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pptx
《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pptx(10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认识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一、区域经济增长释义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与劳务的数量,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该区域经济总产出来衡量的。一般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NI)等量值表达。在多数情况下,按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如果以t表示报告期年份,b表示基期年份,n表示这段时问内的年数,r表示所要确定的年增长率,其计算公式即为 n GNPt=GNPb(1 十
2、r)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内的工时数;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资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资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的减少;规模经济实现的程度;知识(包括技术与管理的知识)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其中,前三项为劳动投入量,第四项为资本投入量,后三项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率,即要素生产率。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
3、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合理的、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对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然而,不切实际的、盲目的发展战略无疑不利于长期增长。2.制度创新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制度与经济发展和长期增长的关系 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 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3.资源约束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要素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稀缺对象。今后的长期增长,将被能源短缺、土地中可耕地面积不足、水资源的减少而限制。4、
4、创新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早在1912 年,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的一个不连续创新过程。创新既可以在实体部门发生也可以在金融部门发生,这两个部门的相互作用为经济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推动力。5.人口及其结构变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人口数量 年龄结构 生育理念 人口年龄结构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对儿童与老年抚养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
5、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黄金比例”。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劳动力储蓄增加,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某个国家如果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充分的阶段,经济增长就会获得格外的供给源泉,这就是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是1000 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6.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最近二三十年来,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现象,那就是一些原本经济发展业绩良好的国家,其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受到短期性的冲击而突然中断,并陷入长期的停滞或缓慢增长。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短期冲击案例有:30 年代的“大萧条”,70 年代的石油危机,80 年
6、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80 年代以来的拉美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1997 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90 年代初俄罗斯等国家的“休克疗法”、现阶段的美国次贷危机等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 传统的经济理论把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 劳动供给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技术进步速率三个方面。而现代经济学家们在传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则更多地强调了知识、人力资本因素的重要性,并作为增长的重要源泉被纳入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形成内生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新增长理论模等。制度经济学家们则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技术变迁的结果,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
7、,只有研究制度安排,才能说明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激励机制。任何形式的经济增长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必然是多元和多样的,但在不同国度不同区域或同一国度(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上诸多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一个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应该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区域经济利益。要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利益为动源和首要目标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表现为经济主体对自身
8、经济利益的追求。从空问结构或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各个地区都是相对独立而有理性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本区经济量的最大产出和经济福利的最大提升,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2.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送机制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区际间的传递机制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外在化和在区域间的运 作,也就是经济增长要素(资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体制等)、经济结构、运行机制在区际之间的运行、调整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3.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区际传递规律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因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但过大的差距又会引发社会诸多矛盾,因而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干预
9、和调节,将经济增长的差异和地区差距的扩大控制在一个社会所能容忍和可接受的限度之内。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有效运行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从空间结构的角度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协调机制 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发展之问的关系,实现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二是区际之间的协调机制。要在区际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补充、相互推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能够获得双赢或多赢的协调机制。;4.区域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落后地区实现
10、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涵义:主张产业均衡化和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 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 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 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 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 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 据和理论基础
11、建立在生产 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 三个“不可分性”上面。1、社会基础设施或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的投资只能以大量的、全面的、连续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不会达到最适规模,也就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济成本。2、需求的不可分性 产业或部门间由供给与需求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只对单一产业和部门投资就会因缺乏需求而难以维持,因此必须广泛的、大规模的对多部门、多产业进行投资。3、储蓄的不分性 投资的来源主要是储蓄,储蓄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快速增加,因此经济建设规模必须保证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程度,并以此突破“储蓄缺口”。政策主张:一是在不降低国内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将一切可能的收入转化为投
12、资,通过投资增加收入,提高储蓄率,再将储蓄转变为投资,从而形成国内投资良性循环。二是用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国外资本,并以国外资本投资的新增收入,提高边际储蓄率,再将储蓄转变为投资,从而形成引进国外资本到增加国内投资的良性循环。(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exportbase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
13、环理论 1953 年,罗格纳 纳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四)纳尔森
14、的低水平陷阱理论(LowLevelEquilibriumTrap)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 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低
15、水平均衡陷阱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五)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thetheoryofcirticalminimumeffect)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理论要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必须先使投资率足以使
16、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困境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 缺陷之一:忽略了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
17、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二、非均衡增长理论(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一)冈纳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
18、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二)阿尔伯特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也称为“极化涓滴效应理论”。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
19、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平衡增长理论是非均衡增长论的理论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 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
20、为:1、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2、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3、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 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 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4、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
21、和地区的发展。什么是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相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可以分为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1、后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2、前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或客观上造成产业间结构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颈问题的解决有利可圈,从而为新的工业活动的兴起创造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3、旁侧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引起它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有技术性和纪律性的劳动力队伍的建
22、立,促进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移入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也有人译为极化-淋下效应)极化效应: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乘数效应强化了极点的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不仅仪使极点集聚人、财、物,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得到地方政府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涓滴效应(Trickle-downeffect,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又稱涓滴理论(Trickle-downtheory,又译作利益均沾
23、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提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增长极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增
24、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包括:第一,增长极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第二,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第三,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 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一,区位经济。
25、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四)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区域经济 增长 发展 理论 10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