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域经济学.pdf
《2023年区域经济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区域经济学.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区域经济学区 域 经 济 学 是 研 究 区 域 经 济 活 动 的 自 组 织 和 区 际 经 济 联 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 域 决 策 的 科 学,它 是 应 用 经 济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 领 域 之 一。区 域 经 济 学 是 我 院 经 济 学 专 业 的 一 门 重 要 的 限 选 课 程,是该专业高年 级 学 生 在 修 完 数 理 记 录 与 概 率 论、线 性 代 数、西 方 经 济 学、财 政 学、记录学等学 科 基 础 课 后 继 续 从 事 经 济 学 专 业 的 学 习 与 实 践 所 规 定 的 必 修 课 程。对该课程的学
2、 习 与 掌 握,有 助 于 开 阔 学 生 的 视 野,加 深 学 生 的 理 论 功 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 学 生 学 习 发 展 经 济 学、人 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本 课 程 由 三 大 部 分 组 成:第 一 部 分 着 重 介 绍 经 济 区 域 的 基 本 理 论 和 我 国 经 济区 域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过 程 及 现 存 格 局;第二部分重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 三 部 分 是 实 践 部 分,以 介 绍 区 域 经 济 开 发 与 发 展 的 基 本 知 识 及 总 结 我 国 有关 区 域 经 济 实 践 的 基
3、 本 经 验 和 规 律 为 重 要 内 容。通 过 该 课 程 的 学 习,学生应能掌握“区 域”、“经 济 区 域”、“区 域 经 济 资 源 与 环 境”、“区 域 经 济 增 长 和 发 展”、“区域 产 业 结 构 与 空 间 结 构”、“区 际 经 济 关 系”、“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战 略”、“区域经济规划 与 开 发”、“区 域 经 济 政 策 与 管 理”等 基 本 概 念、基 本 方 法 与 基 本 理 论,了解区域 经 济 学 的 形 成 背 景、发 展 历 程 及 未 来 展 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 术,并 能 理 论 联 系 实 际,培 养 分 析
4、区 域 经 济 问 题 的 思 维 和 能 力,学会解决区域经 济 具 体 问 题 的 方 法,并 能 独 立 地 进 行 区 域 经 济 政 策 与 管 理 方 面 的 思 考,且 能 较为 科 学 地 提 出 相 关 政 策 建 议。课时分派表章 节教 学 内 容学时安排第 一 章 经 济 区域的一般特性1.经济区域2.我国的经济区域3.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2第 二 章 经 济 区1.劳动地区分工理论4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2.区域发展阶段理论3.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第 三 章 区 域 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1.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2.资源地区组合与区域发展3.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2第 四 章
5、 区 域 结构分析1.区域产业结构2.区域地区空间结构3.区域物质循环结构3第 五 章 区 际 关系分析1.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2.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3.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3第 六 章 区 域 经济发展战略1.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2.城市发展战略3.乡镇发展战略3第 七 章 区 域 规划1.区域规划的发展2.区域规划的内容3.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3第 八 章 区 域 开发1.区域种植业的开发2.区域畜牧业的开发3.区域制造业的开发4.区域第三产业的开发3第 九 章 区 域 政策1.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2.区域政策的目的和手段3.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4.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3第 十 章 区 域
6、管理1.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2.区域管理的形成和发展3.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2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性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结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一一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规定: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重要流派。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性
7、,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结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理论: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结识;应用: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难点1.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真正掌握;2.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3.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性的深刻把握;4.对我国经济区域形成的背景、历程、特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对的结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 一 节 概 述1.区域经济学
8、的概念: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3.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4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区域发展理论;(
9、2 )区际关系理论;(3 )区域政策理论。5.现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2)新制度学派;(3)区域管理学派。第 二 节 经 济 区 域1 .区域:泛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2 .经济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乡以及广大的农村组成。3.走 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4 .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经济区域的特性:(1)必须具有经济功能;(2)必须具有行政功能;(3)必须具有一定的地区结构;
10、(4)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第 三 节 我 国 的 经 济 区 域1.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2 .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历史必然3 .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1)地区规模与资源供应;(2)经济功能;(3)经济管理的功能,涉及财权、经济事权和人事权等;(4)经济核心地;(5)网络与经济流。4 .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第四节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1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变化:
11、(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五、重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9.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4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2 3.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掌握经济
12、区域形成发展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劳动地区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并熟悉三大理论在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面各章从事区域分析和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规定:了解劳动地区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重要流派和重要思想。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劳动地区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
13、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地区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产业组织演化规律;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应用:劳动地区分工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我国“开发区”的实践(二)教学难点1 .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2.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3 .对的运用三大理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地区分工理论1 .分工的概念:(1)自然分工:是指在初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性别、年
14、龄等为基础的原始分工;(2)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后以产品或商品互换为基础的分工;(3)劳动地区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照地区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区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产品的互换,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互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区分工。2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1)亚 当 斯 密的绝对利益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4 )艾萨德的要素替代理论;波斯勒的技术差距理论。3.地区分工的客观基础:(1)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区分
15、工的必要条件;(2)劳动地区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4.劳动地区分工理论:(1)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2)扶持幼小产业理论;(3)协议分工学说;(4)新比较优势理论。5 .劳动地区分工限度的测度6 .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分工与区域市场;(2)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3)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 工 的“不平等”与区域发展问题。第 二 节 区 域 发 展 阶 段 理 论1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2)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2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3.区域经济增
16、长机制:(1)区域增长极理论;(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 )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2)技术生命周期;(3)经济增长波动周期6 .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1)技术创新与区域周期;(2)技术扩散与区域成长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1 .集聚机制:(1)区位指向;(2)产业联系2 .集聚经济:(1)集聚经济来源的“区位论”解释;(2)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3)规模报酬递增与集聚经济;(4 )交易成本节约与集聚经济3
17、.分工深化与产业组织演化:(1)福特制生产方式与公司组织;(2)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组织演进;(3)产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4 .公司网络的空间结构:(1)公司组织形态的网络结构;(2)本地化网络与全球化网络5 .产业区与新产业区:产业区是指专业化集聚的特定地区;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体系相应的产业空间形式,是中小公司在弹性专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6 .规划产业区:(1 )苏联“地区生产综合体”;(2)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3)我国的“开发区”;(4)生态产业群落五、重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18、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9.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 9 9 9.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一公司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2 3.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弄清区域资源和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分析区域资源基础及组合状况的基本方法,善于运用区域资源组合与地理环境约束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我国区域产业配置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为此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发展战
19、略”和“区域规划与开发”等内容奠定基础。规定:了解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资源观的演化及资源开发运用方式的异同。掌握现代区域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性,学会定性和定量分析资源地区组合的基本方法,弄清资源地区组合的优劣对区域产业配置的影响,深刻把握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许的制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区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资源特性及其类型,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资源地区组合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应用: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我国的资源
20、地区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区域资源”的概念与范畴;2 .对的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3 .学会理性而全面地分析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科学分析资源地区组合与我国产业配置类型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1 .资源:传统意义的资源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区域经济学中的资源则是指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等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子资源构成的有机系统,涉及了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要素。2 .人
21、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的开发运用:(1)采集渔猎时代;(2)农业经济时代;(3)工业经济时代;(4)可连续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性重点产业或门主导产业能源动力类型资源主体地区结构采集渔猎时代低水平渔济于物口经融食集,动然中采猫而耒链无无人力可再生生物资源无农业经济时代初级自给自足的简朴再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冶炼、烧制等手工业第一产业iM水自,、属、业源锡金地农资、等源土等然铜铁资、蝌中核M忆曲帆地矿农区心心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中级商 品 经济、社会化大生产重工业第二产业心等能能嘉化电/兀石添可耗竭的矿产资源心成业业通中、工农交现市的和、络出城熟区区网二战后高级经济、1知识密集型轻工业第
22、三产业电能、核能资位科、源产区、源资产、源资济矿源资技经高等级核心地的城乡体系、现代化的高速交通通讯网可连续发展阶段高级可连续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清洁与可替代资源可连续发展型资源具有创新功能的大都市体系、信息高速公路第二节资源地区组合与区域发展1.区域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2)稀缺性;(3)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4)地区性(空间差异性);(5)整体性及综合性2.区域资源的类型:(1)区位资源;(2)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3)经济资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进步;创新;制度结构与制度安排。3.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资源地区组合分析的原则;(2)自然资源的定量分析
23、;(3)经济资源的定量分析;(4)社会资源的拟定与衡量;(5)资源替代与资源互补。4.区域的资源短缺:(1)资源短缺:概念:所谓区域的资源短缺是指由于资源在部门间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引起的经济现象,是在资源配置不均衡时,引起的某些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进而导致一部分地区或产业部门因某些资源局限性而停工、停产待料的现象。性质;资源短缺与资源空间配置。(2)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3)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5.我国的资源地区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1)加工类型区;(2)加工主导类型区;(3)资源主导类型区;(4)资源加工混合类型区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1.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1)资源转换的一般过程;(
24、2)资源转换中的约束2 .区域资源流动:(1)区域资源流动的必要性与也许性。(2)资源流动的障碍: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流动载体的阻碍;行政区划的限制;体制、政策、法律等阻挠正常的物质流动。(3)资源流动的方向: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要素的状态转换或空间位移;人力资源的流动具有收入指向、成就指向;资本资源的流动具有经济指向,以信息为载体,引起感应运动和相应流3 .环境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1)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2)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期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
25、境资源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五、重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洪银兴.可连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2 3.3.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4.张敦富,孙久文,胡铁成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2 3.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6 .美 莱 斯 特 R 布朗.生态经济一一有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上海:东方出版社,2 0 2 3.第四章区域结构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掌握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区域 经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