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用文档.doc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用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用文档.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方案:一、 常见证候要点 ( 一) 肾气亏虚证: 腰脊酸痛( 外伤性除外), 胫酸膝软和足跟痛, 耳鸣或耳聋, 心悸或气短, 发脱或齿摇, 夜尿频、 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 、 脉沉细弱。 ( 二) 痰瘀互结证: 头如裹, 胸闷, 呕吐痰涎, 胸痛( 刺痛、 痛有定处或拒按), 脉络瘀血, 皮下瘀斑, 肢体麻木或偏瘫, 口 淡食少. 舌胖苔腻脉滑, 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 脉涩。 ( 三) 肝火亢盛证: 眩晕, 头痛, 急躁易怒, 面红, 目 赤, 口 干, 口 苦, 便秘, 溲赤。舌红苔
2、黄, 脉弦数。 ( 四) 阴虚阳亢证: 腰酸, 膝软, 五心烦热, 心悸, 失眠, 耳鸣, 健忘. 舌红少苔, 脉弦细而数.二、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 眩晕 1.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 防止跌倒, 避免深低头、 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 避免声光刺激。 2。 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 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 头痛剧烈、 呕吐、视物模糊、 语言蹇涩、 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 要立即报告医师, 并做好抢救准备。 4.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 可选择神门、 肝、 脾、 肾、 降压
3、沟、 心、 交感等穴位。 5。 遵医嘱穴位按摩, 可选择百会、 风池、 上星、 头维、 太阳、 印堂等穴位, 每次 20 分钟,每晚睡前 1 次。 6. 中药泡足, 根据不同证型, 选用 相应中药制剂, 每日 1 次。 7。 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 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 每日 1次。 ( 二) 头痛 1. 观察头痛的性质、 持续时间、 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 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抬高床头, 改变体位时如起、 坐、 下床动作要缓慢, 必要时有人扶持。 4。 避免劳累、 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 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4、5。 遵医嘱穴位按摩, 常用穴位有太阳、 印堂、 风池、 百会等穴. 6.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 可选择内分泌、 神门、 皮质下、 交感、 降压沟等穴位.隔日 更换 1 次, 双耳交替. 7. 遵医嘱穴位贴敷: 贴敷两侧太阳穴。 8。 目 赤心烦、 头痛者, 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 三) 心悸气短 1. 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 进食、 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 观察患者心率、 心律、 血压、 呼吸、 神色、 汗出等变化。 3. 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 应有专人陪伴, 并给予心理安慰。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 ,
5、可选择心、 交感、 神门、 枕等穴位。 5。 遵医嘱穴位按摩: 可选择内关、 通里, 配穴取大陵、 心俞、 膻中、 劳宫、 照海等穴位。 ( 四) 呕吐痰涎 1. 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 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2. 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 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 以防止发生窒息, 可按揉双侧内关、 合谷、 足三里等穴, 以降血压止吐。 3. 呕吐甚者, 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 并可在服药前口 含鲜生姜片, 或服少量姜汁. 4. 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 以保持口 腔清洁。 5. 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 如生姜枇杷叶粥或生姜陈皮饮, 忌食生冷、 肥甘、
6、甜腻生痰之品. 三、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 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 ( 1) 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 1 2 小时左右, 肾气亏虚证中药宜温服, 肝火亢盛证宜凉服。 ( 2) 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 并采用少量频服. ( 3) 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 注射给药 ( 1) 静脉滴注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 并监测血压、 心电图、 肝肾功能等变化,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如出现头晕、 眼花、 恶心等应立即平卧。 ( 二) 五音疗法 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 如肝火亢盛者, 可给予有商调式音乐, 有良
7、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 如江河水 、 汉宫秋月 等; 如阴虚阳亢者, 可给予羽调的音乐,其柔和清润的特点可有助滋阴潜阳的作用, 如二泉映月 、 寒江残雪 等。 ( 三) 中药药枕: 将夏枯草、 菊花、 草决明和晚蚕砂匀量装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头部,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 以达到清肝明目 、 息风化痰之功效. ( 四) 特色技术 1。 中药泡洗( 详见附录 2)。 2。 穴位贴敷( 详见附录 2). 3。 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 ( 详见附录 2). 4。 穴位按摩( 详见附录 2)。 四、 健康指导 ( 一) 生活起居 1。 病室保持安静, 舒适, 空气新鲜, 光线不宜过强. 2。 眩晕轻者可适
8、当休息, 不宜过度疲劳。 眩晕急性发作时, 应卧床休息, 闭目 养神, 减 少头部晃动, 切勿摇动床架, 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 动作宜缓慢, 防止跌倒. 3. 为避免强光刺激, 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4. 指导患者自 我监测血压, 如实做好记录, 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5. 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 二) 饮食指导 1. 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 高维生素、 高钙、 低脂肪、 低胆固醇、 低盐饮食。 2。 肾气亏虚证: 饮食宜富营养, 如甲鱼, 淡菜, 银耳等, 忌食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 日常可以黑芝麻、 核桃肉捣烂加适当 蜂蜜调服。 3。 痰瘀互结证: 少食肥甘厚腻、 生冷
9、荤腥。 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 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 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 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 可配合食疗, 如荷叶粥等。 4. 肝火亢盛证: 饮食以清淡为 主, 宜食山 楂、 淡菜、 紫菜、 芹菜等, 禁食辛辣、 油腻及过咸之品. 5。 阴虚阳亢证: 饮食宜清淡和富于营养、 低盐,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如芹菜、 萝卜 、 海带、 雪梨等, 忌食辛辣烟酒、 动物内脏等. 可配合菊花泡水代茶饮. ( 三) 情志调理 1。 多与 患者沟通, 了 解其心理状态, 进行有效针对指导。 2。 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 讲明情绪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 指导患者学会自 我情绪控制。 3。
10、 眩晕较重, 心烦焦虑者, 减少探视人群, 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养空间, 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 分散心烦焦虑感. 4. 多与 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 增强患者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 四) 功能锻炼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 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选择舌操、 降压操等进行功能锻炼, 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进行功能锻炼( 详见附件)。 五、 护理难点 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依从性较差 解决思路: 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重视对眩晕患者的宣教, 普及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知识。 2. 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降压治疗是长期的, 而且是终身 的, 因为降压治疗只能控制血压,但
11、不能根治. 因此, 让患者了 解到规律服药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指导长期服用降压药者服从医师的安排, 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 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 讲解药膳饮食及调摄护理方面的知识。 5。 建立眩晕病患者信息系统, 对出院患者定期随访, 增强患者对高血压自 我管理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附件 1:降压操 1。 预备动作: 坐在椅子或沙发上, 姿势自 然端正, 正视前方两臂自 然下垂, 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 90 度角, 两足分开与肩 同宽, 全身肌肉放松, 呼吸均匀。 2. 按揉太阳穴: 顺时针旋转一周为 一拍, 约做 32 拍. 3. 按摩百会穴: 用手掌紧贴百会穴
12、旋转, 一周为一拍, 共做 32 拍。 4. 按揉风池穴: 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 顺时针旋转, 一周为一拍, 共做 32 拍。 5。 摩头清脑: 两手五指自 然分开, 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按摩, 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 约做 32 拍 。 6. 擦颈: 用左手掌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 再换右手擦左颈, 一次为一拍, 共做32 拍。 7。 揉曲 池穴: 按揉曲池穴, 先用右手再换左手, 旋转一周为一拍, 共做 32 拍。 8. 揉关宽胸: 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 先揉左手后揉右手, 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 32 拍。 9。 引 血下行: 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
13、穴, 旋一周为一拍, 共做 32 拍。 10. 扩胸调气: 两手放松下垂, 然后握空拳, 屈肘抬至肩 高, 向后扩胸, 最后放松还原。 附件 2: 舌操 1. 第一节伸舌运动: 舌向口 外缓慢用力伸出. 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垂直肌和部分舌外肌功能. 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 4 次. 2. 第二节卷舌运动: 舌尖抵上犬齿龈, 沿着硬腭用力向后卷舌。 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上纵肌和部分舌外肌功能. 八拍为一套动作, 共循环做 4 次。 3。 第三节顶腮运动: 舌尖用 力顶在左腮部, 主要锻炼左侧舌内肌群及其舌横肌和颊部各肌群等。 复位后同法锻炼右侧各肌群。 四拍为一套动作, 共循环做 8 次。
14、4。 第四节咬舌运动: 用上、 下齿轻咬舌面, 边咬边向外伸, 同法缩回口 内, 咬一下发一声“da。 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垂直肌, 部分舌外肌和口 轮匝肌等。 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 4 次。 5。 第五节弹舌运动: 舌尖抵至硬腭后快速在口 内上下弹动. 主要缎炼舌内肌群中的舌上下纵肌部分舌外肌。 四拍为一套动作, 共循环做 8 次。 附件 3: 眩晕康复操 姿势: 两脚分开与肩 同宽, 两臂自 然下垂, 全身放松, 两眼平视, 均匀呼吸, 站坐均可。 1. 双掌擦颈: 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 左右来回摩擦 100 次. 2. 左顾右盼: 头先向 左后向右转动 30 次, 幅度宜大, 以自
15、 觉酸胀为好。 3。 前后点头: 头先前再后, 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 30 次。 4。 旋臂舒颈: 双手置两侧肩 部, 掌心向下, 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 20 30 次, 再由前向后旋转 20 30 次。 5。 颈项争力: 两手紧贴大腿两侧, 两腿不动, 头转向左侧时, 上身旋向右侧, 头转向右侧时, 上身旋向左侧 10 次。 6. 摇头晃脑: 头向左一前一后旋转 5 次, 再反方向旋转 5 次. 7. 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 用力顶头颈, 头颈应向后用力, 相互抵抗 5 次。 8. 翘首望月 : 头用力左旋、 并尽量后仰, 眼看左上方 5 秒钟, 复原后, 再旋向右, 看右上方 5
16、 秒钟. 9. 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 掌心向上, 仰视手背 5 秒钟。 10. 放眼观景: 手收回胸前, 右手在外, 劳宫穴相叠, 虚按膻中, 眼看前方, 5 秒钟,收操。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21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一 诊断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诊断依据:1 眩晕为发作性
17、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 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1) 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
18、,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每次6g,每日三次(2)痰浊中阻: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治法:祛痰健脾。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
19、2克、大枣6克、甘草6克。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加南星12g,白附子9g,陈皮9g以祛风化痰;如痰多色黄或舌苔黄腻者,加竹沥15g,浙贝母9g,桑百皮15g,全瓜蒌20g以淸化痰热;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桃仁9g,红花9g,当归12g以活血通络;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g,夏枯草9g以清利头目.(3)瘀血内阻:症状: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祛淤生新。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
20、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等(4)肾精不足:症状: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中成药:健脑补肾丸(院内制剂),每次6g,每日三次。(5)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在活动后加重,神疲气
21、短,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胖,脉细或虚大。治法:益气养血健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人参15克(另煎兑人)、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三 眩晕特色疗法(1)反合谷穴针刺,对于眩晕伴有颈肩部酸痛不适的患者,反合谷穴针刺,留针20分钟,疗效突出。反合谷穴定位于合谷穴的对侧部位。(2)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首先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四 疗效评价 眩晕诊疗方案实施一年以来,我们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评价. (一) 对于不同的证型的眩晕,中医疗效存在
22、差别。 1 对于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内阻的实证,中药治疗效果较好,起效较快。初步统计,效果如下: 1。1对于眩晕症状的改善率达87以上; 1.2对缓解眩晕伴随症状(恶心、呕吐、汗出、失眠、焦虑等)有效率达到89以上。 1。3对改善眼震、共济失调等体征的有效率达到88以上.1。4对于TCD血流速度指标也有一定的改善,约在64左右。1.5治疗3天左右可以收到较明显的疗效.2 对于肾精不足及气血亏虚的虚证,中药治疗起效较慢。 2.1对于眩晕症状的改善率达87%以上; 2。2对缓解眩晕伴随症状(恶心、呕吐、汗出、失眠、焦虑等)有效率达到78以上。 2.3对改善眼震、共济失调等体征的有效率达到80以
23、上。2。4对于TCD血流速度指标也有一定的改善,约在60左右。2.5治疗710天左右可以收一定的疗效。(二) 眩晕证型归纳与调整 经过一年运行与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风痰上扰证在眩晕病人中占有较大比例,痰浊中阻可以归入风痰上扰证之中,故在2021年眩晕诊疗方案中加入风痰上扰证,取消痰浊中阻证型。五 难点分析(一)眩晕的鉴别诊断较为复杂,不同的疾病预后差别很大;(二)眩晕剧烈时,往往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给中药的口服带来一定的困难.(三)对于后循环梗死的眩晕病人,中药治疗效果欠佳。(四)眩晕是一种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对于中医中药能否有效的降低眩晕的复发率,目前尚无充分的依据.六解决思路:(一)对于眩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眩晕 中医 护理 方案 实用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