 新链延伸;切除引物 2、引物合成酶 合成引物 3、NDA连接酶 连接切口 4、拓扑异构酶 解螺旋 5、解螺旋酶 解双链 6、SSB等 保护单链 7、引发体 识别复制原点 24.简述DN
27、A复制与RNA转录的过程。 复制:1、起始(1)识别(引发体识别复制原点) (2)解链 (3)稳定(SSB结合解开的单链) (4)引物(引物酶催化合成RNA引物) 2、延伸 当RNA引物合成之后,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脱氧核糖三磷酸为底物,在RNA引物的3端以磷酸二酯键连接上脱氧核糖核酸并释放PPi 3、终止(1)切除(DNA聚合酶?切除RNA引物) (2)填补(DNA聚合酶?填补缺口) (3)连接(DNA连接酶连接相邻的DNA片段) 转录:1、起始(1)(在亚基帮助下)RNApol识别并结合在启动子-35区 9 (2)在启动子-10区与RNApol紧密结合,DNA构象改变,局部双链
28、打开 (3)在启动子+1处,RNApol结合ATP或GTP(少见)第一个核苷酸 (4)亚基离开复合体核心酶 2、延伸(1)核心酶沿DNA 模板3?5移动; (2)新RNA链沿5?3不断延伸 (3)新RNA链离开模板,DNA重新形成双链 3、终止 核心酶沿模板3?5方向移动到终止子,转录终止,并释放已转录完成的RNA 链。 25.比较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异同,完成下表。 比较 嘌呤核苷酸 嘧啶核苷酸 1、原料:磷酸核糖、Asp、Gln、CO 2相同点 2、都有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途径 3、都合成一个相关核苷酸 1、在PRPP上合成嘌呤环 1、先合成嘧啶环再与PRPP结合 不同点 2、先
29、合成IMP 2、先合成OMP 3、Gly、甲酸盐为原料 3、Gly、甲酸盐不为原料 26. 比较复制与转录过程,完成下表 过程 复制 转录 (脱氧)核苷酸的3-OH进攻另一(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作用机理 基团,形成磷酸二酯键。 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 相同点 模板 DNA 合成方向 5?3? 底物 dNTP NTP 模板 两条DNA 单链 一条DNA 单链 DNA聚合酶;引物酶;连接参与酶 酶;拓扑异构酶;解旋酶;RNA聚合酶 不同点 SSB 有无引物 有 无 产物 子代DNA RNA 方式 不连续复制 不对称转录 27. 试述脂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与糖代谢的相互关系。 答:图示之后,还应辅
30、以文字叙述,以进一步解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10 28. 遗传密码如何编码,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遗传密码是mRNA分子中的核苷酸残基序列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每3个连续的核苷酸残基序列为一个密码子,特指一个氨基酸。标准的遗传密码是由64个密码子组成的,几乎为所有生物通用。 其特点有:?方向性:阅读密码子要遵循mRNA5?3方向进行; ?无标点性与无重叠性:任何密码子之间没有任何标点符号隔开,同时,碱基不能重复使用;?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有两个或更多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Met和 Trp各只有一个密码子之外,其余每种氨基酸都有 2,6 个密码子; ?基本通用性:
31、不同生物都使用同一套密码; ?变偶性: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相互识别的过程中,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不完全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9. 简述三种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答:(1)mRNA: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三联体密码子,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信息。 (2)tRNA: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运载工具,为每个三联体密码子译成氨基酸提供接合体,准确无误地将活化的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中mRNA模板上。 (3)rRNA:与多种蛋白质结合而成核糖体,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又称肽链合成的“装配机”。
32、 30. 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答: (1)氨基酸的活化:在氨酰-tRNA合成酶的催化下,消耗相当于2分子ATP的能量,1分子氨基酸与对应的特异tRNA 3-末端CCA-OH结合形成1分子氨酰-tRNA。 (2)肽链合成的起始:在起始因子的协助下,核糖体大、小亚基,mRNA和起始氨酰-tRNA共同组装成70S起始复合物,此时,起始密码子AUG定位于核糖体的P位。对每条肽链合成来说,起始阶段仅需一次,耗能1分子GTP (3)肽链的延伸:在延长因子的协助下,一分子新的氨酰tRNA结合到核糖体的A位(进位),肽酰转移酶催化P位上的肽酰基转移到A位的氨基酸上形成肽键(转肽),核糖体沿mRNA
33、 5?3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的距离,空出A位等待下一分子氨酰tRNA进入(移位)。进位、转肽、移位三步为一次循环,每次循环要消耗2分子GTP,同时肽链增加一个11 氨基酸残基。 (4)肽链合成的终止: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在终止因子的协助下,肽酰转移酶活性转变为水解活性,合成好的肽链解离,核糖体大、小亚基,mRNA与释放出来。 (5)肽链合成后的加工与折叠:刚合成出来的肽链通常没有活性,可通过水解部分肽段,氨基酸残基修饰,形成二硫键,亚基聚合、连接辅因子等加工过程,将肽链加工成有活性、成熟的蛋白质分子。 31. 以乳糖操纵子为例说明酶诱导合成的调控过程。 (1)乳糖操纵子包括启动子(P)、操
34、纵基因(O)和功能上相关的三个结构基因LacZ、LacY、LacA,分别编码大肠杆菌分解利用乳糖的三种相关酶,操纵子受调节基因的调控。 (2)环境中没有乳糖诱导物的情况下,调节基因产生的活性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操纵基因被关闭,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转录表达,没有三种相关酶的生成。 7、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3)环境中有乳糖诱导物的情况下,调节基因产生的活性阻遏蛋白与诱导物结合,使阻遏蛋白构象发生改变,失去与操纵基因结合的能力,操纵基因开放,操纵子处于去阻遏状态,转录并表达出三种相关酶。 sin32. 举例说明酶活性调节的主要方式。 104.305.6
35、加与减(二)2 P57-60(1)酶原的激活:有些酶在刚刚合成时并无活性,被称为酶原,需要通过其他酶切除寡肽或肽片段后才被有活性。例如胃蛋白酶原在N端切除一个42肽,就被激活为胃蛋白酶; (2)别构调节:调节物与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别构调节。例如1,6二磷酸果糖与其后续反应酶丙酮酸激酶结合后,具有激活该酶的作用,是一种前馈激活调节方式;而6-磷酸葡萄糖与其前面的酶己糖激酶结合后,具有抑制该酶的作用,是一种反馈抑制调节方式; (3)共价修饰调节:酶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可以被共价结合或脱去,从而引起酶活性的变化,这种调节称为酶
36、的共价修饰调节。例如无活性的糖原磷酸化酶b催化在磷酸化激酶的作用下,与磷酸基团共价结合,就转变为有活性的糖原磷酸化酶a; (4)辅因子调节:许多酶催化反应过程需要辅因子参加,若缺乏这些辅因子,某些酶促反应必然会受到抑制,相关代谢途径的运转速度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它们在细胞中的浓度与状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代谢速度和方向产生明显影响。例如能荷调节,ATP/ADP比值对于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ATP/ADP比值较低,会加强糖的氧化过程,而对糖原合成过程产生抑制,反之,比值较高,会加强糖原合成过程,而对糖的氧化过程产生抑制;43.193.25观察物体2 生活中的数1 P22-23+NAD(P)H
37、+H/NADP比值较低,会促进分解代谢,抑制合成代谢,反之,比值较高,会促进合成代谢,抑制分解代谢。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3. 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1)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必经之路。
38、135.215.27加与减(三)4 P75-80分别阐述三大类物质彻底氧化的三个阶段(略),其中前两个阶段的氧化路径各不相同,但(2)顶点式:12 弧、半圆、优弧、劣弧: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用符号“”表示,以CD为端点的弧记为“”,读作“圆弧CD”或“弧CD”。半圆: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圆。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为了区别优弧和劣弧,优弧用三个字母表示。)最后一个阶段都进入三羧酸循环(殊途同归),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成水、CO和2产生能量。这样可以减少参加不同反应所需要的酶,不仅有助于减缓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的混乱
39、程度,还可减轻表达这些蛋白质的压力(即需要的原料和酶),更可以减小基因组的大小。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枢纽。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用图来说明,也可文字叙述,说明三羧酸循环在三大类物质转化的枢纽地位(略) 所以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的代谢共同通路。 2.正弦:13 2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是非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1.所有a氨基酸中的a碳原子都是一个不对称的碳原子( )2.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可
40、以定义为一些特定的三级结构的肽链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大分子体系的组合( )3.根据凝胶过滤层析的原理,分子量愈小的物质,因为愈容易通过,所以最先被洗脱出来( )4.两个或几个二级结构单元被连接多肽连接在一起,组成有特殊的几何排列的局部空间结构,这样的结构称为超二级结构,有称为模体(MOTIF)( )5.抑制剂不与底物竞争酶结合部位,则不会表现为竞争性抑制( )6.酶反应最适PH不仅取决于酶分子的解离情况,同时也取决于底物分子的解离情况( )7.寡聚酶一般是指由多个相同亚基组成的酶分子( )8.糖异生途径是由相同的一批酶催化的糖酵解途径的逆转( )9.线粒体内膜ADP-ATP载体蛋白在促进ADP由细
41、胞质进入完整线粒体基质的同时ATP由完整线粒体基质进入细胞质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 )10.脂质体的直径可以小到150 ?( )11.质膜上糖蛋白的糖基都位于膜的外侧( )12.雄性激素在机体内可变为雌性激素( )13.CoA,NAD和FAD等辅酶中都含有腺苷酸部分( )14.黄嘌呤氧化酶的底物是黄嘌呤,也可以是次黄嘌呤( )15.RNA连接酶和DNA连接酶的催化连接反应都需要模板( )16.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反应都需要引物( )17.真核生物m RNA两端都含有3-OH.( )18.在细菌中RNA聚合酶和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由共同的调节系统( )19.所有氨酰-t RNA合成酶的作
42、用都是把氨基酸连接在Trna末端核糖的3-羟基上( )20.核小体中的核心组蛋白在细胞活动过程中都不会被化学修饰( )二.选择题(25题,每题1分,共25分)1.绒毛膜促性激素是一种_A.甾醇类激素B. 脂肪酸衍生物激素C. 含氮激素2,溴化氰(CNBr)作用于_A.甲硫氨酰-XB. 精氨酰-XC. X-色氨酸D. X-组氨酸3.肌球蛋白分子具有下述哪一种酶的活力_A.ATP酶B. 蛋白质激酶C. 蛋白水解酶4.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活性分子由下列肽链组成_A. B. C. 225.胰岛素原是由一条连接肽通过碱性氨基酸残基连接其他二条链的C端和N端,这条连接肽称为_A.A链 B. B链 C.
43、 C肽6.米氏方程双到数作图的总轴截距所对应的动力学常数为_A.Km B. Vmax C. Km/Vmax D. Vmax/Km7.磷酸化酶激酶催化磷酸化酶的磷酸化,导致该酶_A.由低活性形式变为高活性形式B.由高活性形式变为低活性形式C. 活性不受影响8.底物引进一个基团以后,引起酶与底物结合能增加,此时酶催化反应速度增大,是由于_A.结合能增大B. 增加的结合能被用来降低反应活化能C.增加的结合能被用来降低Km D. 增加的结合能被用来增大Km9.TGF受体具有下列哪一种酶的活性_A.酪氨酸激酶B. 酪氨酸磷酸酯酶C.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D. 腺苷酸环化酶10.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44、奖予下列哪一个领域的重大贡献有关:_A.结构生理学B. 发育生理学C. 神经生物学D. 免疫学11.苍术钳是一种抑制剂,它的作用位点在_A.钠钾ATP酶B. 线粒体ADP-ATP载体C. 蛋白激酶CD.线粒体呼吸链还原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12.膜固有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_A.离子键B. 疏水键C. 氢键D. Van der Waal氏力13.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_A.磷脂双层两侧各附着不同蛋白质B.磷脂形成片层结构,蛋白质位于各个片层之间C.蛋白质为骨架,二层林脂分别附着与蛋白质的两侧D.磷脂双层为骨架,蛋白质附着与表面或插入磷脂双层中14.辅酶Q是_A.NADH脱氢酶的辅基B.
45、电子传递链的载体C.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D.脱羧酶的辅酶15.完整线粒体在状态4下的跨膜电位可达_A.1mv B. 10mv C. 100mv D. 200mv16.基因有两条链,与mRNA序列相同(T代替U)的链叫做_A.有义链B. 反义链C. 重链D. cDNA链17.一段寡聚合糖核苷酸TCGm1Acmm5CC,其中含有几个修饰碱基(非修饰核苷):A.3 B. 4 C. 5 D. 618.已知有的真核内含子能编码RNA,这类RNA是_A.核小分子RNA(sn RNA)B. 核仁小分子RNA(sno RNA)C. 核不均一RNA(hnRNA)19.别嘌呤醇可用于治疗痛风症,因为它是_A.鸟嘌呤脱氨酶的抑制剂,减少尿酸的生成B.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减少尿酸的生成C.尿酸氧化酶的激活剂,加速尿酸的降解20.-鹅膏覃碱能强烈抑制_A.细菌RNA聚合酶B. 真核RNA聚合酶C. 细菌DNA聚合酶D. 真核DNA聚合酶21.在核糖体上进行蛋白质合成,除了肽链形成本身以外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什么有关?A.ATP的水解B. GTP的水解C. Camp的水解D. 烟酰胺核苷酸参与22.基因重组就是DNA分子之间的:A.共价连接B. 氢键连接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