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 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 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千、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治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细菌(Bacterium):属原核生物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广义:各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
2、代表性的细菌。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细菌分类:球菌:双球、链球、葡萄球菌、四联球、八叠球菌。 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杆菌、螺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复杂的多聚体,细菌细胞壁主要组分,原核细胞特有,又称粘肽(mucopeptide)或胞壁质(murein)。G+菌的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G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磷壁酸(teichoic 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结构中少数基团被氨基酸或糖取代,多个磷壁酸分
3、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磷壁酸的主要功能是协助肽聚糖加固细胞壁,是G+菌的主要抗原,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同时膜磷壁酸还在细菌的粘附上起重要作用。细菌的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用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G+,紫)和阴性(G-,红)菌。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带有抗原表位,诱发免疫应答。外膜(outer membrane):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约占细胞壁干重80%。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lipopolysacch
4、aride,LPS ):G-菌细胞壁外膜脂质双层向细胞外的特殊结构,由脂质A(lipid A,无种属特异性,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特异多糖(有种特异性)组成。是G-菌的内毒素。核质(nuclear material,拟核nucleoid):细菌的遗传物质。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功能和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亦称之为细菌的染色体(chromosome)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迂回体volutin):细菌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亚甲蓝染色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位于
5、菌体两端,又称极体(polar body),有助于鉴定。荚膜(capsule):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或大荚膜(macrocapsule),厚度0.2m的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固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致病性有关,且具有抗原性。芽胞(spore):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
6、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带有完整的核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须物质。产生芽孢的都是G+菌。一个细菌只生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也只生成一个菌体。芽孢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细菌芽孢不直接引起疾病,仅当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高压蒸汽灭菌。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性,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某些L型仍具有致病力,引起慢性感染。临床上遇症状明显而标
7、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做L型的专门分离培养,并更换抗菌药物。溶菌酶和青霉素是细菌L型常用的人工诱导剂。G+,被细胞膜包围,原生质体(protoplast);G-,被外膜保护,原生质球(spheroplast)。细胞膜(cell membrane, 胞质膜 cytoplasmic membrane):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细胞质,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功能:物质转运、呼吸分泌、生物合成、参与细菌分裂。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多见于G+ 位于菌体侧面或靠近中部。可有一个或多个。一段连在细胞膜上,另一端与
8、核质相连,分列时一分为二。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相应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大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线粒体,称为拟线粒体(chondroid)。菌毛(pilus,fimbriae):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光镜下不可见,电镜下可见。由菌毛蛋白组成,螺旋状排列成圆柱体,具有抗原性。性菌毛(sex pilus,F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数量少,一个菌只有1-4根,较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由称为致育因子(Ffactor)的质粒编码。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F+菌,反之则为F-菌。细菌的毒力、耐药性等形状通过此方式传递。性菌毛也是某些噬菌体吸附于菌细胞
9、的受体。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是细菌的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是细菌感染第一步。受体常为糖蛋白或糖脂。细菌的生理活动: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细菌的新陈代谢:指菌细胞内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特点:代谢旺盛、代谢类型多样化。分解代谢指底物分解和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合成代谢指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组分的合成。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细菌生长所需,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某些AA、嘌呤嘧啶等。热原
10、质(pyrogen):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大多为G-,热原质即为其细胞壁的脂多糖。特点:耐高温,高压蒸汽(121,20min)灭菌不易被破坏,250高温干烤可破坏,蒸馏法效果最好,制备和注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特点: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意义:细菌分型、流行病学调查。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主要产生多粘菌素、杆菌肽。菌落(colony):一
11、般经过18-24h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识别鉴定因素: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或干燥、边缘整齐与否、在血琼脂平白上的溶血情况等不同表现。纯培养(pure culture):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质品。一般pH7.2-7.6。许多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分解糖类产酸,故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保持p稳定。制成后需灭菌处理。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
12、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成为。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培养基。专性需氧菌(obliged aerobe):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如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有游离氧存在时,受其毒害而死亡的细菌。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
13、于此。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只对繁殖体有效,对芽胞无效。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是消毒灭菌的最高层次。防腐(antisepsis):防治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不会死亡。常用防腐剂有碘伏、醇类、氯己定 。清洁(cleaning):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噬菌体(ba
14、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征: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算组成;只能在获得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抗原性、抵抗力。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在宿主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传入、生物合成、成熟、释放四个阶段。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
15、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自带细菌的基因组中,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称为基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基
16、因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变种或新种。只影响少数个体,能稳定传给后代,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基因结构未变,产生变种或新种。又称非遗传性变异。由环境因素所致,易受外界条件影响,会波及同一环境中的全部个体,变化时可逆的非遗传的。如S型变R型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环状闭合的dsDNA。主要特征: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一个质粒是一个复制子;能编码某些特定形状,如治愈性、耐药性、致病性等;并非是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遗传物质;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具有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
17、稳定共存于一个宿主菌的现象.转座因子(transponsable element):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但必须依附于染色体或质粒同时复制。依赖特异性转座酶。分为插入序列和转座子。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最简单转作因子,大小约750-1550bp,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作为重组酶的识别位点。可能是原细胞正常代谢的开关。不携带任何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插入后与插入点附近序列共同起作用。转座子(transposon,Tn):结构较复杂,大小约2000-2500bp,除两端的IS外还带有其他基因,如与转座无关的耐药、毒力等基因,可随Tn的转座而
18、发生转移重组,使插入出基因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合子(integron, In):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成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染色体和质粒或转座子上,是细菌固有的一种遗传单位。基本结构:两端保守末端+中间可变区。含有3个功能元件:整合酶基因、重组位点和启动子,均位于整合子5保守末端。转化(transformation)英文需要掌握: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可受以下因素影响: 供受菌基因型:亲缘关系越近,基因型越相似,转化率越高; 受菌的生理状态:只有在感受态下才能摄入转化因子。感受态细菌表面带有正电荷,且发生
19、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等改变,有利于细胞于对转化因子的摄取; 环境因素:Ca+、Mg2+、cAMP等可维持DNA的稳定性、促进转化作用。 接合(conjugation):英文需要掌握细菌通过性鞭毛相互链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称为。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主要包括F质粒、R质粒等。高频重组株(high frequencyrecombinant,Hfr):F质粒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亦可整合到染色体上形成。具有高频转移自身染色体至F-菌的能力。当与F-通过性菌毛接合时,Hfr的染色体以单链进入,领先的基因高频转移,其后的基因转移率逐渐降低。因此F质粒几乎没有可能进入F-菌
20、,F-菌很少能成为F+菌。转导(transduction):英文需要掌握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质转导。由于噬菌体有宿主特异性,故转导现象发生在同种细菌内。普遍性转导: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都能介导。任何供菌DNA片段都有可能被误装入噬菌体内,故称为 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接到,被转到的基因只限于前噬菌体两侧的供菌基因。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有一次突变可恢复为野生的性状,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基因突变: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
21、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碱基置换包括转换、颠换;插入或缺失导致移码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有利,是正常微生物群,统称生物拮抗(antagonism):致病菌侵袭宿主,为突破皮肤粘膜第一道屏障,正常菌群可以发挥生物屏障作用,对抗致病菌的侵入。机制是: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微生物 名词解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