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及习题精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及习题精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考点解析及习题精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科技文艺高考命题规律本部分内容在中国科技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高考命题中也多有涉及。从历年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汉代儒学”和“古代中国科技文艺”方面。本部分选择题的难度较大,试题的选拔性功能较强。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较高,大多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视角考查儒学本身的发展以及儒学与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从命题特色和立意上来看,选择题题干提供的大多是关于古代主流思想的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重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2020年高考必备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I卷1 1卷I卷II卷I
2、II卷I卷1 1卷III卷I卷II卷III卷1卷1 1卷III卷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42424命题角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42525命题角度3宋明理学26命题角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角度5古代中国的科技文-44-2426242726、27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8全 国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 C解 析|本 题 考
3、 查 墨子 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 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2.(2018全国1L24)据 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 析|本题考查夏商时期的
4、仁爱思想。题干设计的是一种历史情景,此情景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故 A 项说法体现了题干情景的主旨;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原始农业,并非捕猎,故 B 项说法错误;从题干情景来看,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 C 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并非是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3.(2015全国1L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 案 匕解史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
5、需要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 B 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 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 C 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9安徼芜湖三模)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
6、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 受宗族观 念 影 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答 案|D|解 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宗法制、宗法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结论,故 B 项错误;材料“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 说明不是宗族观念,故 C 项错误;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 D 项正确。2.(2019湖南永州一模)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
7、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答案C解 近 据材料“何英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与宗教信仰、治国之道、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无关,故A、B、D三项错误。3.(2019 L东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8、,韩非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答 案|D|解 析|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孟子、荀子、韩非都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国家还未完成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都强调天下统一的思想,故D项正确。4.(2019山东济南二模)据 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
9、“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答 案C解 析|由赵盾吃的简朴不能反映出民生凋敝,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赵盾为“晋国重卿”,晋灵公不是直接下令杀他,反而是派出勇士暗杀,说明这时晋国还没有实现绝对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勇士看到“只有鱼的晚饭”“惊叹”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 可知,赵盾身为重臣,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勇士不忍杀他,反而自杀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普通民众的食谱,赵盾吃鱼不等同于民众吃鱼,故D项错误。5.(201
10、9河北唐山二模)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答 案|A解 机 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A项正确;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官办高等学府,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力、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可知,稷下学宫成为
11、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当时百家争鸣的平台,故C、D两项错误。6.(2019四川凉山一模)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答 案|A解 报 由材料“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 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 A 项正确;丧葬习俗产生儒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只是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儒学来源多
12、元化,故 D 项错误。7.(2019四川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答 案|A|解 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体现了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故 C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故 D 项错误。8
13、.(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韩 非 在 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答 案|c|解 析|韩非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故 A 项错误;“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故 B 项错误;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状况的描述,故 D 项错
14、误。9.韩非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D.突出依法治国答 案|c解 机 材料主要强调君主要善于用法,而不是熟悉法律,故 A 项错误;材料是要求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不是强调王与法律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说明韩非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而不是依靠人,这是对传统贵族政治的否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通过法律加强对官吏的管理,是君主维护统治的手段,不是依法治国,故 D 项错误。10.寓言 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
15、,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A.儒家C.道家B.法家D.墨家答 案|c解 板 材料中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的思想是仁、礼、德治、仁政等,故A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中央集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等,故B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等,与材料中的“不遵从自然”“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相吻合,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尚俭等,故D项错误。11.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
16、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 阔 而 不 懂 世 事 该 学 者 在 此 强 调 的 是,先秦儒学()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答 案 匕解 它“先王之道”是儒家所津津乐道的,不等于儒家主张复辟西周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儒家的“先王之道 和 三代”说教主要是就社会的政治构想而言的,不属于社会道德水平方面,故B项错误;题干认为“先王之道 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的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有学者
17、指出”“先王之道 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 迂阔而不懂世事 ,其出发点是学者,而学者对这一时期儒家的主张持否定态度,故D项错误。12.(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诊)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答 案|c解 析|材料反映出秦国通过文字传承了华夏文化,而秦国在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分封制,并未对西周制
18、度和文化坚守,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各国经济发展道路基本一致,所以并非经济发展导致文字的分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而只有秦国继承了商周文字,继续发展,这反映了秦国通过文字的继承传承了华夏文化,故C项正确;西周以来形成华夷之辨,居于东方的六国才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正宗,所以正体俗体之辨并非是华夷之辨的表征,故D项错误。命题角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 国H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
19、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 案|c解近口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而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故 C 项正确;西汉中期,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 B 项错误;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 D 项错误。2.(2019全国H1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
20、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 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 D 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故可排除A、B、C 三项。3.(
21、2016全 国 1 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 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 的 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 C解 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时代特征。本 题 应 从 尚书和 论语两部书的特点切入思考。尚书中“尚 即 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记载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论语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汉 代 尊 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代儒学植根于久远的
22、历史传统,故 选 C 项。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 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 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D 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L 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答 案|AI解 析I据材料“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可知,董仲舒此言的主要
23、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2.(2019广东百校联考)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答 案 匕解 析|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故B项错误;孔子地位“由凡圣而神圣”,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将儒家学说确立为
24、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3.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I答 案|BI解 析I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
25、。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董仲舒主张强化君权,汉武帝肯定董仲舒也正是因为这层利益,故C项错误;春秋大一统强调地方要服从中央,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4.(2019广东广州调研)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 汉书和 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B.汉书 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答 案|D解 正 题干不能反映司马迁对董仲舒的态度,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史书中对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考点 解析 习题 古代 中国 主流 思想 科技 文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