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pptx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pptx(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一鸣20050427 1引言一、我国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二、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我国都市经济圈发展问题四、新阶段推进西部开发的几个问题20050427 2引 言区域发展问题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1、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大,地区问题和地区政策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中应具有重要地位2、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资源垂直集中配置,较少考虑地方利益,因而基本没有相对独立的地区政策体系。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地区发展战略和地区政策的重要性开
2、始显现。20050427 3 4、中国地区政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利益关系调整问题,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政策体系。20050427 4一、我国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20050427 5在改革开放以前,地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其他政治经济政策,缺乏独立的政策目标和内涵;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的地区政策更多地从属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90年代中期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体目标,也由于以地区差距问题为代表的区域问题的显现和受到广泛关注,决策层开始关注解决区际公平问题,地区政策开始有了较为独立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内涵。20050427 6 中国建国后地区
3、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1、第一阶段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初期70年代末)地区政策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开发内陆地区的需要,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调动资源的能力,地区政策重点投资和开发建设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重视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均衡战略”主导下的地区政策。20050427 7“一五”时期“156项”建设项目和内陆地区开发(19531957年)“一五”计划明确指出:为了改变原料地区分布不合理状况,必须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一五”进行了以苏联援助的“156项”、以及国内自行建设的694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项目布局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按沿海和内地划分,“156
4、”项中内地占4/5,694项中内地占2/3。分大区看,东北地区位居榜首,占37.3,西北地区次之,占22。20050427 8“一五”时期,在项目设置上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兴建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基地,对加速内陆地区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项目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集中调动资源建设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地原有工业基础,生产要素主要与区外循环,这种模式决定了内地工业化是以先进技术与落后工业基础的二元组合为起点的。20050427 9“二五”时期(19581962年)地区工业体系建设 1959年6月,中央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协作区工作的决定,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
5、、西南、西北等七个协作区。要求各区尽快分别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进而提出,许多省,只要有条件,都应建立比较独立的但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20050427 10“三五”至“四五”前期(19661972年)的三线建设“三五”时期,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形势的变化,中央政府作出了全国按一、二、三线进行战略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大后方的决定,从而形成我国工业建设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三线地区占全国投资比重高达52.7。形成了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科研生产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促进了内陆地区开发。但是,由于三线建设是从政治需要
6、出发,靠行政手段调整,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付出了高昂的成本。20050427 1 1“四五”后期至“五五”时期再次向沿海地区转移(19731980)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我国对外关系开始改善。73年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增加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计划。到1978年,两次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外汇约200亿美元,国内配套工程300多亿元。大部分项目布局在沿海和长江沿岸,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投资效益明显提高。20050427 12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地区经济组织和运行的基本特点是:(1)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按指令性计划的垂直集中管理,以各行业的合理布局为主要依据,较少考虑地方
7、利益。(2)在组织方式上,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通过中央财政的统收统支和生产要素的统一调配。(3)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主要依据自然资源优势,较少考虑市场潜力和经济科技资源的调动能力。(4)在地区发展上,国家强调各地区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生产要素力求区内平衡,各区域经济联系薄弱,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是微乎其微。20050427 13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地区政策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发生过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保障了中国工业化由沿海向内陆地区不断拓展,保持了各大区域大致均衡发展,区域间经济摩擦较少。但是,这种组织方式带来许多不可克服的弊病,经济效率低下,市场发育缓慢。虽然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在
8、内地建设了一大批工业项目,但因其与当地的经济脱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地发展落后的局面,而且由于沿海地区投入少,原有的经济技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和运行效率的提高。20050427 142、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地区政策的转变这个时期,我国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即“六五(19811985)”、“七五(19861990)”和“八五(19911995)”计划。从“六五”计划开始,区域发展上以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为重点,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向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投资和政策倾斜,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推进展开经济布局,这个阶段是“非均衡战略
9、”主导下的地区政策。20050427 15 中央从发展全局出发,对发展战略和地区政策作了调整,确立了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思想,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从以往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六五”计划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七五”计划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放西部的准备”。“八五”计划提出要“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但总体上还是沿袭了“六
10、五”以来的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20050427 16 1987年底,国家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沿海地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拥有30万平方公里,2亿人口的沿海开放地带,国家在进出口权限、外汇留成、地方税利上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促进沿海地区率先走向国际市场。进入90年代,国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范围,实施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延伸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50427 17表1 各五年计划时期东、中、西部基本建设投资比
11、重5357“一五”5862“二五”6365“调整”6670“三五”7175“四五”7680“五五”8185“六五”8690“七五”9195“八五”东部 36.9 38.4 34.9 26.9 35.5 42.2 47.7 51.7 54.2中部 28.8 34.0 32.7 29.8 29.9 30.1 29.3 24.4 23.5西部 18.0 22.0 25.6 34.0 24.5 19.9 17.2 15.8 14.7向东部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 在投资的地区配置上,从“六五”计划开始,国家投资大幅度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见表1。20050427 18 有利于发达地区的财政包干政策。从80年代
12、开始,实行地方财政包干政策,使地方财政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大增强: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由1981年的45.05上升到1991年的70.76;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81年的73.54上升到1993年的77.98,1994年我国进行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回落到1995年的47.8。财政体制改革增强了地方的积累能力,提高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了以地方利益为核心的增长机制。20050427 19 对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扶持政策。国家设立了“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1984年开始实施“以工代赈”计划,扶持贫困地区建设水、电、路和农业基础设施,1994年国家实施“八
13、七”扶贫攻坚计划,用七年时间解决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从1996年起,国家建立了扶贫专项资金。20050427 20 这一时期区域政策变化的核心内容是从过去强调平衡发展,重点发展内陆地区,转变到按三大地带序列,即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国家投资重点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并且以沿海地区为战略重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各地方随着计划、财政、信贷、外贸、投资等权限的扩大,以及预算外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等渠道的增加,投资能力明显增强。投资体制的变化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自主发展经济,以实现地方利益的现实途径。20050427 21 3、第三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重
14、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区政策框架“九五”时期,我国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20050427 22在地区政策上,“九五”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a)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c)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d)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e)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f)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
15、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20050427 23这次地区政策调整,显示出以调控地区差距为核心的地区政策目标和政策内涵,对重塑地区政策框架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进入21世纪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050427 24二、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0050427 251、中国地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1)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集中,空间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地区主导地位强化 20050427 26 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9.8提高到1990年的52.6、2000年的59.4和2003年的60左右;其次,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地区,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特
16、别是都市经济区集中,以沿海地区为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人口占12,但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0。沿海地区比重提高、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度提高。20050427 271991-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及人口占全国比重%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GDP占全国比例人口占全国比例GDP占全国比例人口占全国比例GDP占全国比例人口占全国比例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59.3%59.7%60.1%60.0%59.5%59.9%59.8%60.2%60.7%61.3%
17、61.4%61.7%62.2%40.9%40.8%40.8%40.7%40.8%40.7%41.8%41.7%41.7%42.2%42.1%42.1%42.2%25.4%25.2%25.3%25.6%26.3%27.4%27.6%27.1%26.7%26.4%26.3%26.0%25.6%35.3%35.3%35.4%35.4%35.3%35.3%36.2%36.2%36.2%35.8%35.8%35.7%35.7%15.3%15.1%14.6%14.4%14.2%12.7%12.6%12.7%12.5%12.3%12.3%12.2%12.1%23.8%23.8%23.9%23.9%23.9%
18、24.0%22.0%22.1%22.1%22.0%22.1%22.1%22.1%20050427 28 通过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特点:1)过去10多年中,不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地区经济和居民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相互间绝对数字差距的扩大,不是由于某些地区发展的停滞,而主要是受经济发展基数差距过大的影响,当然也受到增长速度差距的影响。20050427 29 2)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呈扩大之势,进入90年代以后,相对差距还在扩大,绝对差距扩大速度加快,说明经济增长更趋不平衡,集中度越来越高,增速快的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050427 30
19、 经济差距:三大地带人均GDP差距 单位:倍 地带差距年份东部相当于中部的 东部相当于西部的1980年 1.53 1.801990年 1.62与80年代相比扩大了5.90%1.90与80年代相比扩大了5.6%2002年 2.08与90年代相比扩大了28.4%2.63与90年代相比扩大了38.4%20050427 31 3)三大地带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小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生活水平扩大的速率大于发展水平扩大的速率,这是影响人们对差距扩大的直接感受和心理平衡的最主要因素。4)三大地带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大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这表明农村差距是三大地带差距的主要方面。20050427 32 5
20、)三大地带差距变动与经济形势和经济周期变动有关,表现为经济高涨时期,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迅速拉大;经济紧缩时期,差距扩大的趋势减缓甚至缩小。因此,缩小地区差距,第一步应缩小增长速度的差距,第二步应缩小地区间绝对数字差距扩大的幅度,第三步争取缩小地区间绝对数字的差距。20050427 33(2)生产要素向城市和都市圈集中,改变了中国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在市场推动下,生产要素向城市和都市圈集中,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产业区,改变了中国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大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部分形成。目前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具备了大都市连绵区的雏形,并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地区。2005042
21、7 34(3)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形成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大规模流动20050427 35(4)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大规模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形成了沿海和内陆地区新的二元结构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主要载体,经济联系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沿海三大经济圈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0左右,内陆地区经济联系仍主要在国内市场。沿海与内陆因参与全球化程度差异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FDI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约占8890,而西部地区占35。20050427 3620050427 3720050427 3820050427 39(5)经济活动高密
22、度集聚加剧了环境压力,导致部分地区资源供给紧张和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总是趋向于集中在少数城市密集区域,这是经济效率使然。但也有一个限度,其拐点就是经济效率提高与生态效率损失的平衡点。超出自然环境容量的经济活动,带来的产出就不仅是GDP,也有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恶化。20050427 402、中国地区发展战略和地区政策调整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和2003年启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在改革开放20年后东部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在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扩大的背景下,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沿海开放和中西部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国的两个大局,把发展重点放到沿海是
23、一个大局,沿海发展和富裕起来之后,转过来开发中西部是另一个大局,全国都要服从这两个大局。20050427 41 地区发展战略和地区政策调整的目标: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地区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地区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间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20050427 42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1)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西部地区新优势(2)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东部地区经济振兴(3)加快中部地区开发开放,发挥中部地区的
24、综合优势(4)培育东部地区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5)强化规划、规范和引导,促进区域经济联合(6)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7)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中西部经济互动发展20050427 43政策建议(1)清除阻碍区域经济整合的市场障碍(2)在市场机制机场上发展产业分工关系(3)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4)加强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5)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6)建立地区共同发展基金(7)建立地区间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8)对欠发达地区的特别援助20050427 44三、我国都市经济圈发展问题20050427 45 大都市圈国际上有多种定义
25、,通常是指通勤半径为50公里,通达时间约1小时的大都市外围区域。由若干大都市圈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我们通常称为大都市经济圈,或大都市连绵区。在这个高密度的城市空间,是生产和服务的集聚地,大运量的高速通道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城市间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是大都市带集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更一般意义讲,我们也可以将大都市带统称为大都市圈。20050427 46都市经济圈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也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我国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强化了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特别是向沿海都市连绵区集中的趋势,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经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