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沧州市回民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pdf
《2018-2019年沧州市回民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沧州市回民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pdf(1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2019年沧州市回民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第 1 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 题。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2、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马,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
3、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靖。靖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C.行李之往来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
4、/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
5、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第 2 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秦孝公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
6、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膑、带佗、倪良、王修、田忌、o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
7、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镶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公既没通假字,通“殁”,死。没: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秦孝公据崂函之固商君佐之北收要害之郡 追 亡 逐 北,伏尸百万A.两 个“之”字相同,两 个“北”字相同B.两
8、个“之”字相同,两 个“北”字不同C.两 个“之”字不同,两 个 北 字相同D.两 个“之”字不同,两 个“北”字不同第3题: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车驾南伐,肇表谏,不纳。寻迁太子中庶子。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孝文欲令禄养,出为本州南安王元桢镇北府长史。王薨,复为高阳王元雍镇北府长史。为政清简,加以匡赞,历佐二王,甚有声绩。以父忧解任。复授黄门侍郎,兼侍中,为畿内大使,黜陟善恶,赏罚分明。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持法仁平,断务于矜恕。尚书令高肇,宣武之舅,百僚慑惮,以蒙名与己同,欲令改易。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
9、甚衔之,宣 武 嘉 其 刚g a n g梗。迁侍中。梁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州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肇表以为不宜劳师争海岛之地,帝不纳。及大将军高肇伐蜀,肇又陈愿俟后图又不纳。明帝即位,迁相州刺史,有惠政。肇于吏事断决不速,主者暗呈反覆,至于再三,必穷其理,然后下笔。虽宠势干请,终无回挠,方正之操,时人服之。及元叉废灵太后,将害太傅元辉,乃集公卿会议其事。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卒,谥文贞公。肇外宽柔,内刚直,耽好经传,手不释书。善 周易 毛诗,尤精 三礼.为 易集解,撰 冠婚仪 白硅论,诗赋表启凡七十五篇。谦廉不竞,曾撰 儒磬,以表其志。清贫寡欲
10、,资仰俸禄而已。为廷尉时,宣武尝敕肇有所降恕,执而不从,日:“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其执意如此。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日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固辞不应。论者高之。(选 自 北史?游肇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B.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C.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
11、文安县侯肇独/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D.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薨 就 是“死”的意思,在古代,一般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B.畿内,在古代是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指京城管辖之地。C.经,文中指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传,文中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D.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包括实物和钱币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肇颇有政绩,处理政事稳妥。他辅佐南安王、高阳王
12、及担任相州刺史时,政绩突出;他处理政事不求速决,反复斟酌之后才决断。B.游肇上疏皇上,请求谨慎用兵。他担任侍中时,上疏反对派兵支援梁军主将徐玄明,后来又请求暂缓征讨蜀地,但建议都未被采纳。C.游肇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他对于权贵的请托一律回绝;元叉准备加害元释,游肇召集公卿聚会,在众人沉默时,他一人高声发言反对元叉。D.游肇喜欢读书,著述非常丰富。他 通 晓 周易 毛诗 三礼,手不释卷;撰 写 易集解 冠婚仪 白哇论,诗赋表启共七十五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甚衔之,宣武嘉其刚梗。第 4 题:第 5 题:阅读
13、贾谊的 过秦论(节选),完成1 5 题。(本大题共5 道小题,每道小题3 分,共 1 5 分)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嵯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穆棘矜,非钵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
14、长黎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赢粮而景从 景:影子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繁大 繁:衡量D.一夫作难而七庙琪 栗:毁坏2.与 例 句 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木直中绳,糅以为轮C.作 师说以贻之D.斧斤以时入山林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仁义不
15、施而攻守之势异也。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申之以孝悌之义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译文: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译文: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突然兴起在田间小道间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译文:靖山以东诸国的英雄豪杰就一并起义,消灭了秦王朝D.序八州而朝同列译文:招致八州来归,朝见六国诸侯5.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且夫”一句,写出秦朝灭亡时江山险关依旧。正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B.第二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非常鲜
16、明地得出了“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结论。C.作者总结经验教训,意在讽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点出全文写作意图。D.第二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1.第 6 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 一7 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己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
17、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
18、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荆轲刺秦王节选)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B.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C.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上朝的衣服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
19、同 捧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秦舞阳色变振恐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日A.B.C.D.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B.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 题5分,共10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愿大王少假借之
20、,使毕使于前。第7题:文 言 文 阅 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4 7题。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
21、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谕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誉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绍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22、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沈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洪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选自 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注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管(chd):人名。绍(chixi):葛布的统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B.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C.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23、总:统领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亲巡境内,观政得失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命所在收葬之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A.B.C.D.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B.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
24、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第8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
25、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 良 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 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2019 沧州市 回民 中学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