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精品讲义超详细导学案2套含超详细解析答案.pdf
《2023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精品讲义超详细导学案2套含超详细解析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精品讲义超详细导学案2套含超详细解析答案.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1.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
2、特点。3.欣赏作品的绘画美。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幅画面,思考:每幅画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二、新知学习(一)理清思路 1.配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后面从五幅画中分析郁达夫,深度感知文章作好铺垫。2.请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提示:清、静、悲凉。3.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
3、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明确探究的要求: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不能做架空的分析。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我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二)深入赏析画面 看看大家都选了那些画面,课堂上重点分析前四幅。1.请选择“破院秋色”的小组发言,结合相关语段对郁达夫进行评价。教师补充总结:泡一碗浓茶,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个清净、悲凉的氛围中,他在品味茶的这种浓厚的
4、苦味时,他是不是在品味自己的有点悲凉的人生呢?这个破字,实际上,它是有一种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住在破院里,面对破窑壁,他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个故都的过去。2.请选择“落蕊秋意”的小组发言。教师点拨:郁达夫具有一颗敏感纤细的文人之心,只有这样一颗敏感纤细的心,才能对生活中的爱、生活中的美去加以感悟和体验。3.请选择“秋蝉残声”的小组发言。教师点拨:他想到自己的人生,就在同一年,他写过一首诗歌,我截了其中的两句“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他听着秋蝉的蝉声,他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他感叹自己的创作枯淡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也枯淡了,听着秋蝉衰落的蝉声,他想到了自己这种非
5、常枯淡的中年生活,人生啊,你如此短暂,为什么走得最急的都是最好的时光。实际上,通过听蝉声,来感悟自己的人生的并不是郁达夫一个人的做法,很多文人都从蝉声中听到过自己的人生。唐朝的骆宾王写过一首在狱咏蝉,三十多岁的骆宾王关在监狱中等着下达他是被冤枉的、他是清白的这一道命令,突然听到了监狱外的蝉唱,他这个囚客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思索,真没想到,我这一个出在盛年时期的人却要来悲伤的吟诵白头吟这样的悲曲。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下。(齐读)在秋蝉残声这幅画面当中,我们能够听到郁达夫先生人生苦短的感叹,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文人,非常强烈的一种生命意识。4.请选择“秋雨话凉”的小组发言。教师点拨:秋雨话凉,
6、郁达夫站在那个街头,看到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偏偏选了两位都市闲人,那么由这个故都特有的都市闲人来谈故都的秋风秋雨就特别有一种沧桑感和悲凉感,所以,我们觉得在秋雨话凉中我们能看到郁达夫先生他那种很独特的审美情趣。三、课堂小结(配秋日私语音乐)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我们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也有点靠近了,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审美情趣。我在备课故都的秋时,有一首歌,特别撞击我的心灵,名字叫秋蝉,我们一起来听,感受歌中要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清 静 悲凉 破院秋色 落蕊秋意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教后反思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热情。我深刻的认识到:把课
7、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仍有不足和遗憾。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不能精讲。也不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参与,这将促使我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
8、国之情。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一、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什么?三、课
9、文理解 1.读第 1、2 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2.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3.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6.读第 12 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
10、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8.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9.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10.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A.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
11、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四、总结本节所学内容。附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答案 二、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三、课文理解 1.读第 1、2 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绘秋 3.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
12、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明确:五幅画面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
13、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
14、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讨论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可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相关图片:a.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b.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c.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d.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6.读第 12 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
15、一句?答: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A 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 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 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答:味。(板书
16、)(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A.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B.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C.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相关图片: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喻 喻体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8.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
17、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9.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
18、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10.设题意图:品味文中精妙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创造才华。可以不受“研讨与练习”的局限,鼓励学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语言。故都的秋导学案(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19、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2023 年高 语文 故都 优秀 精品 讲义 详细 导学案 套含超 解析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