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与《红楼梦》关联练习.docx
《高考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与《红楼梦》关联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与《红楼梦》关联练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与红楼梦关联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母题”作为学科术语。在音乐中,母题是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最小结构,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那被称为“命运在敲门”的著名旋律。在美术中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图案或主题,如民间年画中常见的“连年有鱼”“老鼠嫁女”等。同一个母题,往往在不同体裁中再现,甚至在不同领域中复制。例如“乌托邦”母题,既见于古老的神话,也出现在哲学、宗教中,并且是政治家常用的术语。“母题”在各门学科中都被用作一种结构单位,可见这是它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属性。我们知道,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总是由最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成。五光十色的图画,可以分解为三
2、个基本原色。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只有一百零几个基本元素。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旋律怎么变化,却只有七个基本音符。同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因子。美国民间文学学者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的内涵作出了阐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延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它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母题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之类;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法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等;第三类母题是一个情节单元,如“变形”“复仇”等。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例如盘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
3、“宇宙之蛋”“垂死化身”母题。又如,“卵生人”是许多神话中都曾出现的母题,周人始祖后稷生于卵,朝鲜族始祖朱蒙生于卵,哪吒也生于卵。这个母题既是各故事的组成部分,又不仅仅属于其中某一个故事。母题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是一种传统,而“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传统表现为某些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伴随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神话对今人的影响,最主要是通过神话
4、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中的复制而实现的,如葫芦娃中的“植物生人”母题,百年孤独里的“报应与天意”母题,宝莲灯中的“宝物”母题等。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越频繁。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复述祖先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奇母题,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反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神话母题的普同性中,既含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也含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产生于某个民族特定文化土壤之上的那些特殊母题,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强化,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普同性。人类各群体间既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会面临相似的文化压
5、力。越是人类文化的早期,各群体之间的生活与文化就越是相似。所以他们既创造了相似的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也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如泥土造人、洪水神话等。(摘自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材料二: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浮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它给后人大致勾勒出女娲补天神话的主要内容,建构了女娲补天神话的主体内涵,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
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江淹在遂古篇中,将水火之灾、炼石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些要素以整齐铿锵的音节和华美风雅的文字加以整合,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女娲补天图,首次从文学的意义上完成了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继承和移位。女娲补天神话移位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娲补天母题的符号化。补天母题被文学家反复使用,逐渐积淀,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这种符号化的女娲补天意象成为文学家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以描绘和渲染喻体的美好,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用女娲补天故事形容李凭演奏箜篌乐曲的美妙境界。此外女娲补天神话为符号,指代各类壮观伟业的文学描写也有很多,如张养浩秀碧石等。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也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
7、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有些小说作品用女娲补天的典故来诠释小说故事中的某件器物或道具,以增强其神秘感,如薛刚反唐中的“女娲祠”“女娲镜”等。当然,女娲补天神话在小说戏曲中文学移位的极致,还是表现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整体构思和结构线索上。有若干作品把女娲补天作为整个作品的故事原型或构思依据,在戏曲方面有小斋主人补天记、汪楫补天等,在小说方面则有曹雪芹的不朽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沿用了女娲补天这一母题,但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摘编自宁稼雨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有删改)1红楼梦“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整本书阅读体验简要分析红楼
8、梦是怎么做到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一道,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想象始于“观”。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
9、”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伫”即“久立”,与“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屈原离骚)同源,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目的分殊表明二者属于不同的对象域。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想象经于“游”。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
10、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
11、作而言,以物我合一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