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说课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气压强》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压强》说课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大气压强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气压强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大气压强,是人教版的八班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空气中的表现。大气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学习了密度、平衡力、压力、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面“流体压强与
2、流速的关系”及“浮力”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大气压的知识,教材又设计了“想想做做”(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关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 (2)“三维”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并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洁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 3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和
3、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成直观的熟悉,并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分析,了解推理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实践,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学习爱好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 大气压强说
4、课稿2 我今日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我的物理教学思想六个板块。 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讨论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熟悉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讨论等有广泛的意义。 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熟悉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忱大多来自他们的爱好;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
5、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意知识规律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阅历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熟悉与把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阅历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根据“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表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6、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育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洁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学生动手和乐观探究的精神; 熟悉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育学生对物理的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7、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加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乐观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由六个环节、八个活动组成。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痛苦;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奇怪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深厚的爱好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
8、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老师补充。 (3)老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
9、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老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相互讨论来熟悉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老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
10、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渐渐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布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瘦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布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布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熟悉到:水布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布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
11、考(投影):(1)开头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沟通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沟通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12、(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老师演示:(协作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设计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
13、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留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设计说明:通过小结,让学生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淌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
14、验 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我的物理教学思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
15、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乐观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头,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由于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留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育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
16、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大气压强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选自沪粤版八班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一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后面大气压知识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测量 3)大气压强的应用,分两课时完成。 本次课主要学习前两部
17、分。 2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奇怪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规律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熟悉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3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本次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了解大气压的估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与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体验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讨论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
18、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育学生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 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 熟悉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 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 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自主动手探究估测大气压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予以阐述。 第二部分教法及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纳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法、游戏活动法。 第三部分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照片所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压强 大气 压强 说课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