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
《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要留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1 在高考扩招后,大学生激增,全民素养也随着逐步提高。毫无疑问,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凹凸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简洁得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把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素
2、养修养的必备要求,是能够懂法运用法律的前提;对实际案例的解决是法律意识凹凸的详细表现,具有直观性。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基本政策贯彻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突飞猛进。特殊是加入WTO后,把握和应用法律日益重要。因此,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了解我校在校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观点与态度,海大青年法学社、法律援助社组织了关于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对象是海南大学20xx级、20xx级法学、文学、农学、理工、经管等五个学院的本科生。调查的方式是发放和填答调查问卷。为了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调查者的思想,由法学院韩立收博士设计的问卷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思维与文化
3、水平,对各个方面问题打乱编排,对相关法律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问卷也从分留意到问题的中立性。本次调查不记名。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纳封闭式的回答方式,即预先设计好四种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全部列于问题下面,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自己的答案。调查内容除了对法律问题的回答外,还包括专业、班级、政治面貌、有(何)无兼职经历、是否学生干部等基本情况,以便我们做比较讨论。调查问卷工发放400份,除了部分由于填写基本资料和回答问题不符合要求的外,有效资料为360份。这些资料是比较完整牢靠的,占应调查对象的90%。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专业:本次调查的360名学生当中 专业 人
4、数(人) 百分比(%) 文科(法学、文学) 145 403 理科(农学、理工、经管) 215 597 2:班级: 班级 人数(人) 百分比(%) 20xx 197 547 20xx 163 453 3:政治面貌: 政治面貌 人数(人) 百分比(%) 共产党员 18 5 非党员 342 95 4:有无兼职工作经历: 有无兼职工作经历 人数(人) 百分比(%) 有 91 253 无 269 747 5:是否学生干部: 是否学生干部 人数(人) 百分比(%) 是 63 175 否 297 825 三: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如前所说,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是一个大学生较高法律意识的形成的基础,虽然作为非法
5、律工(法学专业除外)不必对法律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但一些法制的观念与法理的原理需要我们加以了解,特殊是新时代的大学生。 对一些法律观念与术语的理解 题6:“依法治国”的“法”是指 a:仅指宪法等“法律”级的法律;b:整个法律体系;c:主要指宪法,即“依宪法治国”;d:法治的精神 题5:关于“人治”的含义 a:一人之治,一把手说了算;b:专制,官员不听取群众的意见;c:权力运行中,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d精英为民做主,精英的统治 题7:“法律至上”的含义 a:任何人都要守法;b:法律的效力高于道德等其他社会行为规范;c:一切按既定的法律规章办,不能行使自由裁量权;d:法律作为最后的决策
6、依据,即使有一些毛病也要遵守 题9:对“以德治国”的看法 a:以“以德治国”为重;b:“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c:以“依法治国”为主;d:只需实施“依法治国” 题10:对“法律面前人人公平”的理解 a:在法律适用上人人公平;b:在立法以及法律适用上人人公平;c:官民公平,官员无特权;d:关键是政府与民间法人及公民的公平 对以上题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题号 意识 党员% 非党员 有兼职 无兼职 干部 非干部 03级 01级 题6 高D 444% 290% 330% 286% 350% 286% 249% 356% 较高C 111 234 242 223 190 236 218 240 偏低
7、B 389 424 385 435 381 431 472 362 需加强A 56 53 44 56 79 48 61 43 题5 高D 278 216 231 216 206 222 218 221 较高B 167 136 99 149 143 135 122 153 偏低A 222 140 242 112 159 141 147 141 需加强C 333 509 429 524 498 502 513 485 题7 高D 56 105 44 133 79 108 132 67 较高C 222 254 275 245 222 259 213 301 偏低B 389 360 352 364 4
8、76 337 406 307 需加强A 333 281 330 268 222 296 249 325 题9 高D 0 26 33 22 16 27 25 25 较高C 111 149 264 108 127 151 122 178 偏低B 667 781 648 818 778 774 812 730 需加强A 222 44 55 52 79 47 41 67 题10 高D 56 82 88 78 32 91 81 80 较高B 167 377 407 353 365 367 325 417 偏低C 278 167 189 167 206 167 173 172 需加强A 500 374 3
9、19 401 397 377 421 331 我们的调查题目都是生活常常观察或者说到的法律概念,这些概念每个人都应该见识过,也各自有自己的理解。通过我们的调查表明,除了对“依法治国”这一概念比较满意外,其他几个法律概念都存在同学们主观臆断的理解。同学们往往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局限于生活层面,也就是说,没有上升到一种以法律的观念来思考问题,比如题七,对于“法律至上”,生活中往往想到的就是任何人要守法,这是法律权威的体现,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遇见的,特殊是处于弱势群体的人来,每个人没有特权的遵守法律可能是他们的最大愿望。但是,这些都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是一般人或者说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这样熟悉的。相对
10、来说,“法律作为最后的决策机关,即使有一些毛病也要遵守”这个答案,既坚持了法律的权威性(最后决策机关),又留意到了法律在实际生活中是不能理想化的,可能会有些毛病,但这不影响法律的施行,除非该法为恶法。选择不理想的状况说明我们还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虽然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在接受真正法律基础教育的时间很少,都是从各种报道或者自己搜寻信息时得到,这些东西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与诱导性。建议对每个专业设置法律基础课程,以强化法律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问卷调查不是对每个同学的法律意识做一个是非评判,每个问题的答案也一般不存在绝对对错关系,选择其中的每一个答案都代表着一个人对法律的自己的看法。
11、同时,也不是说同学选择某个答案最正确时就代表着他的法律意识最高。譬如题九,我们认为,“只需依法治国”的法律意识最高,由于这个答案熟悉到,只有依靠依法治国才能达到法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选择别的答案的可以看出对法律的功效还不能完全确信。 从统计中发现,对于法律相关术语的熟悉,各个类型的的选择差别不太大,但其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差别。20xx级的同学就比03级的同学在熟悉依法治国上更加深刻,对法律至上的理解也更加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高班级在大学里,接受的社会信息和对各种学科知识接触面比03级同学广很多,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也自然深刻一些。 值得留意的是,党员在后三道题中与非党员的回答相
12、比,让人大吃一惊,由于根据调查表显示来看,党员的在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上明显低于非党员。应该说党员是先进思想的代表,对党的政策、方针、思想了解更加透彻,事实却相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党员之所以在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上与非党员有较大差距,问题也是出在太专心于对政策的理解,而忽视了自己对法律知识的加强。在题九中,选择“以以德治国为重”的占到22。2%,是非党员的五倍左右。这里表明党员对近年来以德治国提出的重要性熟悉得比较深,舆论方向把握较准,却忽视了法律作为最后的决策机关所具有的作用。再如题十,党员选择“在法律适用上人人公平”的占一半,但这又恰恰是我们认为最表层的熟悉的,可能在一些报纸刊物上能观察这样的
13、说法,大家都能熟悉到的,所以不能认为法律意识较强,虽然选项四只提到了公平的主体,但这个选项明显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党员的这种差别提醒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时,也要留意法律知识的强化。建议党员在入党前后写申请书、思想报告时,加入对法律意识的熟悉汇报,作为是否批准入党的一项考核条件。 对法治社会的熟悉 题12:目前我国的法治状况 a:已经是法治社会;b:有局限性,要严格限制法律使用的范围;c:各方面都差得很远;d:整体上看人治的影响大于法治 题15: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a:完全正确;b:应是诚信经济;c:法治建设促进市场经济进展;d:不正确,二者有交叉 题19:法治的关键在于 a:有法可依,有法
14、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b:必须保证法律是良好的;c:官员守法,受到法律的有效监督;d:大家都信仰法律,自愿听从法律的统治 对以上题目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题号 意识 党员 非党员 有兼职 无兼职 干部 非干部 03级 01级 题12 高D 278% 246% 20.9% 26.0% 28.6% 23.9% 18.8% 31.9% 较高C 11.1 15.2 15.4 16.7 14.3 16.2 17.3 15.3 偏低B 50.0 48.2 59.3 44.6 47.6 48.5 52.8 42.9 需加强A 11.1 10.5 4.4 12.6 9.5 10.8 11.2 9.8 题15
15、 高D 22.2 26.9 25.3 27.1 23.8 27.3 26.4 27.0 较高B 5.6 9.4 8.8 9.3 4.8 10.1 9.6 8.6 偏低C 72.2 56.4 60.4 56.1 65.1 55.6 58.4 55.8 需加强A 0 7.3 5.5 7.4 6.3 7.1 5.6 8.6 题19 高D 11.1 9.4 12.1 8.6 15.9 8.1 9.6 9.2 较高B 5.6 6.4 4.4 7.1 7.9 6.1 5.6 7.4 偏低C 5.6 7.3 7.7 7.1 9.5 6.7 5.1 9.8 需加强A 77.8 76.9 75.8 77.3 8
16、7.3 74.7 79.7 73.6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敬重人的自由与公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维护社会强势与弱势的平衡进展基于法治社会的这样一些特征,我们从上面几道题目中来寻找同学们对法治社会的熟悉情况。 从总体来看,同学对法治社会熟悉还是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做到深入熟悉形成自己思考的人较少。比如题十九,法治的关键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当然这没有错,但当熟悉到“法律必须是良法”的时候,已经在对法治的熟悉上上了一个台阶,由于不仅仅前面所说的十六个字就能完全形成法治社会的,那十六个字只是基本的要求,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
17、法治社会同样建立不起来。到最后一个答案“大家都信仰法律”,答案之间没有递进关系,但我们实际地去分析,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对法律熟悉的凹凸问题。不管是各种情况的同学,对法制社会熟悉的整体情况都是主要集中在教条化的灌输里面,接受的法律知识没有主动性,不符合议和具有朝气与思想的大学生形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我们认为,在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该从方法上诱导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理性的社会意识,特殊是法律意识。 从统计中我们还可以发现,01级同学的表现同样要好于03级的同学。说明大学的学习对同学们思考问题的培育有较大的帮助。 对于法律作用的熟悉 题11:法
18、律的作用 a:法律目前基本是灵丹妙药;b:有局限性,要严格限制法律适用的范围;c:法治在任何情况下都赛过人治;d:应坚持“德主刑(法律)辅”的原则。 对该题统计如下: 题号 意识 党员 非党员 兼职 无兼职 干部 非干部 03级 01级 题11 高B 333% 436% 451% 424% 397% 438% 406% 460% 较高C 167 150 154 149 159 148 137 166 偏低A 111 108 99 112 111 108 127 86 需加强D 389 307 297 316 333 306 330 288 法律的作用很多,如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对于法律的作用的
19、理解,我们需要留意的是法的“无用论”和“万能论的”谬误。这两个极端都是要尽量避开的。法律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干涉个人事务,不调整思想内容。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在最法律意识的熟悉上,深浅分明,法律意识高的与需加强的人数相当,且两者加起来占了大部分。同时,班级的凹凸对于法律意识分界也很鲜亮,再次证明白高班级同学的法律意识高于低班级这一结论。但在党员是否、有无兼职、干部与否上,法律意识的凹凸划分依然不明显。 对法律知识点的详细熟悉 题18:审判“四人帮”时,采纳的是溯及既往的法律,即用现行的法律来给过去的行为定罪,而非“四人帮”横行时期的法律 a:正确,由于当时基本上没有法律;b:不正确;c应公布
20、以前的法为“恶法”,予以废除;d:以某些政策作为法律来使用 对该题统计结果如下: 题号 意识 党员 非党员 兼职 无兼职 干部 非干部 03级 01级 题18 高C 111% 196% 176% 197% 222% 185% 218% 160% 较高D 333 310 286 320 302 313 244 393 偏低B 167 202 286 208 175 209 218 190 需加强A 389 272 253 286 302 273 320 258 我们在法律知识点的这上面,选取了法律溯及力的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在法律的使用过程中,在时间效力上只能使用与该法律实施以后所发生的行为和事项
21、,不溯及该法律实施之前的行为和事项。法律不溯及既往,这是一个基本的法律理念,由于任何法律的制定与施行都是基于现存的或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定,它一般会对一些历史遗留的既成事实给予法律确认,根据现行的法律补齐手续后加以合法化。这一法律理念的意义在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性和经济进展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从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对法律知识点的理解上,凹凸分布比较均匀,主要集中在“较高”和“需加强”两个阶段上,“需加强”者偏多,但法律意识“高”和“偏低”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比较均匀的结果其实说明,同学们在熟悉这个法律点上,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熟悉,或者说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正好折射出,在我们
22、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存在对于法律教育的空缺。随着法治社会的到来,让同学们了解熟悉法律,把握法律这个工具,是必须和急迫的。 四:大学生对法律热点问题的熟悉 1:对司法活动的熟悉 题1:号称“世纪审判”的美国辛普森杀害前妻及其男友案件,尽管多数民众认为他就是凶手,但因公诉方证据不足,辛普森被判无罪,你有何看法? A:坚持了“正当程序”原则;b:可以接受;c:不行以接受;d:完全是错案 题2:对当前众说纷纭的司法腐败问题,你的观点是: a:司法腐败主要是法官品德太坏;b:关键是法官的法律素养太低;c:主要是司法不独立造成的;d:司法的压力太大了 题8:对我国公安机关开展“严打”活动的看法: a:完全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意识 调查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