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离骚》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教学设计创作背景:继诗经之后,楚辞这一新体诗在江汉一带的南方兴起。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即后人所说“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诗人屈原在楚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一新诗体,这对一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体是一次解放,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离骚是屈原流放汉北时所作。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
2、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
3、、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文学赏析: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篇,它诞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诗篇使用第一人称形式,塑造了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高尚人格和强烈主体精神的自我形象。诗歌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现实,写“我”在现实中的高洁品质、尖锐个性以及受到的挫折和排挤;第二部分写幻想,写“我”就重华陈词、阊阖受阻、求女(宓妃、有娀氏之女和有虞二姚)和驾龙西游的经历,出神入化
4、地引用了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让诗歌内容更加奇幻、更加波澜壮阔。课本上的离骚部分是诗歌的选段,分别属于开头叙述自己身世和修养以及写自己的失败和自我确证。开头八句写了“我”的天生不凡,而“我”的出色不仅体现在先天的因素,更从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志向中体现出来。未被选入课本的后文也写了主人公的作为的积极的政见。但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保有美好品格,注重自我约束的我,“謇朝谇而夕替”,怀着好的出发点向君王觐见却遭到贬谪,贬谪的原因是“蕙纕”和“揽茝”,但诗人的意思并不是“我”因为佩戴和采摘植物而被贬,而是用香草比喻君子身上的美好品德。我有着美好的品德、做正直善良的事,却被国君猜忌、贬谪,是莫大的悲哀,但“我”
5、也十分坚定,知道自己真心爱好美好的品德,决定要做正直善良的事,所以绝不会后悔。“我“的决心用看似夸张的语句表露:“虽九死其犹未悔”,哪怕为此死了很多次也会坚持。“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指有神明远见的人,此处指君王。讽刺的是,灵修本该有远见,却不能洞悉人的内心,贬谪忠良而轻信小人。“我”又将品质美好的自己比作有美丽眉毛的女子,而其他的小人就像嫉妒“我”的女子们一样,造谣对“我”进行诽谤。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世界的黑暗的荒唐。“我”所面对的世界本来就善于取巧、违背规则。许多人不稀罕正直高洁,却要追求虚伪、歪曲的事物,以竞相苟合为生存的准则。所以“我”的内心充满痛苦,并有举世皆浊我独
6、清的情绪:孤独、悲凉,又带着骄傲和不屈。只有高洁的“我”独自在世上困顿,但“我”宁愿死也不会作出其他人所作的丑态。这时诗人又开始了比喻,以善鸟比喻高洁之士,恶禽喻奸佞之徒,以方比喻自身的刚直不屈,以圆比喻小人的阿谀圆滑。这些事物本就不能与对方相容,所以自己也不可能与小人为伍。因此“我”的志趣虽受到压抑和委屈,自己却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毕竟改变的方法就是和奸佞一样虚伪圆滑,不怀好意。“我”只能寄情于时间的尘埃,以从前圣贤们正直的品行聊以自慰。圣贤们“伏清白而死直”,保持灵魂的清白,因为对正直的坚守而死,这也是诗人对自我的要求,是他人生和结局的写照。污浊的政坛自然容不下如此坚持的“我” ,不断给“
7、我”以挫折和贬谪。所以“我”最终走上了归隐远行的道路。在前文中,“我”说自己不会后悔,但是此处,面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屡受挫折的境地,我终究产生了悔意。不过并非为自己的高尚而后悔,而是后悔自己踏上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悔相道之不察”,也许离开这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所以“我”漫步在兰花和椒树丛生的水边和小丘上,修补自己未踏入政坛时的旧衣。我穿上荷花做的衣服,芬芳而洁净,高耸的帽子和长长的佩剑象征着傲岸不屈的人格力量,所以“我”不畏惧污秽和奸邪了:“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即使和臭物混杂在一起,芳香物的洁白本质也不会改变。这是“我”归隐、寻找新方向的前奏。整理好了衣服,“我”继续前
8、行,眺望将去的远方。这时的“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最大的追求就是“美”,美好高洁的品行,在表明志向时,“我”再次“立下死誓”: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变心。死誓的反复出现展现了主人公在最极端条件下的坚定,也让人隐约想起了诗人投江的结局。总的来说,诗中的主人公“我”就是屈原自己的精神投射,诗人通过塑造这样一个高洁傲岸的人物形象表达自身的志向,用“我”的奋斗史、遭遇和广阔的探索与游历展现内心的苦闷与精神追求。教学设计:一、导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根据图片猜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时节,龙舟飞动,粽叶飘香,人们用朴实鲜活的方式,表达着对屈原历久弥新的敬重与思念。梁启超先生曾说:“凡为中国人者,须
9、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需生此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楚辞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的心灵世界。二、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和楚辞,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鉴赏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四、知人论世(一)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
10、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
11、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二)楚辞介绍1.“楚辞”的定义“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
12、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2.“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1)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2)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3)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3.“楚辞”的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