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7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扬州慢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教案7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篇1:扬州慢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尝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曾如是说。是啊,有人说好诗在唐代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形式趋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富强,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2、词知识简介: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按字数划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流派划分可分
2、为豪放与婉约。本词当属婉约派。 3、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多媒体显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
3、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果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4解读小序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论。 5齐读全词 解读上阕: 思考:(1)扬州照旧吗?假如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 明确:战争 (2)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多媒体显示) 看: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闻 : 清角吹寒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 在两幅对比鲜亮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
4、: 上阕小驻“名都”,感慨今昔。我们已经体会到其中的凄凉的味道,但词人似乎意犹未尽,他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杜牧死而复活,重游扬州,认为他一定会大吃一惊。那为何要从杜牧身上落笔呢? 明确:一方面他的吟咏扬州的诗歌为后世所传诵,刚才已有印证。 另一方面,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 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这里更用“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加深感慨,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沉没了。 昔人已去,现实依然, 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 明确:“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画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欣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 6、齐读下阕 7、艺术特色: (1) 化用前人成句 (2)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8、作业:读张孝祥闻采石战胜(多媒体显示),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6、。 篇2: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鉴赏词七首的最后一首词扬州慢。 二教学目标 1 、鉴赏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手法。 2 、体会的思想感情。 三 (结合书上解释)姜夔:南宋词人,有些词是自己谱曲的,扬州慢就是其中之一。 四写作背景 1、关于此词的写作背景,我们一起来看词前小序。请学生读小序。 2、小序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的时间、地点,扬州城的荒凉之景,写作的缘由及体现的情感。 3、了解什么是“黍离之悲”?(结合书上解释) 明确: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这也是本词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 五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诵全词。 2、体会情感。 3、把握这首词的内
7、容。 六详细研习上阙 1、上阕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扬州城萧条荒凉之景。 2 、这种荒凉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 、清角吹寒、空城。 3、这些意象是如何详细体现这种荒凉的景象,详细分析一下。 “尽荠麦青青”,长满了青青的荠麦。“尽”写出了现今扬州城一片荒凉的景象,而以前的扬州城是这样的吗? 明确:不是。“春风十里”指先前的扬州城繁华的街道。“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城的繁华是亲眼看到的吗?)不是,是词人想象中扬州城昔日繁华的图景。这种想象的不真实存在描写,就是所谓的虚写,而亲眼目睹的“尽荠麦青青”便是实写。
8、同时,昔日的“春风十里”与今日的“荠麦青青”又构成鲜亮的对比,更加反映出今日扬州城的荒凉。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说:“犹厌言兵是不是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而无此韵味。”这个“韵味”到底指什么? 明确:连废池乔木也厌恶战争,那么在战乱中倍受磨难的百姓呢?物如同此,人何以堪!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人们对侵略战争是极端憎恨的。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是所见,接下来词人由所见转写所闻:“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确:一提黄昏总给人寂静之感及伤怀之绪,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寂静黄昏被清角之声打破。“清角吹寒”中“寒”字很好,寒意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不
9、言天寒而说吹寒,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的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 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如今的扬州城已成了一座“空城”,而昔日的扬州城是这样的吗?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曾经是繁华的大都市。昔日的“名都”,今日的“空城”,荒凉凄清之感不言而喻。突出的表现的情感“黍离之悲”。 4、小结:通过以上详细分析,一方面了解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扬州城的荒凉之景,一方面通过景物描写体会出的情感。 七、详细研习下阙 1、学生读下阕 2、下阕提到一个核心人物是谁? 明确:杜牧。他是一个有才华
10、的诗人,又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曾在扬州做了几年幕僚,这几年生活表面是一段舒服的生活,而实际上对来说却是一段痛苦感伤的回忆。政治上不得志,为了排挤内心的苦闷,他放浪形骸,沉湎酒色,和一些名妓常有常往,对扬州他非常热爱,曾写了许多与扬州有关的诗作,文中所说的“豆蔻词”“青楼梦 ”便是化用杜牧此段生活的诗作。“豆蔻词”化用“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青楼梦 ” 化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 。”(杜牧谴怀)。 3、为什么杜牧故地重游“惊”并且“难赋深情”? 明确:扬州变化之大,凄惨荒凉之景任谁都会动容。纵:即使;算:推测。都是假设不存在,这是虚写。 4、“二十四桥仍在,
11、波心荡,冷月无声。”又转写眼前实景。“二十四桥”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化用不少杜牧的诗句,总结:是全部化用整个诗句吗?不,精心剪裁。有所掩饰吗?没有,直接点出“杜郎”其人。化用都是描写扬州城昔日繁华的诗句,而词人填的都是“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冷月”这类描写扬州城衰败荒凉的词语。两相对比,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昔日繁华写尽,今日萧条可见。 5、你们认为扬州城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从词中看来一切似乎又没有转变,到底是“变”了,还是“没变”呢? 明确:变了。物是人非。从前的二十四桥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而今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
12、,“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不只桥,月也变了。曾是明月高悬,而今是冷月。月是一个永恒的景物,以前我们学过许多有关月的诗句,同一个月但却能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如:柳永词(雨霖铃)中的月凄惨;王维诗(山居秋暝)中的月皎洁;本首词中的月清冷。月变化是由的情感决定的。面对今日扬州城衰败荒凉,词人内心是悲凉的,月就是冷月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往日花开,游人如织,而今繁华逝去,仅剩空城,还有谁来赏花呢?有一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感。扬州景物还在,花依然开,而世事已不同了,使人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了。 八、总结 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景中含情;下阕重在抒情,情
13、寓于景。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手法使我们体会到词人的黍离之悲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把握这种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复习前六首词。 十、板书设计 扬 情 景 州 黍离之悲 虚 实 慢 姜 夔 篇3:扬州慢教案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予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14、用词中的话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照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昔盛今衰 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
15、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妙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格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原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颜色,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 花开照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问得陡峭,问得奇异,无理而有情。 篇4
16、: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
17、州美妙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现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解题、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解释12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
18、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
19、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孤独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很多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
20、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吵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亮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孤独冷清,两者形成鲜亮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
21、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吵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亮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意修辞效果,擅长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
22、,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如同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州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