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docx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docx(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沟通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力量。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表达的生命意识,培育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理想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帮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
2、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读。听完朗读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识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解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共性化解读的根底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相互参照,相互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共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展沟通。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行断绝。”(课件展现)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现) 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现)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索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方
4、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予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妙的月亮,一心憧憬,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行断绝。” 4.诗人借助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心情,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方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方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
5、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心情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心情激扬,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心情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抱负和理想。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索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画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相照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
6、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准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准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旧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发,题材不限。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识的,却又是最易遭无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1、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熟悉,我在课前预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3、教学活动学生挑战教师:学生给
7、教师出若干话题,教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4、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5、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爱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二、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学生有的说“怕”,有的说“不怕”,也有的不以为意。 教师:怕写作文,毕竟怕什么呢? (生答,教师随机总结动身言要点) 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犹如学们所说的,的确有许多的因素,造成了我 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慨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许多,今日我们
8、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终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头,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受,又滋生过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所以我们许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总分值作文片段 (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旧要信任:“浅草也能没马蹄
9、”(用幻灯打出课题) 2、素材许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识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殊深刻?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我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供应一个范例。假如平常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展多角度的开发和思索,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毕竟如何呢?
10、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嬉戏。在这个嬉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洁,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当堂练习。 4、牛刀小试 (幻灯片:空间)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5、大显身手 看来,我们的课本,的确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平常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加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
11、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盼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三、教后反思 作文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学生又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比拟多。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呢?学生们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需带着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学问。作文的素材是无比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地球、宇宙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美的眼睛。”同样的,我
12、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觉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有影视、文学作品,亲身经受,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教师可以有系统的进展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逆境。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依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四个局部,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
13、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依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愿、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把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讨论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今便要开头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布满期盼,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答复。 “步步留心,时时
14、在意,不愿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讥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非常清楚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黛玉敏感、慎重、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
15、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详细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明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究竟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明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明显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看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
16、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看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展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看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衬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看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衬托”) 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看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讨论祝愿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愿的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
17、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看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争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争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睬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与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详细、饱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
18、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觉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依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全部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
19、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争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无望和盼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盼望战胜了无望,他要和鲨鱼斗究竟、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战胜的,你尽可把它毁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依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
20、探究,我们发觉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展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展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展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看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衬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三篇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盼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三篇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21、篇4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奉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酷热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酷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射着祖国,于是他盼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喜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怪,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日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2、写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
22、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绝望,但诗人没有遗忘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预备朝着抱负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究,坚强地为自己的抱负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白方向。 3、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宠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头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闻名的最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教学 设计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