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pdf
《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文学离线作业2.pdf(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1)课程作业姓名:潘梦迁 学 号:7年级:春 学习中心:乐清学习中心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填空1、文学艺术起源于 人类的生产劳动 o2、马克思认为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 W 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3、中国古代神话大体分为三大类: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异人异物4、歌舞乐 融合在一起是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5、古代神话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浪谩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主义文学的萌芽。6、吕氏春秋勾践诡计外传所载一首 弹歌 礼 记 郊特牲记 载 的 一 首 相 传 为 伊 耆 氏 时 代 的 蜡辞都是古典文献中保
2、存的原始歌谣。7、古 代 神 话 大 都 保 存 在 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典籍中。二、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发明的部落神话。神话不同于传说、寓言和宗教,它重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少见于神话。神话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限度上表达出远古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抱负的追求。2、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书名,全书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重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涉及山川、地理
3、、民族、物产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三:简述题:谈谈文学艺术的起源。(1)文学艺术的产生和起源并不是在人类有了文字之后,而是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己经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也就是在原始人当中口耳相传的一些作品,就是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2)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3)文学艺术产生之后,成为组织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模仿和再现劳动生活情景,以巩固劳动经验,熟悉劳动技巧;或者是出于某种幻想,企图用它来战胜自然,争取丰收。(4)离
4、开人类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生活实践一一生产劳动,去探索和解答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都只能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等,莫不如此。四、问答题1、原始诗歌的重要特点是什么?(1)原始诗歌的表现形式是歌舞与音乐融合在一起。(2)原始诗歌经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往往与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摹仿劳动生产中的动作。(3)原始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关。(4 )原始诗歌的形式往往比较简朴,大多为二言句式。2、古代神话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涉及社会在内)作斗争的
5、过程中,不也许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发明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3、试举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古代神话大体分为三大类: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异人异物。自然神话都但是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人类的原始时期,人类还处在蒙昧或半蒙昧的状态,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的思维能力也是很简朴。他
6、们对自然界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感到十分神奇,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释。他们经常凭借着一些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以至认为自然界也与人同样,是故意志、有性格、有情感的存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于是就形成了有关自然的各种观念。如认为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风有风伯,雨有雨师,雷有雷公,电有电母等等,一切山、川、动植物都有神灵的存在。在这些自然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自然界的幼稚结识和虚妄的想象;但从本质上讲,也表现原始人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的愿望。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中,就有关于风神飞廉,雨师屏翳,雷神丰隆、旱神女越和火神祝融等的传说故事。如古人心目中的风神飞廉,据 山海经的记载,它就是“鹿身,头颅雀有角
7、,而蛇尾豹纹”。说风神集鹿、鸟、蛇、豹的专长。所以这样一些自然神都但是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关于英雄神话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虚妄的反映。原始时代,人们受到自然力的严重威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制服自然。于是他们幻想可以出现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率领他们或帮助他们去战胜自然。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因而他们便不自觉地依照人的样子,特别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具有发明发明才干或有突出智慧的人物,加以夸张和想象,塑造出无比神通的英雄神的形象。如中国神话中有治理洪水的大禹、上射九日的后羿、战胜南方凶神恶煞蚩尤的黄帝等等。这些人物从
8、历史上看,多属于原始时代某些部族的首领,但是在传说中他们的首领作用被夸大化和神明化了。古代神话中尚有许多有关异人异物的故事,诸如羽民国、雕头国和奇肱国等故事。据说羽民国的人都生有翅膀,可以象鸟同样在天上自由飞翔;酷头国的人,生得人面,鸟嘴,有翅膀,以捕鱼为生;奇肱国的人手臂很长,又很机灵,很会打猎。特别是会造一种飞车,可以驾车顺风飞得很远,可以免去奔走的劳苦。这些异人异事的故事,这种神奇的想象,无疑是出于原始人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某些自然障碍的向往。改造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幻想和想象,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我们不能忽视古代这样一类神话故事的价值。4、中国
9、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重要影响?一般说来,神话作品是从两方面对后世作家产生起积极影响的:一是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强烈规定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二是神话当中的那种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法等,对启发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构思,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一、填空。1、诗经共收作品 305 篇。2、诗经之“六义”为 风、雅、颂、赋、比、兴。3、诗 大雅中 的 周颂 雅 鲁颂 、商颂 可以看作周氏族初期发展的“三部曲4、某些汉代学者如司马迁认为 诗经三百篇是通过 孔子 删订
10、而成的。5.周代朝廷对诗歌十分重视并建立了 采诗、献诗 的制度。6、西 汉 传 诗经有 齐、鲁、韩、毛四大家。其中由战国古文字写定的毛诗,被称为“古文经 工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毛诗序提 出“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曰颂”,后来学者大率以“六义”之“赋”、“比”、“兴”总 结 诗经的写作艺术手法。朱 熹 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古人把 诗经中常用的直述手法称为“赋”,把 诗经中常用的比方手法称为“比”,把 诗经中常用的借景起情、借物发端的手法称为“兴2、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
11、,即郑、卫两 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初期是商民族聚届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但武王死后,三国勾结叛乱,周公旦率军弹压,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监管。因此,可以说 郑卫之音,事实上就是保存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 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因而使独宗“雅乐 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经常加以排斥和否认。三、简述题1、谈 谈 诗经对后世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1)诗经为我国文学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直 承 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2、”的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也创作了许多被后人称作“汉魏风骨”的诗歌,这“汉魏风骨”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再现。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也承继 诗经写实传统。唐代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光大发扬了这一传统。宋以下,凡重视国计民生的诗人如王禹倩、范成大等,无不在创作中联系实际、反映现实。(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比兴手法,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且在以后的创作中愈传愈新,愈用愈妙。如 屈 原 离骚、荀卿的赋,尚有阮籍、李白、李商隐、李贺等诗作中多有比兴手法的继承与运用。(3)诗经的四言体诗,流行于汉魏六朝,曹操之诗,工于四言,嵇康、陶渊明、王维
13、、柳宗元等诗集中均有四言体诗作。四言诗还影响了其它文体,如赋、颂、赞、诔、碑、箴、铭、序等。尚有历代统治阶级用于祭祀的乐歌,一般也均用四言。诗经中的杂言体,对对后世诸如两汉乐府民歌也有一定的影响。(4)诗经的词汇、押韵等,后人也习用之。如诗用叠字,从 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到 汉 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 甫 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 清 照 声声慢中 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皆 源 于 诗经。诗经的用韵有首句次句连用韵的,有一起即隔句用韵的,有自首至末句句用韵的,后世诗歌用韵的类型皆源于 诗经。2、简 述 诗经中民歌重要反映了古代
14、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诗经中的民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重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诗经中 豳风七月、魏风硕鼠、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其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外患多次发生;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凉、骨肉分离。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诗经中 豳风东山、
15、卫风伯兮、齐风东方未明是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其三,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 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 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 都 收 在 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邨风静女、郑风漆消、周南关雎、秦风兼葭等是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其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的厄运。诗经中的一些
16、诗,如 卫风氓、邨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反映了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数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 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 周南米甘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诗经中尚有一部分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如 秦风无衣就是一篇著名的爱国诗篇。四、问答题1、诗经是如何编定成书的。答:诗经之所以可以收集到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的诗歌,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制度有关。关于
17、采诗制度,据 汉书 食 货 志 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又,汉 书 艺 文 志 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关于献诗,据 国 语 周 语 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晋语也载:“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诗经中除了“颂诗”也许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起来的。“采诗”是 诗经
18、民歌的来源,“献诗”重 要 是 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可以说,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朝廷采诗、献诗,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2、诗经中民歌重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它们各有什么代表作品?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重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诗经中 豳风七月、魏风硕鼠、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外患多次发生:春秋时,
19、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凉、骨肉分离。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诗经中 豳风东山、卫风伯兮、齐风东方未明是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的代表作品。三,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 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谈情说爱的民间歌谣,在山乡田野、河畔溪边,时起时落。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以 诗经中占的比例很大,大 都 收 在 国风之中,这些情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恋人的喜怒哀乐与音容笑貌。邺风静女、郑风凑消、周南关雎、秦风兼葭等是表现热烈的男女恋情的诗歌的代表作品
20、。四,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完全取决于丈夫的好恶。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许多妇女遭受的厄运。诗经中的一些诗,如 卫风氓、邺风谷风都是弃妇诗中的代表作。诗经当中的弃妇诗,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说明在当时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反映了广大妇女受压迫受迫害的现实,在我国两千数年的封建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五,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在 诗经中有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0如 周南荣营就是一首描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的诗。诗经中尚有一部分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如 秦风无衣就是一篇著名的爱国诗篇。3、试 举
21、 例 说 明 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直接地描述事件、景物和人物是 诗经展示生活的基本手法,运用事物作比方是 诗经讲道理说感受的基本手法,借用与所述事件或所抒情感密切关联的景物、事物为诗歌开头是 诗经为全诗创作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的基本手法。这三种手法,简言之,就是描述、比方、发端起情。古 人 谓 之“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描述。比就是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1)赋作为铺陈、描述的艺术表现手法,是 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用于写景、景物、写人。赋更多的用于描述生活片段,尚有一些诗则描述了大体完整的事情。如 卫风氓、豳风七月、大雅的 生民 公刘等
22、,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叙事了。(2)比,即是比方,这 也 是 诗经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据 明 人 谢 榛 四溟诗话的记录,诗经所 用 比 方 共 有11 0处。诗经的比方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 喻 是“比”句 中 既 有“彼物”又 有“此物”,两者之间尚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方的标志。如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暗 喻 是“彼物”与“此物”之 间 没 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 卫风氓 于嗟鸠兮,无食桑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借喻是只说“彼物”,不 说“此物”。如 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
23、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方一个“此物”。如 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方,比方事业的蒸蒸日上。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填如僵,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方,比方上天帮助下民。有的诗是通篇用“比”的,如 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特 别 是 鹤鸣,全诗集比成篇,叠喻为章,寓意野有遗贤,招之可用。是 雅 颂中独一无二的比体诗。兴,既要发端,先言之物一定位于诗篇的篇章或某章的章首。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隐喻下文,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渲染气氛烘托下文,或者兼而有之。如 秦风兼葭
24、、周南关睢。“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重要在于它通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往往为诗歌发明出形象生动、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蕴藉深厚的意境。“兴”本来就是民间的技法,被 诗经民歌运用得最多最佳,这 正 是 诗经民间诗的意境总比 诗经文人诗优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 三 章 先 秦 历 史 散 文一、填空1、尚书 是我国散文形成的标志。2、春 秋记载了从 鲁隐公元年(公 元 前7 2023)至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3、左传是一部 编年 体 史 书,是 春秋左氏传 的简称。4、国语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5、战国策或 曰 国策 ,或 曰 国事
25、应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 刘向 重加整理,定名为 战国策,遂相沿至今。6、易经涉及 卦 辞与 爻 辞。7、司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者是 左丘明 并说他是鲁国的太史。8、国语又 称“春秋外传 二二、名词解释1、春秋笔法古代学者认为孔子修 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 预 左传序),具 有“微有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含意深奥的文字 为“春秋笔法”。2、春秋三传指 阐 释 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丘明的 左传、毅 梁 赤 的 毂梁传和公羊高的 公羊传。三、简述题谈 谈 尚书是如何的一部书。产生殷商末年和西周初年的一些散文,后来被收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国文 离线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