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本7篇.docx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本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本7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本7篇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本(7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本(7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7篇) 在道德经中,大家可以了解到,一个“得道高人”,从不贪图名利权,他们能够做到功成身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进展,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
2、和家庭中留意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气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3、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珍贵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欲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日都漂浮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专心地学习
4、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悦耳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爱好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日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日早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头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知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士气战
5、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期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期,是由于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期。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进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
6、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公平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 “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
7、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假如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行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制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 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
8、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行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 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扫瞄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9、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进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分,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
10、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洪亮越好。为了追赶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良心可以抛弃了。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乐观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多则惑”
11、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问题解释。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必必要让我们做选择,选择只有一个,我们不会多加考虑,而会从一而终。假如选择有多个,选择之初会多加思虑,斟酌一再。最终确定后,假如事情的进展并不如自己所料,往往会幻想着那条为选择的路,甚至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为选择的路中,因此烦恼、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诚然,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现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么赞同。例如,老子说到“曲则全,枉则直”即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而我觉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见小事来说吧。有位大妈跟我诉苦说,她一家子是与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个院子里,院子里
12、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是两家人公用的,理应是两家人共同打理卫生间的卫生,可从始至终,只有大妈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间。 大妈就埋怨了,莫非只有她这一家子人需要去卫生间,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吗,莫非他们就不怕脏?大妈虽然在埋怨,但,确实是委曲求全了。两家人表面看上去还是和和谐睦的同住一个院子。但是,这“全”底下,难免会存在大妈对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这个芥蒂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大妈可能会逢人就诉苦,并且很有可能这种埋怨的诉苦会变相为说人是非。另外一家人会觉得大妈人好“欺侮”,是个老好人,这种想法可能会刺激他们进一步剥削大妈的“好心”。这样下去,看似波澜不惊的院子,实则暗藏汹涌,随时都可能爆发激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读书 心得体会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