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要点29575.doc
《医学专题—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要点2957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要点29575.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要点胡玉有2014级临床本科6班1425100250摘要:心肺脑复苏作为“起死回生”的救命之术,一直是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随着医疗技术和理念的提高、经过历时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心肺脑复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在简要回顾心肺脑复苏的发展史的基础上,从生存链、PCR程序、电击除颤的应用、心肺复苏药物应用及脑复苏几个方面综述当前心肺脑复苏的主要研究进展。引言: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恢复濒死病人的心跳、呼吸和大脑的功能,进而挽救生命,故又称为复苏学(resuscitatio
2、n medicine)。CPCR是急诊急救医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认为,心肺脑复苏水平代表了急诊急救医学水平,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水平。CPCR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是急诊急救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的核心部份。现就该领域的一些新进展概述如下。1.心肺复苏发展史心肺复苏历史悠久。在我国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中已对缢死复苏方法进行详尽描述:“救自缢死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这是目前世界最早的心肺复苏术的初始记录1。上个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1956年ZOLL应用电
3、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1960年Kouvenhoven等报告了14例经胸外按压而存活的病例,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闭式胸部心脏按压”,从此胸外心脏按压被推广应用于临床2。1962年,safar将心肺复苏分成3期,并按英文字母顺序从A-I,分成9步,加以程序化。1966年,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对心肺复苏技术加以标准化,并于1980、1986、1992年多次修订再版。1955年,天津医学院王源艇率先报道胸外心脏按压成功。李宗浩在1987年出版的冠心病急救与监护一书中,明确提出胸外按压部位应在胸骨下1/2
4、,反映了我国在心肺复苏技术上的贡献及研究成果。1985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过去的CPR标准进行了评价和修改,鉴于脑复苏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了脑复苏的概念,从而诞生了心肺脑复苏3。至此,心肺脑复苏发展基本成熟。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首部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年修订再版;2010发布新指南,进一步规范了心肺复苏流程;2015年发布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对重点项目进行了更新,极大地推动了心肺复苏的发展。2.生存链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由4环构成,第一环称作EMS(早期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第二环是早期CPR
5、复苏,第三环是早期的心脏除颤,第四环是早期的高级生命支持4。2010年AHA CPR指南“生存链”环节增至5环: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CPR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10版更加突出了心肺复苏的质量的作用,以及强调了综合治疗在自主循环改善、恢复后对患者的重要性。2015年AHA CPR指南对生存链进行划分,分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与院内心脏骤停(in-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两条生存链。把在院内与院外出现心脏
6、骤停的患者区分开来,确定患者获得救治的不同途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AHA建议施救者不需要离开患者,只需要用手机通知紧急反应系统(如120急救中心),然后便可实时开始CPR。,院内心跳骤停的急救是否成功,依赖于能否有效监测及预防心跳骤停的发生。所以,AHA建议在院内建立快速反应小组或医疗紧急小组来预防心跳骤停。3.CPR程序2010 AHA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更改为“CAB”。强调高质量的CPR,成人胸外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成人胸骨按下至少5cm;强调尽可能减少按压的间断。任何不必要的按压中断均可降低CPR的有效性。在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
7、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将使ROSC明显降低,则会降低存活率5。另有研究显示,正确的实施胸部按压能为脑等重要器官提供血供,为此后电除颤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胸外按压放在首位,能够鼓励更多施救者实施心肺复苏,提高CPR抢救成功率。2015版继续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但对按压频率建议为100至120次/分钟,对按压幅度在至少5厘米基础上加上了上限不超过6厘米减少按压深度过大导致的损伤。4.心脏电除颤技术的应用电除颤是在短时间内给心肌高能电脉冲,使所有可兴奋心肌去极化,并延长心肌不应期,中断折返环,并重建电同步性终止折返,从而使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中具有最高自律性的窦房结得以重新控制整个心脏活动,恢
8、复窦性心律6。据研究,在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中约81为室颤7。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电除颤时间的早晚与患者的生存率呈正相关,Deniz等认为,在心脏骤停后1min内的电除颤,生存率可达70%左右,而在5min后,生存率只有50%,在7min后下降至30%,12min后降有30%,911min的生存率为10%,12min后为2%5%。如15min后实施,则抢救几乎不能成功8。1996年双相波技术首次运用于临床9,1992年AHA曾制定连续3次电击是基于单相波除颤,双相波应用改变了除颤的效率。单相波除颤的建议剂量为360J,双相波可选择制造商为对应波形所推荐的120200J,或使用默认的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专题 心肺脑 复苏 研究进展 要点 2957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