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一、基础知识1.一般一个字词的词性意义等发生了变化,其读音大多也会随之变化;反之,一个字词的读音变了,其词性意义等大多也会随之变化。请给下列划线字词注上汉语拼音。(1)无以,则王(作动词读wn)乎?(2)以小易大,彼恶(作疑问代词读w)知之?(3)他人有心,予忖度(作动词读du)之。 (4)便(读pin指得宠之人)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商贾(读指作买卖的人)皆欲藏于王之市。(6)俯足以畜(作动词读x)妻子。(7)老者衣(作动词读y)帛食肉。2.如遇不懂字词,一般可根据汉字的构成原理,分析字形,推测其意。特别在考试中,如遇到弄不懂的字词,特别是难写难认的字词,可从其字形结构
2、入手分析,依据形旁表意的特点来推测其意。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他人有心,予忖(忄旁,与心有关,此为“揣测”)度之。(2)而不见舆(车旁,与车有关,此为“柴车”)薪。3.语言表达要顺乎天理,符合生活的逻辑,古汉语也不例外。探究古汉语中的一些字词之义,就可从这些字词所处的特定的语言环境来推测,不要随意望文生义。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从“齐国虽褊小”语境推测,此为“吝啬”之意)一牛?(2)乐岁终身饱,凶(从前“乐岁”、后“免于死亡”语境推测,此为“灾荒”“收成不好”之意)年免于死亡。4.古汉语中的字词理解,可从字词在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结构等语法关系来推测
3、其义。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无以,则王(古汉语与英语类似,一般句子谓语都是动词充当,故在无动词作谓语的前提下,处在谓语位置上的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此为“称王”)乎?(2)老(在无动词作谓语的前提下,前面的名词或形容词带上了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处在前面的词就要变为能带宾语的谓语动词了。此为“尊敬”之意)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此为“爱护”之意)吾幼,以及人之幼。(3)老者衣(其后带上了宾语“帛”,故活用为动词“穿”之意)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5.古汉语中有同音同源,形近通假的情形,在其它方法都不能准确推断其义的时候,一般就用通假字,即从那字词的音或形入手去联想通假来推究其义。本课文不太
4、好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涉及通假多。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刑(通“型”,作榜样)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抑为采(通“彩”)色不足视于目与?(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通“矣”,语气词 )。(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通“诉”,控诉)于王。(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通“网”,陷害)民也。(6)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语意大致是“主语使(让)宾语怎么样”,即表动作的谓语
5、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之意。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等。下列句子都涉及使动用法,请指出并翻译句子。(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闻:“让听到”)(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危:使危险)(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和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朝:使朝见)7.对于古汉语中的虚词,一
6、般可从虚词所处位置、语法结构、前后语意、标点符号四个方面来思考推测其义及用法。请解释下列划线虚词。(1)王见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代词,指代其前的“牵牛而过堂”),曰:“牛何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动词,意为“到”“去”)?”/君子之(从位置结构分析,处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助词,无实义)于禽兽也/故民之(从位置结构分析,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之也轻/五亩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助词,意为“的”)宅,树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代词,指代其前的“五亩之宅”)以桑。(2)保民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承接)王,莫之能御也。/有牵牛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
7、修饰)过堂下者。/若无罪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转折)就死地。/王笑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并列)不言。8.古汉语中,有的字(词)代表了两个字(词)的结合,这种字(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词)便成为合音字(兼词)。这是古汉语中较复杂而仍有争议的特殊语言现象。下列划线字词涉及合音字(兼词),请给予解释。与此类似的语言现象,你还能举出来吗?(1)不识有诸? (“诸”句末,是“之乎”的合音字,其意:这种情况吗 )(2)投诸勃海之尾。(“诸”句中,是“之于”的合音字,其意:土石在 )(3)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盍”,是“何不”的合音字,其意:为什么不)(4)三人
8、行,必有我师焉。(“焉”是“于”“是”之兼词,其意:在这些人中)(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是“于”“此”之兼词,其意:在这里)(6)近察日本 ,行事乖谬,居心叵测。(“叵”是“何不”的合音字,其意:不可以)例如:孬、甭 9.文言无废话。文言文用语是非常简练的,一个字能表达的,一般就不会用两个字来表达。因此,在文言文中,那些今天看起来是一个双(三)音节词语的,其实在古汉语中往往要分开来理解,是两(三)个词语。请解释下列划线之词。 (1)此心之所以(“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的原因”)合于王者,何也?(2) 今恩足以及(“以”:“用来”;“及”:推及到)禽兽,而功不至
9、于(“至”:推广;“于”:到)百姓者,独何与?(3)莅中国(“中”:中原;“国”:地方)而抚四夷也。(4)然后从而(“从”:接着;“而”:就)刑之,是罔民也。10.在古汉语中,如果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位置上,一般要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原来的形容词作修饰中心语的定语。凡是活用为名词的词,要在其后补足中心语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才完整。请解释下列划线之词。(1)为肥甘(肥美的食物)不足于口与?(2)老吾老(老人),以及人之老。(3)弱(弱小的国家)固不可以敌强(强大的国家)。11.古汉语中,对人或事物的性质、状况、属性等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称为判断句。其语言形式一般为,“者,也”“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