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概论.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儿童发展概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概论.pptx(2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儿 童 发 展 概 论1.复习思路u 构建框架,梳理知识;u 熟悉题型,把握重点;u 有效复习,事半功倍;u 习题训练,谨防丢分。2.构建框架儿童发展概论学科概述生理社会、文化对象、内容、阶段划分、学科特点、历史现状、研究原则及方法遗传基因神经动作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社会性个性道德发展认知新兴学科:儿童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3.熟悉题型n 考试性质:非选拔性、标准化n 试卷结构n 选择 20*1n 填空 20*0.5n 名词解释(辨析题)5*4n 简答 4*5n 论述 2*8n 案例分析 14n 模拟题训练4.有效复习n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n 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观点n 儿童认知过
2、程发展规律及其培养n 儿童社会性、个性、道德发展规律n 结合教学实践n“了解”:n 填空、选择,“是什么”,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原理n“理解”:n 简答、名词,“为什么”“怎么样”,在了解的基础上,领会概念把握规律n“掌握”:n 论述,“怎么做”,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第一章 绪论1.儿童发展概述 1.1儿童发展概念n 发展:n 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发展”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不仅指儿童的生长成熟,也指成人后衰退消亡的过程。n 儿童发展:n 是指
3、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及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1.儿童发展概述 1.1儿童发展概念n 儿童发展科学的研究对象:n 从个体生命的诞生到个人走向成熟的整个发展历程n 从生命形成到成熟表现五个特点:n 儿童发展的发展特点n 发展的基础性n 发展的递进性n 发展的易感性n 儿童发展研究领域:n 生理发展n 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n 儿童动作的发展n 认知发展n 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1.儿童发展概述 1.1儿童发展概念n
4、儿童发展研究领域:n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n 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n 文化性发展n 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1.儿童发展概述 1.1儿童发展概念n 人类发展n 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n 儿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n 儿童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学科1.儿童发展概述 1.2儿童发展与人类发展n 年龄阶段:n 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划分:n 弗洛伊德以性本能的发展为标准划分n 心理特质
5、的变化为依据划分:n 皮亚杰以认知结构的变化划分n 埃里克森将生物、文化和社会这种因素结合起来划分n 苏联达维多夫以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作为划分依据n 本国的划分:n 两种分法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 弗洛伊德-性本能:n 强调生物本能(性本能),以此为标准把人格发展分为五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问题。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时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13、14岁以后)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n 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
6、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个体的发展是自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n 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八个阶段的顺序由遗传决定,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由环境决定。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 达维多夫以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作为划分标准:1.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2.摆弄实物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01个月)2.乳儿期(1岁以内)3.婴儿期(13岁)4.幼儿期(36岁)5
7、.儿童期(612岁)6.少年期(12、1314、15岁)7.青年期(14、1517、18岁)8.成年期(18岁以后)1.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内托儿所)2.学前期即幼儿期(36岁幼儿园)3.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期(612岁小学)4.少年期(12、1314、15岁)5.青年期(14、1517、18岁)6.成年期(18岁以后)n本国的划分:n两种分法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 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n 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同时也具有不平衡性。n(1)儿童发展既有
8、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n(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稳定性:可变性:n(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 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n 稳定性:n 社会教育条件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有其相对稳定性;n 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在一般条件下,大多数儿童的发展次序和所需时间是相同的;n 生物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程序,生物成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有一种共同的规律。n 可变性:n 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以
9、引起儿童年龄特征的变化n 可变化性也指个体差异,即共性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 各阶段特点:n 婴儿期的特点n 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第一高峰期)n 言语的获得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n 幼儿期的特点n 儿童身心的飞速发展时期n 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形式n 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n 初步形成自我意识n 学龄儿童期的特点n 儿童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学习活动逐步取代了游戏活动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 各阶段特点:n 少年期的特点n 儿童身体各方面迅速发育的第二高峰期n 心理发展速度缓慢
10、,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n 青年期的特点n 身心趋于成熟,社会性、文化性发展趋于稳定1.儿童发展概述 1.3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n 夸美纽斯种子论n 洛克白板说n 儿童教育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n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思潮,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n 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第一部研究儿童发展儿童发展学正式成为科学2.历史与现状 2.1儿童发展研究演变历程n 热点领域研究:1.婴儿发展研究:自然反应法、偏好法2.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3.儿童心理理论研究4.记忆发展研究5.语言发展研究6.儿童日常认知研究7.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n 利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来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问题的一门儿童
11、发展新兴学科。8.认知行为遗传学2.历史与现状 2.2儿童发展研究现状n 研究设计n 质化研究更多倾向于采用纵向研究设计n 量化研究更多倾向于采用横向研究设计n 纵向设计、横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设计n 横向设计: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访谈、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n 优点n 缺点n 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n 优点n 缺点3.研究方法 3.1儿童发展研究设计n 观察法n 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
12、分析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n 观察法是儿童发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n 早期的儿童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因为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都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比较真实地获得幼儿心理活动的资料。n 分类n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n 自然观察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用在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儿身上3.研究方法 3.2具体研究方法n 访谈法n 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资料的一种方法。n 问卷法n 问卷法与访谈法很相似,只是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
13、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答。(不适合学前儿童)n 测量法n 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3.研究方法 3.2具体研究方法n 实验法n 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n 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n 文化比较法n 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3.研究方法 3.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儿童发展的基础2.儿童发展的基础 2.1遗传与产前发育n 遗传n 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相似的
14、现象称为遗传。n 遗传和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n 遗传的物质基础n 染色体DNA基因:n 遗传疾病: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现状结构。蛋白质和DNA组成DNA(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的任务:发送指令到细胞质,用以合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形成人类机体各种特征的生物基础)2.儿童发展的基础 2.1遗传与产前发育n 遗传疾病:n 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许多疾病都是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基因缺陷或基因突变引起代谢性缺陷以及染色体数目或形态不正常导致各种发育不正常。n 苯丙酮酸尿症代谢性缺陷永久性地智力迟钝和精
15、神发育迟缓n 唐氏综合症染色体变异斜视、身材矮小粗壮、伸舌心智发育迟缓n 特纳氏综合征(X0)女性空间技能有缺陷n 克莱恩费尔特氏综合征(XXY)男性有女性特征在与文字表达有关的智力发展方面有缺陷2.儿童发展的基础 2.1遗传与产前发育n 产前发育:n 个体出生前,在母体内会度过近10个月(约280天)。n 1、胚种期:着床,受精后两周n 2、胚胎期:是胚胎迅速生长的状态,(2周8周末)胚胎初期,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心跳,初具人形n 3、胎儿期:产前发育的最后阶段,第9周出生n 产前发育的影响因素:n 致畸因子:在胎儿期损害胎儿发展的环境因素统称致畸因子。n 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
16、状态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 神经元及其联结n 神经细胞:n 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胞体和突起组成n 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n 聪明之源的神经元具有“长时程”可塑性n 神经胶质细胞:n 遍布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又称惰性细胞。n 对神经元起着提供营养、支持、修复、保护作用,并参与髓鞘的形成。n 最新研究显示,胶质细胞不仅具备信息传递和处理功能,也具有与学习记忆有关的可塑性。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 神经元及其联结n 突触:n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如图n 具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
17、合的。n 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也可通过突触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如图所示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 大脑发育n 新生儿出生脑重约350g,一年后达成人一半,两三岁达到成人的75%,到五岁时达到90%n 大脑皮层n 是人脑中最大的结构,占脑重的85%,是最后停止生长的脑结构,比大脑的其他任何部位对环境性的影响都敏感。n 2岁时大脑皮层大部分发育成熟,到8岁时,人的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几乎完全发育成熟n 对于大多数儿童,36岁之间,左半球表现出发展的加速期。n 脑的反射活动n 反射是脑的基本活动,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18、。如图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 神经可塑性(儿童认知神经科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P275)n 儿童发展是儿童生理、心理与行为协同发展的结果,而生理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又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基础。n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受经验和发育程序交互影响所支配,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表现出可塑性。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 三个不同层次的神经可塑性1.脑结构的功能重组音乐训练与皮层重组2.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表现在突触可塑性,表现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修饰,近期还发现大脑中新神经元在不断地形成。n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一定条件下调整功能、改变形态、增加或减少数
19、目的能力,既包括传递效能的变化(LTP/LTD),也包括形态结构的变化,如PSD增厚或变薄等。3.神经可塑性的基因与分子机制2.儿童发展的基础 2.2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n 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n 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与心理发展关键期n 例如,婴儿在出生时的突触连接数目相当于成年人的十分之一,孩子3岁时,连接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相当n 倒U形的神经突触发展模式,使得幼儿大脑在早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为发展的关键期理论提供神经科学的依据n 同时,各种感觉、知觉和认知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呈现高效、高速的发展。n 神经可塑性与丰富环境刺激n 脑发育的活动依赖
20、性,外界环境刺激的输入对大脑网络构建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强。n 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和观察自然等活动都有助于儿童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2.儿童发展的基础 2.3儿童动作的发展n 身体的发育n 身体的发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和方向n 身体各系统的发育,如图P57n 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到下,又称上下规律,也叫首尾规律2.由近及远,即先从靠近的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即远近规律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先学会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即大小规律4.由整体到分化。最初全身性、笼统的、弥散性的手舞足蹈,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5.从无意
21、到有意。先出现无意动作然后才出现有意动作。有无规律2.儿童发展的基础 2.3儿童动作的发展n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1.影响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因素2.基因的因素3.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4.感官经验的统合。n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动作的发展有赖于成熟与练习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第三章 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1.儿童感觉发展 1.1儿童感觉发展的概述n 感觉:n 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n 儿童时期的主要感觉:n 视觉、听觉n 味觉、嗅觉、触觉、痛觉1.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 儿童视觉的生理机
22、制:n 视觉对于儿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感觉,新生儿的视觉没有嗅觉和味觉那么灵敏,6个月以后儿童视觉发展才接近成人n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特定光刺激眼睛结构锥体细胞 杆状细胞数量6百万 120百万在视网膜所处位置 中心 外周暗光下的感受性 低 高色觉感受性 是 否1.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 儿童视觉适应:n 暗适应:是指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1.瞳孔放大,收集较多光线2.锥体细胞感光敏度增强,暂时维持视觉3.杆状细胞感光敏度迅速增强,取代锥体细胞的作用n 明适应:是指从低亮度环境到高亮度环境,眼睛大约过1分钟才能适应的过程。1.瞳孔缩小,以减少强光进入2.锥体细胞感光敏
23、度缓慢降低3.杆状细胞感光敏度迅速降低1.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 儿童视觉能力的发展:n 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n 新生儿的眼睛聚焦能力不强,视敏度也低。n 1个月的婴儿能用平静的眼睛运动跟踪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n 3个月的婴儿会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n 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大约为20/100n 2岁的婴儿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的能力发展很快。1.儿童感觉发展 1.2儿童视觉的发展n 儿童视觉缺陷:n 视觉发展的关键期n 小猫选择性盲视测验1.儿童感觉发展 1.3儿童听觉的发展n 儿童听觉发展概述:
24、n 胎儿、婴儿、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包括感觉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n 刚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就具有听觉反应。n 幼儿期的儿童的听觉音阈值比成人高,听觉阈限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n 儿童对纯音的最低听觉阈值出现在1419岁即儿童听力最好。1.儿童感觉发展 1.3儿童听觉的发展n 儿童听觉障碍:n 儿童听觉障碍的判断:1.新生儿出生6至8星期时还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2.1岁左右不会学说话3.难以掌握词语,尤其在复述的时候音准度差4.经常发生中耳感染,头部或耳部受伤5.患有腭裂、唐氏综合症或有其他缺陷1.儿童感觉发展 1.4儿童其他感觉的发展n 儿童嗅觉和味觉发展:n 婴儿能够依靠嗅觉辨认出母亲n 慢性
25、鼻窦炎是儿童嗅觉障碍的主要病因n 婴儿对味觉的差异比较敏感n 儿童触觉发展n 触觉是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n 抚触有利于交流情感n 试探性啃咬现象n 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n 儿童痛觉n 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1.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育的成熟2.促进婴儿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3.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形成正常的活动觉醒周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4.促进消化,增加体重2.儿童知觉发展 2.1儿童知觉发展概述n 知觉: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n 儿童知觉:n 图形知觉、深度知觉、社会知觉2.儿童知觉发展 2.1儿童知觉发展概述n 孟昭兰的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发展 概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