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15篇).docx
《语文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设计(15篇).doc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语文教学设计(15篇)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留意培育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熟悉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1. 熟悉“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 能绽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觉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自备田字格,嬉戏题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悉八个生字,写好“
2、说、话”两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爱春天吗(板书“春”字后)师引导说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 2.我们来做“春“字开花的嬉戏吧(选择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 3.(出示课文插图)瞧,在漂亮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来到哪里干什么呀(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查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二、初读,了解短文,熟悉生字。 1. 春风里,软软的柳枝正在迎风飘舞。沉睡了一冬的柳树是怎么醒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课文第1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反应读音。 (1) 板书课题:柳树 了 (2) 春天来了,柳树怎么啦(贴上“醒”字后让再读课题
3、)识记“醒”字。 (3) 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教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教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 3和生字交上朋友了,肯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三、再读,熟识短文,稳固识字。 1分节读文,读通读顺。(指名分组或者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内容。 (1)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柳树 醒了 柳树在谁的帮忙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春雷 说话 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会怎么说呢 你能想像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 看板书,小结。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其次、三、四小节。 方法: 1、同桌相互读一遍,看看是否读准; 2、说一说,谁给谁干什么,怎么样了 3、
4、试试,会背了吗(留意评价学习状况) (2)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 以小组形式汇报,教师板书,然后检查该组朗读、背诵;(评价学习状况) 其他小组学习朗读,练习背诵; 分组竞赛朗读;看板书加上动作练习背诵。(评价学习状况) (3)春天里的景物那么得意,让我们一起读读最终一个小节,看看柳树在干什么 齐读第五小节。 请同学说一说又知道什么啦教师板书:柳树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 看着板书,加上动作背一背。 (4) 同学们,春天万物都在生长,除了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5)漂亮的春天令人沉醉,让我们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自由读) (6)会背了吗看着板书试试吧。 四、稳固识字,书
5、写生字。 1看板书再读词。 2指导书写。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一样偏旁的汉字,你们看田字格表里是哪两个字(说话) 这两个字的偏旁谁熟悉(言字旁) 示范:写言字旁时第一笔点起笔不能太低,横要向上斜一点,折要向左斜一点,留意左边偏旁窄一些,右边局部宽一些。 描红。 自己练写,比照范字。 成果展现。 1 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本课生字、词语,背诵课文。 2写好“朋、友、春、高”四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开火车抽读字卡:醒、雷、澡、枝、软、梳、梢、耍 2请同学领读词语:
6、(教师出词语,同学领读) (二)读背课文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学生齐背。 (三)仿照课文编诗句。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看,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师生评议。 (五)作业设计 1、完成练字作业。 2、词语连线练习。 3、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学问。 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指导学生图文对比,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看方法,培育观看力量和良好的观看习惯。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
7、文争论,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看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观察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看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看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当先观看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看什么(抓住观看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结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刚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其次幅与其次自然段。) 2、
8、生争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比,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方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方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精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在何处(观看点)看到的 (2)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局部各局部的作用是什么 (3)依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绽开想
9、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展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设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结实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坦的方砖,领会奇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争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才智表达在哪里 (细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宏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以下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曲折回旋条石城砖
10、垛嘹望射城台 2、教师总结谈话。 五、延长性作业 长城究竟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静是傲慢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预备参与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表达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殊是图文对比,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看力量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 篇3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
11、话颜色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实的唯物主义和朴实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呈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知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胜利。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宏伟气势,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肯定数量的文言文,积存了肯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根本独立的阅读观赏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展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力量。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
12、重在指导,赐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存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育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推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解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育学生文言文自学力量。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索、合作争论等形式进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培育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存,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忆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13、。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非常熟识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存了很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忆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忆。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精确,教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留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 采纳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沟通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根底学问,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把
14、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解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争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与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对
15、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终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比解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精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局部分为2个小环节:
16、先在小组内叙述。学生小组叙述后,推举优秀者在全班沟通。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忱,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把握肯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育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力量,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力量。)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
17、、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大事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达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忆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 (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追问几个人帮忙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表达讲解“易”、“始”) PPT
18、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行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表达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称赞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表达出智叟这种称赞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你太不聪慧了,智叟开口就在称赞愚公;“其”用反问增加称赞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大的手法表现称赞的态度。 7.同桌相互沟通,学生读出称赞的态度,教师朗读指导,互
19、评。 8.智叟为什么会称赞愚公明确:由于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 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详细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展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共性化的人物语言进展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敬重。为什么对愚公更加敬重呢下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内容,勾画出表达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
20、以分析。学生小组沟通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行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进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 (造福群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
21、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行没有有用的才智,而有用的才智也不行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按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沟通。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由于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觉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教学 设计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