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践行物理有效教学.docx
《浅谈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践行物理有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践行物理有效教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践行物理有效教学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起源于对自然界的视察和探讨,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因而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广泛而干脆的联系。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高效地整合呢?笔者姑妄言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有备地利用简易的生活物品 生活中有许多废弃不用的简易物品,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试验
2、?能否用来设计出另一个更奇妙的试验方案,使得试验效果更明显,胜利率更高?把生活中的简易物品,带到课堂上来,理论讲解与实物演示相结合,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轻松、愉悦地学习物理。 案例1:八年级物理声现象中,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仅就书本讲这三个概念,学生不能很清晰的区分三个概念,最简单把音调和响度相混淆,认为音调就是指声音的大小,为了让学生将三个概念清楚地区分开来,我事先打算了一些简易物品:玩具琴、录音机、磁带。先讲解音调跟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声音越高。然后,我依次按下玩具琴的1、2、3、4、5、6、7各键(以大小相同的力),让学生感受这是音调的改变。为了更直观地相识音调概念,我用录
3、音机先后播放男低音杨洪基的三国演义主题曲和女高音李娜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去感受,提问:同学们听到这两位歌颂家的声音有什么区分?同学们回答:男的声音比较浑厚、低沉,有点粗;女的声音比较响亮、高亢,有点尖。那么,什么是响度的改变呢?请同学们听歌曲感受一下,先用录音机以很小的音量播放青藏高原,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李娜的声音虽然很高(尖锐)但不肯定很大(教室里很宁静才能听到),再以很大的音量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学生又真实地感受到杨洪基的声音虽然很低(粗厚)但不肯定很小(有点响彻云霄的效果了)。最终,我引导学生探讨,得出结论: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调用“凹凸”来形容,响度用“大小”来形容。音调高的声音
4、,响度不肯定大。最终,我让同学们做个互动小嬉戏,请三个同学站起来,分别把音色的定义读一下,其余同学闭上眼睛,猜猜是哪个同学在说话。结果同学们猜得很准,我刚好地加以总结:我们仅凭听觉就能知道是谁的声音,这是因为声音有不同的音色。音色是声音本身的特色,这是区分于其他声音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了肯定的感性相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堂上多些实物演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即兴地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 案例2:笔者在任教八年级物理物体的运动一章时,讲到物体的机械运动,推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正在行驶的汽车,却可以认为它
5、是静止的;地面上固定不动的房屋、山川等,却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八年级同学来说,空间想象实力还不强,明显还不能透彻地理解这个学问点。即便是在我具体地讲解之后,学生仍旧不能真正理解,如何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理解这个学问点呢?于是我以黑板为例,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块黑板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几乎全部的同学都回答黑板是静止的,很难把黑板看成是在运动的,因为他们觉得黑板明明是固定在墙壁上的呀,从何谈起它在运动呢?然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以讲台为参照物,黑板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同学们能直观地看到,黑板相对于讲台来说,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因此回答黑板是静止的。我进一步提出问题:
6、假如以走动的老师为参照物,黑板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老师事先须要强调“参照物都是假定为不动的”)这时我在黑板前来回走动,请同学们视察黑板相对于老师的位置关系,学生很直观地看到:黑板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首先是方位的改变(先在老师左边,然后在老师的右边),其次是黑板与老师距离的改变。很明显,以走动的老师为参照物,黑板是运动的。最终,我手捧一本书(书尽量不要动)在讲台边渐渐走动,请同学们思索问题:以手中的书为参照物,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视察,老师虽然是走动的,但相对于书的位置没有改变,因此,老师是静止的。最终,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得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结论。 案例3:笔者在八年级物理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学生 生活 实际 践行 物理 有效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