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治伤寒勿忘脾胃3666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治伤寒勿忘脾胃36668.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治伤寒勿忘脾胃中医素来十分重视脾胃,有“脾胃为先天之本”之说。特别是我国金代医家李杲,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在临床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因而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临床学专著,确立了外感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并且一直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张仲景虽然没有像李杲那样大声疾呼脾胃的重要,但从伤寒杂病论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到,不论是辩证、立法、选方、用药以及药物服法,仲景处处都是非常重视脾胃。例如在伤寒论一百九十条中,张仲景就根据脾胃功能的状况“能食”与“不能食”区分阳明中风、中寒;在二百零九条下法辩证中有“但初头硬,后必便溏,不可攻之”,八十一条又
2、指出“凡服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这说明脾胃功能的状况不仅是仲景辩证的指针之一,而且是他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药物的服用方面,仲景则更是细心,他强调桂枝汤,药后啜粥,五苓散、三物白散以白饮和服,以及白虎汤中用粳米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仲景的伤寒病治疗中重视脾胃的思想。伤寒是风寒之邪外袭机体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寒之邪致病首犯肺卫,一般首先表现为肺卫症状,除寒邪直中脾胃外,一般不直接伤及脾胃。那为什么在伤寒的辩证和治疗中要重视脾胃呢?一、虽然风寒首犯肺卫,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脾胃的功能,伤寒论十二条中的桂枝汤证中就有“干呕”的症状,该症就是
3、外邪干胃,胃亢上逆的表现。而且患者身体状况各不相同,素体脾胃虚弱者亦常有之。所以在伤寒的治疗中顾脾胃。二、伤寒的传变以及失治、误治均可伤及脾胃。伤寒论一百二十条就有“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这就是误用吐法损伤胃阳,胃阳虚燥的假热证。因此,在伤寒的治疗中应辩证正确,及时治疗,勿伤脾胃,以免出现变证。三、伤寒的治疗用药中,有些药物药力峻猛,或药性寒凉,易于伤脾败胃。如三物白散中的巴豆、承气汤中的大黄、白虎汤中的石膏、栀子鼓汤中的栀子均可损伤脾胃,因此治疗时不能不顾患者脾胃功能的状况妄加使用。四、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
4、疾病的预后。素问热论在讨论伤寒预后时指出“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这说明了胃气在决定疾病预后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在伤寒的治疗中忽视脾胃,导致脾胃受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该病的预后,而且可能引起其他疾病,给日后的健康埋下祸根。所以在伤寒病的治疗过程中,不管患有不有脾胃虚弱,都应该重视,做到治伤寒勿忘脾胃。要做到治伤寒勿忘脾胃。首先必须辩证准确。在辩证过程中,既要抓住疾病的实质,又必须弄清脾胃的功能状况,避免药不对症,损伤脾胃。然后是选方用药。这时更应该细心周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的体质合理用药。如对素体脾胃虚弱者要避免运用药性寒凉,药力峻猛之剂
5、。即使要用,也应在方中佐以补脾健胃之品,或在药后适时调理脾胃。例如,白虎汤中固有石膏之大寒,仲景恐其伤胃,故以炙草、粳米益气和中,以防其弊。如此之类,皆为我辈学习之楷模。其实即使对脾功能正常的患者也应如此。最后是药物的服法和药后调养,这是中医历来十分讲究和重视的,而现在医家往往忽视了这点。仲景对每一个方,都详细注明了其煎服方法和药后调养。这点论文都涉及了,在此就不赘述了。在仲景关于药物的服法和药后调养中,虽然包含了许多道理,但其主要着眼点还是在于恢复和增强脾胃功能。因此在伤寒的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服法和药后调养,亦是保脾胃的重要手段。人体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疾病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而脾胃由于其生理特点,和其他脏腑联系十分密切。因此脾胃不仅在内伤杂病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样在伤寒中也有其特殊的意义。所以治伤寒,亦应勿忘脾胃。内容总结(1)七、治伤寒勿忘脾胃中医素来十分重视脾胃,有“脾胃为先天之本”之说(2)七、治伤寒勿忘脾胃中医素来十分重视脾胃,有“脾胃为先天之本”之说(3)例如在伤寒论一百九十条中,张仲景就根据脾胃功能的状况“能食”与“不能食”区分阳明中风、中寒(4)二、伤寒的传变以及失治、误治均可伤及脾胃(5)如三物白散中的巴豆、承气汤中的大黄、白虎汤中的石膏、栀子鼓汤中的栀子均可损伤脾胃,因此治疗时不能不顾患者脾胃功能的状况妄加使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