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课件.ppt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改革要点之一:调整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体系拓展型课程目标 研究型课程目标 标准层面的目标 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方案层面的目标 指导 呼应学科课程目标 教学层面的目标 指导 呼应第1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一:调整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的特点 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突出阅读表达、科学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与组织、自我管理与规划等一般能力的培养,并围绕一般能力阐述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并结合学科特点,体现一般能力的培养要
2、求。第2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一:调整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的调整与教研工作 研究并认识从课程方案领域课程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各层面目标的关系。研究并指导学科教学中一般能力的培养途经与方法。研究并指导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第3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1关注课程功能,设置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 基础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七个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拟订各学科课程标准第4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1关注课程功能,设置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3、三类功能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拟订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第5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1关注课程功能,设置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 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课程。拟订研究型课程指导纲要 第6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2优化学习范围,设计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三个层次的
4、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以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设置学习领域。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了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第7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2优化学习范围,设计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科目:科目包括涉及八个学习领域的20门学科以及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各类专题教育。模块或主题:模块或主题是科目的基本单位,是内容相互独立而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基本学习内容。一个模块可以包含若干主题。第8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3加强课程整合,构
5、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基础性: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第9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3加强课程整合,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整体性:整体设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重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衔接;整体设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学科性与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第10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3加强课程整合,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多样性:倡导课程类型、课程水平和课程修习期
6、限等的多样化;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第1 1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4课程结构的重构与教研工作 研究和把握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指导下学科课程的结构与体系、内容与要求、学习方法与途经。研究并引导在学习领域指导下实现学科课程综合性的方法与途经:知识与技能维度 过程与方法维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12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4课程结构的重构与教研工作 研究并掌握模块或主体的设计方法,进而把握学科课程的内容特征:内容与要求对学科课程目标的传达 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科的教育
7、结构 学科内容的基础性、教育性、时代性、应用性第13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二:重构课程结构 4课程结构的重构与教研工作 加强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研究与指导;加强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各类专题教育的设计和实施研究与指导。广泛调研、总结宣传、树立榜样 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社会课程资源 建设合作团队、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第14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1建立新的内容体系 采用模块或主题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强调模块或主题必须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使课程内容呈现出育人的特征。
8、第15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1建立新的内容体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删除原有课程中艰深、晦涩、陈旧的部分,充实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新颖的特征。第16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1建立新的内容体系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弃以往以统一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和学生水平的差异,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使课程内容呈现出基础性、层次化的特征。第17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2建立新的训练体系 充分关注学习训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9、充分体现学习训练的基础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逐步建立与基础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习训练支持平台。第18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3建立新的活动体系 构建以项目活动为载体的活动学习系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联系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形成递进的目标,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开展持久的探究,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19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3建立新的活动体系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学生社团活动)领域,形成教育的系列,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
10、感,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第20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4建立新的实验体系 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挖掘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学生思维等方面的功能。第21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4建立新的实验体系 加强实验设计研究: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去探究问题的习惯;优化传统实验设计,增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实验设计和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实验设计;全力开发以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化实验系统(DIS),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和
11、合作交流提供技术的支持。第22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4建立新的实验体系 改革实验教学:倡导“做、想、讲”三者合一的实验教学:通过“做”来启发“想”,促进“想”;通过“讲”来梳理“想”、交流“想”;通过“想”来指导“做”和“讲”。将实验教学融入知识生成和应用的全过程,作为知识生成的手段,知识应用的载体,以及学习训练和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23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5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教研工作 研究并指导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研究并指导通过对教学内
12、容的“操作化”组织,将“做”、“想”、“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第24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三:精简课程内容 5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教研工作 研究并指导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加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之间的整合,注重各章节或单元中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第25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四:完善学习方式 1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第26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四:完善学习方式 2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
13、具体操作措施 通过研究性学习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加强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学科学习中的有机渗透,并设置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重点的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第27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四:完善学习方式 2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措施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在体验、感悟、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中的应用,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训练与学习评价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重视发挥例题和习题以及考试评价对巩固基础、深化应用、鼓励创新、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功能。第28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四:完善学习方式 2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
14、操作措施 通过学习环境建设引导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课外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第29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四:完善学习方式 2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措施 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指导、课程管理保障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加强课程内容的模块或主题化设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采用学分制的课程管理方式,提高高中学生的选择学习能力。第30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四:完善学习方式 3学习方式的完善与教研工作 研究并指导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
15、容。研究并指导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 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第31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四:完善学习方式 3学习方式的完善与教研工作 研究并指导通过学习团队的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共同的学习理想与目标,积极的互赖与信任,良好的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研究并指导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的学习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第32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1倡导发展性学习评价,淡化调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发展性学习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强调运用
16、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第33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1倡导发展性学习评价,淡化调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发展性学习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于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状况,并通过分析与指导,提出改进学生学习的计划,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第34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2倡导过程性学习评价,密切与学习过程的联系,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过程性学习评价与终结性学习评价的差别 关
17、注结果的终结性学习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过程的诊断性、形成性学习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关注结果的学习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漠不关心;而关注过程的学习评价,将评价重心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状况。第35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2倡导过程性学习评价,密切与学习过程的联系,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过程性学习评价与终结性学习评价的差别:过程性学习评价,就是要求将评价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和及时的鼓励,创造一种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有
18、效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第36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2倡导过程性学习评价,密切与学习过程的联系,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在实施过程性学习评价中要注意两点:要全面系统地记录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情况,如学生对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态度与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典型表现,学生在作业的问题等。第37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2倡导过程性学习评价,密切与学习过程的联系,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在实施过程性学习评价中要注意两点:要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今后的学习,实现发展性评价的功能。记录是过程性学习评价的基础,
19、反思与改进是过程性学习评价的关键。第38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3倡导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综合素质评价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评价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综合评价。第39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3倡导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共性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学习成绩及相关记录、个性化学习及其相关记录、思想品德表
20、现和社会实践经历的记录以及各类综合评语等内容。第40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4倡导质性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量化评价的缺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与评价人的发展,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都被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量化的学习评价往往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而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内容。第41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4倡导质性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的优点: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1、。质性评价方法除了考试测验外,还包括课堂行为记录,项目活动、调查报告、作业等的记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记录,以及谈话记录、学习日记、有关人士的推荐与评语等方法。第42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5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有助于师生增进了解和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第43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5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上海市
22、中小学的学习评价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同为主体的交互过程,这是学习评价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第44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6学习评价的改进与教研工作 研究和认识发展性评价,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改进功能;关注学习过程,积累学习信息;探索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途经。第45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五:改进学习评价 6学习评价的改进与教研工作 研究并设计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积累评价的核心指标;设计简便可行的评价量表;探索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研究在信息化环境支持下的评价技术和命题技术。研
23、究并提高发展性评价的质量:建立评价团队;开展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第46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六:改革课程管理 1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第47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六:改革课程管理 1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新的课程政策是对以前“国家”管理模式和“国家地方”模式的发展,既注重加强政府宏观的调控与指导,又能够扩大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课程权力,让地方和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第48页/共74页改革要
24、点之六:改革课程管理 2高中阶段采用学分管理 普通高中教育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了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并采用学分管理,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49页/共74页改革要点之六:改革课程管理 3课程管理的改革与教研工作 研究、交流、指导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研究和探索学校课程民主管理、社会监督的方法与途经。与学校一起研究与探索选科指导制度。第50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1教研室的角色定位 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心 课程改革的传播中心 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心 课程改革的服务中心 第51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2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从推进课程教材改
25、革的角度开展教学研究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指导教学实践 从探索校本教研制度的角度建设教研网络第52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3教研室的工作程序 围绕工作职能进行整体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通过评价与反思改进工作 第53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4教研室的工作策略 调查先行,现状与需要结合,寻找方向 课题驱动,研究与实践结合,探索规律 总结反思,方法与案例结合,推广经验 建立基地,试验与推动结合,以点带面 树立榜样,示范与交流结合,形成团队 第54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5教研室的工作模式 三课活动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为目的 以备课、听课、评
26、课为基本过程 要有研究的主题;要积累教学的案例。第55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5教研室的工作模式 教学视导模式:以总结、反思、改进教研工作为目的。以自我总结、视导验证、分析反思、改进措施为基本过程 要有视导的重点;要有充分的交流与分析;要积累视导案例;要体现发展性评价观念,强化改进措施。第56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5教研室的工作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以解决教学问题、提高研究水平为目的 发现和提炼教学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归纳与推广为基本过程 课题要源于实践、具有针对性;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重视案例积累和方法提炼;要对研究过程和队伍建设进行反思。第57页/
27、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5教研室的工作模式 展示交流模式:以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动员推进为目的 展示(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交流、推进为基本过程 要精心准备展示内容、突出展示主题;要重视点面结合、充分交流;要有明确的推进要求。第58页/共74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5教研室的工作模式 教学评优模式:发现和树立榜样为目的 以总结、展示、评选、示范为基本过程 要重视评选的导向;要将评选过程成为参与者的成长过程;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榜样的持续发展。第59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1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师德修养 讲政治、重学习、树正气,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贯彻“三个代表”的指
28、导思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学习活动。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重视师德修养。第60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1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师德修养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了解各时期教育工作的全局和主要任务,把握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及教研工作的方向。第61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1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师德修养 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加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教研。第62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2坚持业务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坚持
29、学习现代教育与课程理论,积极参加由单位安排的业务进修与业务学习活动,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养成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全国同行、本市同行、高校专家、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交流的习惯,并通过进修、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第63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2坚持业务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认真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悉心研究学科的全套教材,坚持钻研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与学习评价、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等学科教学研究业务,努力提高研究能力,自觉养成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作风,并通过实践、总结与反思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第64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3加强教学研究,
30、把握改革方向 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组织区县教研员与教师钻研、分析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掌握教材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全面把握学科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认真收集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和学科教学案例,提出教材修改或使用意见;积极参与体现课程理念、满足课程实施需要的课程资源建设工作;高质量地完成由单位指定的有关教材、教学资料等审读或审查工作。第65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3加强教学研究,把握改革方向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及时了解国内与国外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动态,并结合学科实际,拟定课题研究计划,组织人员实施课题研究。每年至少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或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完成一次
31、面向全市各区县教研员、教研组长和教师的学科报告。每四年至少参加一次市级以上教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第66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3加强教学研究,把握改革方向建立和完善学科档案:重视积累学科教研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每年完成一份完整的学科档案,包括学科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教学视导报告,学术专著和学科报告,“三课”活动记录和分析汇总报告,教学质量评价资料和质量分析报告,日常教研活动记录、学科竞赛资料、会议通知等。第67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4组织教研队伍,形成教研网络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教研活动,提升区县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的教学研
32、究水平,形成学科教研常规工作的骨干队伍;组织骨干教师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核心队伍;发现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帮助和指导青年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后备队伍。第68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4组织教研队伍,形成教研网络 加强教研网络建设:建立市学科中心教研组,以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指导区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和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以区县和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围绕课程教材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分工合作、联手互动的
33、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教研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第69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4组织教研队伍,形成教研网络 加强教研基地建设:建立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基地,发挥其改革、研究、示范的作用。每两周深入基地学校一次,与教师一起进行“三课”活动或教学示范活动,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增强对教学实践的体验与感悟。第70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5服从领导安排,遵守工作纪律 服从领导安排:尊重并服从室主任、分管主任、部主任的工作安排,及时与分管主任沟通、汇报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有关情况,自觉按照领导要求开展学科工作;树立全局观念,积极参与本单位的整体性工作,根据全局要求和学科特点做好本学科常规工作和专项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经过室主任批准的兼职工作。第71页/共74页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5服从领导安排,遵守工作纪律 遵守工作纪律:自觉执行学科重大活动、社会兼职工作、接受外来任务的请示报告制度;自觉遵守市教研室对外活动“五不准”守则和市教研室坐班制实施细则;自觉按照市教研室出版工作流程和要求组织教材的组稿、审稿、编辑、发稿、出版等工作;自觉执行市教研室各项经费申请、使用、报销规定。第72页/共74页谢 谢第73页/共74页感谢您的观赏!第74页/共74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