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玉米大斑病及防治方法34997.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学专题—玉米大斑病及防治方法3499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玉米大斑病及防治方法34997.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玉米大斑病及防治方法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在我国分布很广,但主要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一、症状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感染大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病情逐渐加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受害叶片初呈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中央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为暗褐色的棱形斑。抗病品种只发生淡黄色小点或黄白色病斑,感病品种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连片,导致叶片桔黄坏死。潮湿时病斑上还可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在叶鞘、苞叶、雌花柱头和雄花颖苞上也能产生黑色霉层。该病
2、一般是下部叶片先发病,再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也有中上部叶片先发病的。在气候湿润和田间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害发展较快,一个月左右即可使整株叶片枯死。二、病原玉米大斑病病原菌是一种蠕泡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丛梗孢目,暗色孢科。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束生,褐色不分枝,直立或膝状弯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28个隔膜。分生孢子呈校形或长梭形,顶端细胞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脐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27个隔膜。分生孢子尺度,形状常因环境条件、营养条件或危害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此病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但在培养基上可产生子囊壳。成熟的子囊壳为果黑色,呈椭圆形
3、或圆形,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成熟呈褐色,近校形,直或略弯曲,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玉米大斑病菌存在生理专化现象,具有不同的生理小种,目前据美国报道已有4个,即1号、2号、3号和4号小种。1号小种主要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型玉米品种,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抗性品种上则只产生退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品种上均产生萎蔫斑。我国现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三、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病残组织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当玉米植株受到侵染后,经10多天就可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叶片相互摩
4、擦接触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于玉米感病品种的感病程度,但与环境条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度,相对湿度为90以上。在气温高于25度或低于15度,相对湿度小于60时,则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一般情况下,平川水地较山旱地发病重,连作较倒茬发病重,多雨年份较干旱年份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发病重,土地瘠薄者较土地肥沃者发病重。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我国生产上使用的普通玉米品种大多为高抗类型,但特用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因此选用品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抗病鉴定方可大面积使用。2、消灭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将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翻入土中,以加速腐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专题 玉米 大斑病 防治 方法 3499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