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2.pdf





《2023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2.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2赏析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3感受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教学环节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 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我们知道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既然如此,文章为何不像其他小说一样以人物名称或具体事件为标题,而把视
2、线聚焦于一片并不起眼的常春藤叶上呢?让我们带着小小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2介绍作者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
3、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教学环节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开端(1-11):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病倒 发展(12-36):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病重 高潮(37-50):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好转 结局(51-55):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真相 请同学们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十一月:琼珊
4、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通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藤叶”其实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线索,它把情节与人物整合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结构。教学环节三:分析形象,净化心灵 让我们一起走近与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紧密相联的三位人物:琼珊、苏艾和贝尔曼。1请问这三位人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聚焦人物的生存环境)人物的生存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1)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2)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3)风格古香古
5、色,艺术气息浓厚;(4)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穷苦。其实,在小说的序幕部分,也就是第一部分的开头几小节,文章就交代了苏艾、琼珊落户“艺术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居住条件,深刻地揭示了底层艺术家地位低下、生存的艰难。这不但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也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恰当的氛围,也定下了小说的感伤基调。2三位人物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呢?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请同学们圈划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试着比较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物形象。A 琼 珊:年轻女画家,生活中的弱者,面对
6、贫病、失业的打击,束手无策,万念俱灰。B 苏 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在失业面前不低头,顽强与命运抗争,困苦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并帮助他人,有团结互助精神的女性。C 贝尔曼: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当得知琼删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再见贝尔曼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
7、去世了。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小说对贝尔曼的着墨不多,但其却是小说的主人公。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贝尔曼的形象。尽管他因失业、疾病的困扰,产生情绪波动,借酒浇愁发泄内心郁闷、不满,但却没有抹去他同病相怜、同情弱者的做人准则。当天晚上,贝尔曼就带着疾病的身躯,冒着风雨,用搁置了 25 年的画笔,为另一个患同样疾病的身躯,完成了一副永恒的传世佳作,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的形象是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完成定格的,小小的“藤叶”联系起三个人物,他们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藤叶”折射的是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
8、心灵美。教学环节四:写作探究,深化主题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他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乃至主题深化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有关语句。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的常春藤叶 2023 年高 语文 第一 专题 最后 常春藤 精品 教案 苏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