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发展.pptx(9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佛教在印度的兴衰第一节原始佛教时期第二节部派佛教时期第三节大小乘佛教的分裂第四节密教时期第五节佛教在印度兴衰的原因第一节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圆寂后释迦牟尼圆寂后100-200100-200年,佛教发展迅速的原年,佛教发展迅速的原因:因:1 1、早期佛教的教义能够符合不同阶层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早期佛教的教义能够符合不同阶层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刹帝利种姓原意借用佛教与婆罗门贵族分庭抗礼;刹帝利种姓原意借用佛教与婆罗门贵族分庭抗礼;普通民众借着佛教所指出的摆脱人生之苦的途径,找 普通民众借着佛教所指出的摆脱人生之苦的途径,找到了精神寄托;到了精神寄托;首陀罗种姓在佛教僧团中得到了一视同仁的待遇
2、。首陀罗种姓在佛教僧团中得到了一视同仁的待遇。2 2、礼仪简化朴实。传道语言民族化。、礼仪简化朴实。传道语言民族化。佛教不行糜费的献祭仪式,没有种种繁缛的礼节。佛教不行糜费的献祭仪式,没有种种繁缛的礼节。佛祖及其弟子们用口语说法布道(婆罗站教用吠陀雅 佛祖及其弟子们用口语说法布道(婆罗站教用吠陀雅语),使一般民众容易接受。语),使一般民众容易接受。3 3、佛教僧团体制完备,戒律严谨,受到信众欢迎和信任。、佛教僧团体制完备,戒律严谨,受到信众欢迎和信任。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公元前43世纪,佛教在孔雀王朝(特别是阿育王统治)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公元13世纪,贵霜王朝入主中亚,以佛教作为国家的统一精神支
3、柱。佛经的结集(合诵、诵经,编纂sangiti)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第二次结集:七百结集。第三次结集:1000比丘。第四次结集:500比丘结集。南传上座部结集:第五次结集第五次结集第六次结集第六次结集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佛陀灭后不久,由释迦弟子摩诃迦叶主持,由“多闻第一”阿难主诵。在王舍城外七叶窟(七叶岩)上。此次结集由参与者诵出了“经”“律”二藏,即佛经和戒律。相传有500比丘参加,史称五百结集。第二次结集:七百结集佛灭百年后,由于僧团中关于戒律问题持有不同意见的两派发生了争论,佛门弟子遂组织了这次结集。这次结集共集合了700人,在毗舍离城由耶舍长老主持,称为七百结集或称毗舍离结集。此次结
4、集对经律作了重新修订。其后,佛教僧团发生了分裂。反对派形成大众部,与长老派(上座部)形成对恃局面。从此进入部派佛教时期。第三次结集:公元前3世纪,即佛陀死后235年。当时,阿育王在位,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亲自出面干预佛教僧团的内部争论,在华氏城召集了1000比丘参加诵经大会。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主持,整理了经律论三藏。从此古代佛经定型。这次结集还编了一部记载其过程和主要内容的书,曰论事。其后,派出一批比丘到恒河流域以外地区及古印度境内弘布佛教。第四次结集:大小乘分化大月氏贵霜王朝第二代王迦腻色迦王(Kaniska.,约公元78-120年)统治时期,在胁尊比
5、丘建议下,迦腻色迦王召集了500比丘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结集。据说此次结集的上座主持者为世友(Vasunitra)。结集期间注释了三藏,共30万颂,960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牒,镂写经文,用石函缄封,藏于塔中。第五次结集:发生于1858年的缅甸,由缅甸贡榜王朝明顿王主持,有2000多名上座僧人在首都曼德勒举行。这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对巴利文经典原文进行校勘考订,历时5个月完成,将佛经全文铭刻于729块方形石板上,竖立在曼德勒的一座寺院里。全部碑文现存曼德勒城。第六次结集六次结集仍然是在缅甸,于1954-1956年,由缅甸联邦政府为纪念释迦牟尼逝世2500年而发起。结集地点在仰光北郊
6、五里处一座山冈上,参加者有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各南传上座部的比丘2500人。这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校勘的经文为依据,并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各种巴利文版本,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了严密的核校,完成了目前最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经。第二节部派佛教时期(前4 世纪-前1 世纪)1、佛教分裂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历史原因 社会原因社会原因 宗教原因宗教原因 佛教内部组织的松散佛教内部组织的松散 2、教义上的争论和分歧十事十事大天大天历史原因 历史原因:王朝兴衰和佛教本身的变化 历史原因:王朝兴衰和佛教本身的变化 波斯的大流士(前 波斯的大流士(前521-521-前 前466 466年)侵入印度河流域
7、,建立了对印度河 年)侵入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对印度河流域三个洲的统治(犍陀罗、马卡伊 流域三个洲的统治(犍陀罗、马卡伊-巴基斯坦俾路支一带、信度什 巴基斯坦俾路支一带、信度什-印度河一带),直至公元前 印度河一带),直至公元前330 330年。留下了波斯文化的深刻影响。年。留下了波斯文化的深刻影响。亚历山大的不败之师入主印度河流域,旁遮普地方出现了希腊化文化 亚历山大的不败之师入主印度河流域,旁遮普地方出现了希腊化文化的氛围。的氛围。公元前 公元前325 325年,亚历山大撤兵后,出身于首陀罗种姓的旃陀罗笈多 年,亚历山大撤兵后,出身于首陀罗种姓的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建立了孔雀王朝(前(月护王
8、)建立了孔雀王朝(前324-324-前 前187 187年),在阿育王时期(前 年),在阿育王时期(前269-269-前 前236238 236238年)发展为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大帝国。阿育王他以法 年)发展为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大帝国。阿育王他以法治国,大力提倡宗教自由,晚年接受了佛教,并大力促进了佛教的发 治国,大力提倡宗教自由,晚年接受了佛教,并大力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展。孔雀王朝衰微后,印度处于若干小国的统治下,其中北方最强大 孔雀王朝衰微后,印度处于若干小国的统治下,其中北方最强大 的 的巽伽王朝(前 巽伽王朝(前187-187-前 前75 75年),居恒河中下游地区。巽伽王朝实行排佛 年)
9、,居恒河中下游地区。巽伽王朝实行排佛政策,佛教徒被迫向北方、南方迁徙,于公元前 政策,佛教徒被迫向北方、南方迁徙,于公元前75 75年前后分成南北两 年前后分成南北两大支系。大支系。北传佛教走出印度次大陆;南传佛教则经由海路和陆路达到斯里兰卡,北传佛教走出印度次大陆;南传佛教则经由海路和陆路达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及中南半岛,及至马来西亚。在当地民风、民俗和传统文 泰国、缅甸及中南半岛,及至马来西亚。在当地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佛教内容日益丰富,出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化的影响下,佛教内容日益丰富,出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由于印度各地区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经济、政治
10、上差异极大,民族风习、宗教、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加之固有的等级制度和变化着的阶级关系,加深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宗教原因宗教原因:宗教原因:佛陀思想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直到第四次结集 佛陀思想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直到第四次结集(大月氏贵霜王朝)时期,佛经才有了文字本。因此,(大月氏贵霜王朝)时期,佛经才有了文字本。因此,对于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各家、各派不可避免要做出 对于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各家、各派不可避免要做出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传说中的佛陀与其堂弟提婆达多的矛盾,使这种分歧 传说中的佛陀与其堂弟提婆达多的矛盾,使这种分歧带上了某种传奇色彩。带上了某种传奇色彩。佛教教义带有厌生、遁
11、世的因素,对社会生活往往有 佛教教义带有厌生、遁世的因素,对社会生活往往有消极作用,难免受到统治者非难。佛教对人生的基本 消极作用,难免受到统治者非难。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也逻辑地要求对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宗教问题 判断,也逻辑地要求对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宗教问题不断做出新的解释,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要。不断做出新的解释,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要。佛教内部组织的松散 组织的松散:组织的松散:佛教强调清贫、离欲、四方度化各界人士,佛教强调清贫、离欲、四方度化各界人士,教僧团组织比较松散。只要奉佛陀为当然权威外,发誓皈 教僧团组织比较松散。只要奉佛陀为当然权威外,发誓皈依佛法僧三宝就可成为教徒,出家和
12、在家弟子并没有严格 依佛法僧三宝就可成为教徒,出家和在家弟子并没有严格的组织体系,也没有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建立实体性 的组织体系,也没有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建立实体性的权力机构。各地的僧侣们之间没有相互的隶属关系,只 的权力机构。各地的僧侣们之间没有相互的隶属关系,只要僧团达到 要僧团达到10 10人以上,就有权接受新的成员,独立活动。人以上,就有权接受新的成员,独立活动。印度历史上政治的分散性 印度历史上政治的分散性:印度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从:印度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在佛陀创教之前和之后相当长的时期 来没有完全统一过,在佛陀创教之前和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度社会是
13、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既使后来出现过 内,印度社会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既使后来出现过几个较大的帝国,也基本限于印度北部。显然,佛教在印 几个较大的帝国,也基本限于印度北部。显然,佛教在印度的命运是同这个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度的命运是同这个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事”的争论 以东方跋耆族为代表的比丘对 以东方跋耆族为代表的比丘对传统的佛教戒律提出了新的见 传统的佛教戒律提出了新的见解,被简称为 解,被简称为“十事 十事”:角盐净(可用角器盛盐);角盐净(可用角器盛盐);二指净(中午太阳偏西二指时 二指净(中午太阳偏西二指时仍可进食);仍可进食);他聚落净(午饭后走到其他聚 他聚落
14、净(午饭后走到其他聚落仍可随当地时间就餐);落仍可随当地时间就餐);住处净(比丘可以在自己的隹 住处净(比丘可以在自己的隹处举行布萨等佛事,不必拘泥 处举行布萨等佛事,不必拘泥于地点);于地点);赞同净(僧团中部分人可以先 赞同净(僧团中部分人可以先行做一些重大决定,然后再征 行做一些重大决定,然后再征求意见);求意见);所习净(按照惯律行事不违规);所习净(按照惯律行事不违规);不搅乱净(可以喝未经搅动的 不搅乱净(可以喝未经搅动的牛乳);牛乳);饮闍楼伽净(僧人允许饮用未 饮闍楼伽净(僧人允许饮用未经发酵的棕榈酒);经发酵的棕榈酒);无缘坐具净(可用随意大小的 无缘坐具净(可用随意大小的坐
15、具);坐具);金银净(可接受金银的施舍)。金银净(可接受金银的施舍)。这些主张在传统佛教中是不许可 这些主张在传统佛教中是不许可的。于是,一切争论之后,反 的。于是,一切争论之后,反对 对“十事 十事”的长老,形成了上 的长老,形成了上座部,而拥护 座部,而拥护“十事 十事”的下层 的下层比丘形成了大众部 比丘形成了大众部关于大天和修行果位 北传大众部的记载与南传佛教记载不同。他们强调部派的分裂是由于 北传大众部的记载与南传佛教记载不同。他们强调部派的分裂是由于有个叫大天的比丘出家前犯下了杀父母、杀僧的大罪,出家后提出新 有个叫大天的比丘出家前犯下了杀父母、杀僧的大罪,出家后提出新的教义见解,
16、认为原始佛教以修行至 的教义见解,认为原始佛教以修行至“阿罗汉 阿罗汉”的层次是不对的。的层次是不对的。阿罗汉并没有达到灰身灭智,不是最高果位 阿罗汉并没有达到灰身灭智,不是最高果位1 1。因阿罗汉仍保有人间。因阿罗汉仍保有人间情欲苦恼,并有本能 情欲苦恼,并有本能 生理上的 生理上的五事:五事:有正常人的情欲和生理机能 有正常人的情欲和生理机能-大小便、涕唾、会受女色诱惑等;大小便、涕唾、会受女色诱惑等;有无知之处,对于自己达到哪一个层次并不理解;有无知之处,对于自己达到哪一个层次并不理解;对四谛等教理的认识仍有不足,在判断真理是非时还会犹豫不决;对四谛等教理的认识仍有不足,在判断真理是非时
17、还会犹豫不决;对自己的修行果位还不能证知,还须他人指点;对自己的修行果位还不能证知,还须他人指点;还有痛苦,有时也会叹一声 还有痛苦,有时也会叹一声“苦哉 苦哉”。于是导致分裂。其中支持大天。于是导致分裂。其中支持大天的一派成为 的一派成为“大众部 大众部”,反对的一派成为,反对的一派成为“上座部 上座部”。1 1 所谓的修行果位的争论,即,对于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的争论。佛祖之后的比丘们 所谓的修行果位的争论,即,对于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的争论。佛祖之后的比丘们认为,凡人达不到佛祖所修行的层次,即进入 认为,凡人达不到佛祖所修行的层次,即进入“无余涅 无余涅 槃 槃”,而只能达到,而只能达到“阿
18、罗汉 阿罗汉”一级,也称 一级,也称“无极果 无极果”,即修行者能达到尽断三界见、修二惑。其意义是,杀贼灭,即修行者能达到尽断三界见、修二惑。其意义是,杀贼灭一切烦恼;应供受天人供养;不生不再进入生死轮回。大天一派比丘则提出了不 一切烦恼;应供受天人供养;不生不再进入生死轮回。大天一派比丘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阿罗汉仍有无知、无明,还未断绝烦恼,他们还有本能的生理欲望 同的看法,认为,阿罗汉仍有无知、无明,还未断绝烦恼,他们还有本能的生理欲望(五事)。这次论争的结果是教派的分裂,反对大天的一派形成上座部,大天一派形(五事)。这次论争的结果是教派的分裂,反对大天的一派形成上座部,大天一派形成
19、大众部。成大众部。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系统的重要分歧 佛陀观。世界观。轮回的载体。解脱的途径。佛陀观:是人还是神 大众部系统认为释迦牟尼生来非凡,威力无边,无生灭变化,他讲的每字每句都是佛法。在大众系中,佛陀之处胎、降生、成道等都与常人不同,完全被神化了;上座部则认为,作为教主的释迦是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圣贤,但仍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其他生前也有常人的烦恼,他讲的话并不一定都是佛法。世界观:“法有”或“法空”法即 法即“达磨 达磨”(Dharma Dharma),指佛法。通常它有两种含意,一是指),指佛法。通常它有两种含意,一是指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过去的、现
20、在 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二是特指某事物和现象,如色法、心法。强调法有还是 的和未来的。二是特指某事物和现象,如色法、心法。强调法有还是法空,是宇宙观的问题。法空,是宇宙观的问题。上座部通常认为 上座部通常认为“法有 法有”,承认精神,物质现象是实在的,特别,承认精神,物质现象是实在的,特别是最有势力的说一切有部,认为 是最有势力的说一切有部,认为“三世实有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法体恒有”,肯,肯定五蕴及由它们组成的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把它们分成 定五蕴及由它们组成的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把它们分成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
21、相应心法)和无为法两大体系。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心法)和无为法两大体系。所谓 所谓“有为法 有为法”是有生灭变化的;而 是有生灭变化的;而“无为法 无为法”则是永恒不变的 则是永恒不变的(如(如“涅 涅 槃 槃”的境界)。的境界)。大众派则讲 大众派则讲“法空 法空”。只承认现在实有,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没。只承认现在实有,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没有实体的,一切皆虚假不实,都不过是些由人们方便施设的 有实体的,一切皆虚假不实,都不过是些由人们方便施设的“假 假名 名”,只有出世间的,只有出世间的“道及道果 道及道果”是真实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为 是真实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为大乘思想的主要来
22、源。大乘思想的主要来源。轮回的载体有“我”或无“我”轮回是否有物质的载体 轮回是否有物质的载体“我 我”。婆罗门教中,我有两种含。婆罗门教中,我有两种含意,一是小我,指人的诸器官或生命活动的主体;大我是 意,一是小我,指人的诸器官或生命活动的主体;大我是世界一切现象,原始佛教主张 世界一切现象,原始佛教主张“无我 无我”,但又与业报轮回,但又与业报轮回说相矛盾,即无法确定转世轮回的载体。于是,部派佛教 说相矛盾,即无法确定转世轮回的载体。于是,部派佛教提出了 提出了“我 我”的替代者,如上座部系统的犊子部提出,的替代者,如上座部系统的犊子部提出,“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即是我,它是实在的东西(谛
23、义),是可以实 即是我,它是实在的东西(谛义),是可以实证的(胜义);如果不承认 证的(胜义);如果不承认“我 我”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活 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记忆作用和善恶行为所引起的结果,乃至轮回解脱都 动、记忆作用和善恶行为所引起的结果,乃至轮回解脱都需要有一个主体。此外,经量部主张有 需要有一个主体。此外,经量部主张有“一味蕴 一味蕴”,说一,说一切有部主张 切有部主张“世俗补特伽罗(或 世俗补特伽罗(或 假我 假我)”,化地部的,化地部的“穷生死蕴 穷生死蕴”,大众部的,大众部的“根本识 根本识”等,都可以看作是 等,都可以看作是“灵魂 灵魂”的变体 的变体。解脱的途径:“心净”还
24、是“不净”原始佛教是反对 原始佛教是反对“心性本净 心性本净”说的,杂阿含经卷三提 说的,杂阿含经卷三提到佛陀将主张 到佛陀将主张“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无因无缘,众生清净”的观点斥为 的观点斥为“邪见 邪见”。大众部系统虽也强调:大众部系统虽也强调:“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说为不净”,但这里不是指心性本来就净,而是认为众生,但这里不是指心性本来就净,而是认为众生有内在的解脱的根据,只是由于后天的情欲才使它受到污 有内在的解脱的根据,只是由于后天的情欲才使它受到污染。因此,实际上强调原来的心被污染而成为 染。因此,实际上强调原来的心被污染而成为“染
25、心 染心”,须经过修行,去掉烦恼,显示净心。而且,一旦达到 须经过修行,去掉烦恼,显示净心。而且,一旦达到“净 净”界,就不可能倒退。界,就不可能倒退。而上座部系统则强调 而上座部系统则强调“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第三节大乘佛教1、大乘佛教的产生 2、大乘和小乘教义的区别、大乘佛教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经典、大乘佛教的产生 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环境北印度的分裂:巽伽王朝、甘婆王朝、案达罗北印度的分裂:巽伽王朝、甘婆王朝、案达罗王朝王朝贵霜帝国的兴起贵霜帝国的兴起笈多王朝的短暂统一(世纪初)笈多王朝的短暂统一(世纪初)社会阶层的变化闍提制取代种姓制 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大乘佛教的主张“众生皆有佛性”。“菩萨行”教义,积极宣传大慈大悲、仁爱利他的。中国佛典的著名的四大菩萨(文殊中国佛典的著名的四大菩萨(文殊大智;普大智;普贤贤大行;观音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悲;地藏大愿),就突大愿),就突出了这种普度世间众生的宗旨出了这种普度世间众生的宗旨“大乘”梵 文音为“摩诃衍那”意为大的乘载。贬称上座部为“小乘”。大乘与小乘教义的分歧宗教世界观方面:“我法皆空”,与“我空法有”在佛陀观方面:把佛陀神格化,偶像化。强调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后者承认佛陀是圣贤、先哲。修行目标方面:普度众生,与修得阿罗汉果。修行方法:戒、定、慧、四度、六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