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大学之道》课文教案汇编3篇.docx
《高二语文《大学之道》课文教案汇编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大学之道》课文教案汇编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二语文大学之道课文教案汇编3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篇2】高二语文大学之道课文教案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
2、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根底学问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 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其次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肯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
3、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盛兴旺。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全都。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
4、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篇3】高二语文大学之道课文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见,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别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精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精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
5、理。今日,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提倡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珍贵的社会意义和有用价值。曾子参加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进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
6、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常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盼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突然觉得心口痛苦,便抓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呼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示你快回来。” 3.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
7、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 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宏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进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觉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
8、的精华。 4.了解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争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尽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到达至善至美。 5.解题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本末(m)壹(y) (二)诵
9、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范读:教师朗
10、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文本讨论 【思索1】研读第一段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到达道德修养的境地。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到达的“至善”境地,则志向坚决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
11、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道:规律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地。知道应到达的境地才能够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头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进展的规律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预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语文 大学 课文 教案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