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概论心得.doc
《公共经济学概论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概论心得.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经济学概论心得公共经济学概论心得11.22第一次第一次上课,从基本开始,将经济建立的基本,资源稀缺和人的自利。之前有一位老师说,他上课只求将所谓常理讲清楚。其实所谓大家都知道的经济,其实却发觉并不那么了解。经济存在的基础,资源的相对人的欲望是永远稀缺的(宏观),欲望可以无限膨胀长大复杂化多样化,而资源相对则是不可能跟得上这个速度的。资源只有一份,却又有多种用途,所以才需要资源配置。这也许解释了一点不论拥有了多少资源,当人们意识到资源被其他人用来做其他事的时候,会有意识到自己要争取得到一些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并随着资源的稀缺程度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个就是人的自利,有经济人假设(微观)。
2、这种人完全理性趋利避害的假设决定了是否在用经济角度思考,虽然事实是经济人只存在于假设。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个人无法做到掌握所有信息,从而无法说最初的绝对是最大利益的决策。但是人的利益应当是广义的,包括做慈善事实上得到的心灵安慰自我满足等等使得做这件事的个人算是收支平衡,对于不同人来说同种商品的效用有所不同使人们愿意付出的程度也会不同,所以这可以被看成是在经济人的规则内。个人是赞同这种假设,是认为这种假设最大的好处是,当一个人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时候他做一件事情的付出与收获是最大可能平衡的。换句话说,做这件事情如果是出于自利,那么做之前是不需要另一种事情做前提驱使,也获得了相应利益,谁也不亏欠谁,不
3、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牵连弥补行为。将人的心理简化成几乎平面化的趋利避害,事实上在为经济的学科提供了简单有力的控制变量方法。 在我所了解到的浅薄的经济学内容里面,有很多的假设,变量,有很多影响因素,每一种理论都努力总结出某规律来预测解释经济现象,在觉得这个公式真的太聪明了的时候,又会发觉这个公式也是有着诸多假设作为前提,将许许多多变量忽略不计,或是压扁为一个固化的值,经济学的规律相比于自然规律是更难以预测和分析,人的想法但是从对利率的看法和相应影响就千变万化。一点点偏差也会造成很极端的情况变化。控制的变量越少就越难得到规律,公式也要增加很多的参数,但是似乎从这些可以兼顾更多的变量来猜测经济的趋
4、向并随之做出更好的决定。而公共经济学的假设应该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学中市场经济机制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调解来弥补空缺。也就是说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做调节。说了如果从实证经济学还是规范经济学来区分的话,公共经济学应该是规范经济学吧,资源配置最优的定义可能更多的要从整体社会的发展考虑,不仅是国民总收入和总产出还有收入公平社会保障等等 关于欲望与占有资源:人这种类似于本性的,就算是在生存温饱解决,开始物质富足之后体现出来的欲望的膨胀过程,有时候常常会带来的瘦对个人有利哪怕只是一点点与对他人不利哪怕很大,即便这两者之间有着过分明显的不平衡,人们也依然会如此选择。这种行为惊人的共同之处是
5、很多公共经济学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源,却也是解决问题和采取措施数理模型简单化的前提。但我相信会有一个度,人的欲望并不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人类的欲望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人们“还想要得到更多更多资源,哪怕自己用不到,哪怕只是有那么一丝丝可能用到”的想法和行为会缩减,一直到回归到自己需要多少就占有多少的量上,(但是人在富足的程度上对于质量跟服务的要求更高,他们也并不会有精打细算的想法。当这种情况下虽然人均在使用资源量上并不低但是应该算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只要这种使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就可以。)出于他们的欲望满足不再来自于资源占有。(当然可能会需求稍多一点,因为这个人是会有危机意识,有一个承担风险的防范措施。例如
6、生命周期理论讲的对人消费的影响。(尽管每个人可能不一定统一但是经过数据统计的话应该会有一定的共性,至少在小的地理或是年龄范围内会有很大相似性。)所以我们的经济或是说社会即便是很小的区域内都很少见达到所谓物质富足的状态,更是离理想国(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啦,社会主义这种)还有很远很远的路,或者说这只能是一种终极,就像是只能无限趋近不能到达。资源有效利用是一个很难绝对化的程度但是相对的提高则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可以很明显的收到这种来自社会效率提高为个体带来的福利。在老师细致讲解公共经济学之前,我对国家机关部门在资源配置上的认识大约就是水、电、公路,路灯、消防车医院、学校等等,因为作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
7、性和非竞争性。认为有些东西为了社会发展稳定可持续也许进行公有化,防止资本家的垄断和囤积居奇才能得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边际递减效用,同样想要的东西随着量的累积而每单位的效用量变小,也就是第一口冰淇淋往往最美味,而随着吃的多了其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就在下滑了。激励作用,比如垃圾分类奖励,还有最近的不熬夜的打卡活动,一方面是要激励自己努力不熬夜,另一方面可以在达成目标的时候得到相应的奖品。虽然真正最大的益处应当是出于健康,但是自己约束自己的失败率在有一点外部的小激励政策时显著下滑,是一种很“划算”的达成目标方式。人活在一个社会里有很多时候是可以借助人群相互之间关注和鼓励的方式来达成自己一个人可能坚持不下来
8、的事情的,比如有那种减肥交流群,每天都互相大卡自己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运动,来约束自己合理的饮食,不随意破戒,同时保持积极的态度。这种利用人们的关注以及自己觉得有人在关注自己的行为的想法,可以形成一种激励的机制达到需要长久坚持和养成习惯的方法。运用到公共经济学比如垃圾分类,吃完快餐自己收拾餐盘(本来快餐的餐盘甚至是上面的垫纸的存在有很大程度上不就是为了容易清洁的么,这样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当然这也要考虑到其他经济因素,并不全面)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针(集中决策VS分散决策)个体往往对自己的这笔账算得比较清楚,但是如果这笔账是大家的那么谁都没有足够大的动机来很用心的去计算。但这也不能说可能完
9、全代替掉公共经济。只是说在考虑方法的时候可以综合考虑那些可以借用来提高效率,利用它的竞争机制等等。隐形的通货膨胀。之前有老师讲过由于中国在不断的使用货币政策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但是这不能够完全避免通胀的影响,我们的物价水平还是有受到了通胀的影响而上升到的更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物价涨工资不涨。虽然表面上通胀率还可以那是因为有在控制。11.29公共部门(还有私人部门,第三部门(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国家政权机关其其所属单位之和:公共事业单位,国家政权机关,公共企业单位思考:如何让公办中学的优秀教师不因为高额的年薪而流向民办私立中学,还是说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好,民办中学的的精英主义教育就是在当今社会更
10、加适合中国的中学教育体系,渐渐地像国外的趋势靠拢,原因是:对于优秀大学的全力追逐,超越更多的同龄人成为人上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重要的事情,而极其有针对性的对升学率,进一本线,进985学校,得到国外著名院校的offer的质和量全力的甚至不择手段的追逐,无论是加大课业量,细化学生之间的竞争,研究怎么样可以提高成绩,应对不同的考试规则如何拿到更好的分数。这些努力自然可以得到效果,而对于现在的中国学生来说,似乎这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而本来应该本宣扬的全方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被丢在一边。除了学业以及与具体升学项目相关的竞赛或者特长之外,其他的精力和时间都可以无限压缩,打着“辛苦6年幸福一生”的旗
11、号,民办中的不遗余力可以做到分数的优越,但是培养的是考试机器。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就足够了,他们的目的是受到更多的学生愿意交高价学费来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培养社会人才并不是本质追求。以培养最适合社会发展的为目标的,是公办学校,这使得他们愿意把时间精力花在全方面培养上,因为从长远来说这样培养的人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高,因为分散决策,可以及时获取和把握信息,并因为产权明晰,私有财产的产权是明晰的。假如说矿泉水是自己花钱买的那么一定会随身带着喝完,而活动是统一发的水,产权不明晰大家会喝几口就不要了。但是怕累托最优的实现有条件,而这在现实中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市场会有缺陷,那么资
12、源配置就没法得到最优。这之后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做干预,分别来弥补帕累托效应的六个条件。三、协调收入分配,目标是公平,标准是合理,道义与经济利益可以平衡吗?可以从伦理与社会学角度与经济学结合考虑资源流动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其实不见得是对立的,尤其是在长远考量的时候。收入分配公平,计算基尼系数追求控制收入差距,对于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来维持完善的高社会福利体系,最终的目的是做到维持社会稳定,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比如社会解决难民问题,不仅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的需求品,还为他们的就业考虑进行特别培训,从表面上来看他们这些人是没有对社会做过什么贡献,只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好名声
13、就要付这些账单吗?事实上,接受难民是为了人道主义关怀,而相因采取的例如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些则主要是为了更高效利用这些劳动力,防止犯罪率由于失业率的上升而提高,从而节约打击犯罪和由于犯罪(例如纵火)所带来的外部性损失、可以培养更多“未来获得更大利益”的人才,甚至是提升本国国民国家自豪归属感等等。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的话,其实对于社会给予的完善呵护和帮助个体是不会有“我要回报社会”这种好的人性的作用,人的想法跟选择都是多变而复杂的,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难以被估计被预测。一个瑞典人会放弃在美国的高薪选择回到瑞典的原因是要“回报社会”,因为他的患先天脑瘫的孩子受到了瑞典体制政策的不放弃,甚至在他不在国内的情
14、况下帮助他的妻子渡过难关让孩子的病情好转并一直对她负责,那么他愿意放弃个人的最大利益而是选择了回到瑞典,这样一来他的价值会从美国转移到瑞典。但是为什么人人都知道社会这种机制是合理的?明知道自己赚得多了就必须缴更多的税,而这些钱会被转移支付给那些社会弱势群体。还是回到一个根本,如果从马克思主义解释就是,人是要依赖社会来实现价值的,社会运转完善对个体的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价值实现是最有利的。假如这样解释的话,那么经济人假设又可以成立的了。2.调节的理由;(1)收入差距产生:每个社会成员的拥有的要素的质和量有很大差距,但是其中也有不公平的因素。薪酬水平是由劳动要素的稀缺程度就决定的,你的工作如果不
15、可替代,非你做不能,那么市场就愿意花高价来雇你来做这份别人无法胜任的工作。人让自己的身价抬高,就是提高自己的稀缺程度,制造稀缺。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机制,当市场觉得你的价值或是竞争力比其他人强,身价就会提高。有人说让自己变得很重要的办法就两种,一种是你某些能力足够突出,有真才实学,可以创造更大价值;一种是你搅浑水让别人看起来也都不怎么样,这时候你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不同就可以。或者自我吹嘘让别人以为我可以创造更大价值。当然吹起来的泡沫都会破,社会对人的评价在时间长度上会有趋于客观实际的的评价。也有一个信任度的问题,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我们称为一个人的风评。(2)性别歧视:企业主觉得是自己规避“性别亏损
16、”因为女性工作时间短要受到更多的假期,哟与社会歧视原因女性不得不无偿承担更多的家庭劳务,例如打扫做饭带孩子,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女性适合的服务类、语言类工作转岗成本高,不仅要求更多的培训还要求经验。自然附着成本:在市场机制中被规避,所以只能通过公共部门调节不公平竞争,收入两极化,工作生活压力大。人才培养上模式化不关心个人特性。比如说在写培养方案的部分,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明明是这个专业的但是学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课。我们的学长学姐对我们的选课模式最大的评论就是,看起来是有很大自由,其实并不是,条条框框很多,反而多了很多选课选不上的麻烦。笔记:调节收入分配的方法是:削峰填谷(边际效
17、用递减,对于富人来说同等的金钱的效用比穷人低。对富人收税而减少的生活福利减少的量,小于把这笔钱给穷人增加的福利量)帕累托改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火车上认识的人换座位使得相互境况改善,总福利更高,所以从经济来看应该支持。心得:但是对于富人来说他们付出的税收,是一种为了维持这个可以得到这比他人更高的报酬或是资本的社会平稳甚至发展更好,需要付出的代价。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是可以平衡的,因为社会提供了他们成为富人生活优越的机会和基础,那么他们需要相应的为这样一个机会平台付出,或是说履行义务。而对于社会怎么才能发展的更加好,答案简单地讲的话大约就回到了资源有效配置上面。去帮助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解放一
18、些本来可以创造更大价值却因为这些弱者及他们组成的家庭拖累的人,比如我们让本来可以受高等教育成为高科技人才的学生不必因为家里没有钱供自己上学而落的只能种菜。扶持有希望但暂时紧急需要渡过难关的人,例如正在找工作的失业者,战争或自然灾害移民,单亲家长,留守儿童等,利用短期无常配置给他们的资源,他们在未来可以最起码自给自足,成为为总产出做贡献的人,是他们对社会而言从负担变成动力。这种应用与公共部门的帕累托改进对于穷人的获利是直接而短期可见的,而对富人的利益是间接且长期的,在经济上的体现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对政府的信任感提高使得政府的政策实施效果提高”来的明显。其究竟有多少可以实现,效益水平是有风险的。这
19、一点上,富人会想办法通过抓住尽可能大的社会政治权利来确保自己的风险讲到最低,甚至获得更大利好。这也许也可以解释精英阶层如此积极的参政,是为了为社会更好发展服务,最终是使这个社会大环境可以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做政治事件烧钱的事,但同时,商人们的头脑是很清醒的,比如特朗普,做政治做好了,最终是件一本万利的买卖。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通过你的政策和对国家发展的规划最终让我们个体获利,就是皆大欢喜。二增加受教育程度,教育功能:赚钱,启迪心智,甄别人才等级。教育本身是少有的不论怎么看都是好的东西,他唯一的缺点就是,投资成本大而且时间长,风险高但风险溢价很难估计。国家政策投入在教育里面
20、的钱很大程度上都是石子入深湖,想听个回响都不知要多久。但从长远来讲,我始终认为,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教育是个前景很好的长线投资,但如何更聪明的投资,是否一定要用财政政策?用行政手段或许也是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教育这一块,公共部门做好导向的预测和推动,细致分析好(例如公办私营学校等等)的资源配置缺陷对症下药,是们很深的学问。另外,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其实是社会角色分流,说得好听叫各司其职,不好听叫分出三教九流。而社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大学里面做学术研究,实际上占有社会需要多少比重呢,其实只要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而做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占用资源的事情,例如中国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家都
21、收到了所谓的高等教育(暂且不提这质量),结果大学生中最终是真正需要这种学术研究的,走科研道路的又有几个,那么在大学高等教育里面的花费大量教育资源在做的是否其实被浪费了呢。我们再看到这些都叫做“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给我们的国民知识水平做了多大提升,换句话说,大学里学的那些东西,究竟所有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吗,他们能从中获益的有多少呢,这么庞大的资源又没有充分利用好呢。教育的功能是启迪心智,那么我们是否一定需要把大家都变成学术大学生来做到这一点,还是有其他更加有效率贴合实际的选择?表面来看大学生多很好,仿佛知识水平提高了不少呢?另外是甄别人才等级,满地大学生的情况已经在逼着大学生们不得不去读研,尽管他
22、们并没有任何兴趣做科研,只不过是在恶意竞争下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个徦学术人,又浪费几年混得一纸文凭,最终无非还是为了那一个同样的工作,这份工作也许也并不一定要求硕士的学识,甚至可能专业不对口与大学教育关系更疏远。虽说我并不认为说有些国家的很小就分蓝白领是很好的机制,但是对于教育好是好,但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要仔细斟酌。这样才不会事倍功半,花费大量的税收财政预算在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上。而同时,我觉得“假装做研究”造成的浮躁氛围是不利的,我们需要的在大学里不应该是学着如何写一个看起来很学术的论文,引经据典一套套的,而是在早期不要那么急着“做研究”,连思考都没有思考好,就把自己幼稚的想法装裱在论文的严肃正经框
23、架里,是有些操之过急的。另外,就是我们写论文(本科生至少,对研究生的布冯了解不深),有很大的问题是,我们想得不够深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思考,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实践的经验,纸上谈兵而已(包括我现在在做的,都其实不过是浅显的思考,距离理出一个自己的想法论点,去考证,表达成一个论文还太远啦)。之前在写宏经作业的时候就觉得我们写分析报告都太虚了,自己写的论点若是没找到其他人的文献就毫无底气。而老师有很多观点,我觉得,即便是老师说是自己的个人观点不全面,但是他们是去了哪个哪个地方考察了,去真的去分析个案,去进行大数据统计了的,即便是不全面的想法,也是有根基的立得住脚的。这样想想都觉得,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
24、走,即便是只是想将一个很小的点搞清楚。12.6第3次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国防治安服务)和非排他性(柜台的排他性,排开那些不消费的人)。,技术上无法排除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在外或者成本很高。准公共产品:电影院,大学,高速公路,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有订座的公共交通经济上会认为私人产品是更有效率,政府控制效率低很多,但是对于公共产品就必须要有政府控制。尽管会有浪费的现象但是相比较于私人化后产生的问题和社会需要还是要这样做。因为私人部门会不愿意供给公共产品,因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人人该做的最后变成谁都不做,此时市场失灵。相比于最终谁也不做,就只好阻止其每个人都付出一些,哪怕效率没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经济学 概论 心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