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鉴赏.docx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鉴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鉴赏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鉴赏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汹涌澎湃,今日最终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斗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登岳阳楼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其次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巡游胜地。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分裂。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
2、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舞无定。戎马:指斗争。关山北:北方边疆。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登岳阳楼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哀痛,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切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织,今昔比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3、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明珠暗投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比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担心,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
4、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这首诗意境开阔雄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哀痛,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
5、“洞庭天下壮丽,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意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建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建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
6、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登岳阳楼创作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境况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受的凄惨、个
7、人理想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冲突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晰的,诗人对洞庭湖憧憬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终归是过去的憧憬,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好像应当是兴奋。因为多年的憧憬实现了,肯定兴奋。但细致品尝,句中又见不到兴奋的字眼,抽不出得偿所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事实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洁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
8、”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凄惨遭受,这一切都凝合在一起,凝合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兴奋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憧憬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留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其次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明显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白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名句。先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岳阳楼 杜甫 岳阳楼 译文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