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df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df(1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光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 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 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
2、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基础知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 及 2、3、5 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3、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筒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2)基本技能: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
5、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教学措施:(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6、(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四、教学进度1、图形的变换.(4 课时)2、因数与倍数.(7 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5课时)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 课时)6、统计.(5 课时)7、数学广角.(2 课时)8、总复习.(5 课时)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课题:轴对称教学内容:教材第34 页 例 1和例2。教学目标:1.
7、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 题1:同学们用尺子,量 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8、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二、课内练习。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B、母余我我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四、练习:1、课内练习-第1、2题。2、课外作业:找出下图的对称轴板书设计:轴 对 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旋 转教学内容:教材第55 页例3 和例题4。教学目标:1、通过生
9、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硬纸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
10、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
11、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 .学习例题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4 .学习例题4:(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
12、转后到什么位置,再 来 数 数经过多少格。(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5 .课内练习:2 .第6页2题。3 .第9页4题、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欣 赏 设 计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重点
13、难点: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硬纸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 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三、巩固练习(-)反馈练习:完成第8 页 3 题。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二)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
14、、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五、布置作业:教材第9 页第5题。板书设计:欣赏和设计图 案 1C图案2务小。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 点 难 点:1
15、.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展览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二、学习新课(-)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第8页 第1、2题。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设计图案:做 第 1 0 页“实践活动”7 题。1、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
16、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反馈练习:1、制 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2.作品展示。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 页第5 题。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 2-1 3 例 1 及 P1 5 题 1、2)教学目标: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17、,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一、认识因数与倍数1、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1 x 1 2=1 2 2 x6=1 2 3 x4=1 21 2 x1 =1 2 6 x2=1 2 4 x3=1 21 2 4-1 =1 2 1 2+2=6 1 2 4-3=41 2 4-1 2=1 1 2 6=2 1 2+4=32、观察并回答。(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
18、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看书第1 2 页。(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 和 6是 1 2 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请看教材1 2 页,2 和 6与 1 2 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4)也就是说2 和 6与 1 2 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5)提问:能不能说1 2 是 1 2 的因数呢?(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 2 都 是 1 2 的因数。3 .讨论:2 3+4=5 3,提问:2 3 是 4的倍数吗?为什么?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4 .讨论:0X
19、3 0X 10 0+3 0+10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5 .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二、巩固新知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16 和 2 4和 2 4 7 2 和 8 2 0和 52 .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 8 是 6的倍数(2)在 1 3+4=3 1 中,13 是 4的倍数(3)因为3 X 6=1 8,所 以 18 是倍数,3和 6是因数。3 .在 3 6、4、9、12、3、0 这些数中,
20、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4 .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1)()是 4的倍数(2)()是 6 0 的因数(3)()是 5的倍数(4)()是 3 6 的因数四、课后小结:五、作业: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教学内容: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P 13 页例题1 及 P 15 练习题2)教学目标:通 过 学 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通过求个数的因数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教学难点: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教学过程:一、复习
21、旧知:1.根据算式:4 X 8 =3 2 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 .根据算式:6 3+7=9 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 .判断:1.2+0.2=6,我们能说0.2 和 6是 1.2 的因数吗?1.2 是 0.2 的倍数,也 是 6的倍数吗?4 .注意:本单元讲的因数和前面讲的乘法方式各部分名称的因数有所不同,这里讲的的倍数,也和前面讲的“倍”有所不同。二、探究新知1.出示P1 3例 题1:1 8的因数有哪几个?(1)提问:怎样去求1 8的因数呢?同位同学互相讨论,要求不能遗漏,看谁找得又对又快?(2)汇报:第一种方法,列出积是1 8的乘法算式,得 到1 8得因数有:1、2
22、、3、6、9、1 8。第二中方法,列出被除数是1 8的除法算式,得 到1 8的因数有:1、2、3、6、9、1 8。(3)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要注意什么?(要从最小的数找起,都时非0的整数)我们把1 8的因数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如图:1 8的因数1、2、3、6、9、1 8这个圈我们称它为集合圈,这种表示方法就是用集合圈表示因数。2 .完成P1 3做一做(1)同学们找出3 0的因数,找出3 6的因数独立完成后,汇报自己找因数的方法。3 0 的因数有:1、2、3、5、6、1 0、1 5、3 03 6 的因数有:1、2、3、4、6、9、1 2、1 8、3 6(2)观察,1 8的最小因数是
23、(),最大因数是()3 0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3 6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大家再数嗷这三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3)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特点: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三、巩固新知1 .完成P1 5第2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2 .判断(1)1 2 的因数有:1、2、3、4、6、1 2。(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 个。(3)自然数a 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四、课后小结:五、作业:六、课后反思:第三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教学
24、内容: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P14例题2 及 P15题 36)教学目标:通 过 学 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个数的倍数的特点。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3.求下列各数的因数。25的因数有(),49的因数有(),17的因数有(),60的因 数 有()。4.根 据 3X5=1 5,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倍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出示P14例 2:你能找出多少个2 的倍数?提问:你想怎样找2 的倍数?(同桌互相
25、讨论,然后汇报)(2)只要把2 与一个非0 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 的倍数。全班一起找2 的倍数,得出2 的倍数有:2、4、6、8、10你能找出多少个2 的倍数?(无数个)因为2 的倍数有无数个,写不完,所以后面用省略号表示。用图表示为:2 的倍数2、4、6、8、10.(3)尝试练习。完成P14页 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4)观察,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呢?这些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多少?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是: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三、巩固新知完成P15题 361.第 3 题,先说说什么是倍数?再找出8 和 9 的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数学 年级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